收藏 分销(赏)

第四单元资料2.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357839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资料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四单元资料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 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2.认识“寸、益”等生字。会写“寸、落”等字。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产生收集成语的兴趣。 重点 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生字。 2.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理解成语的意思,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识 字 4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① 取长补短② 相得益彰③ 段导读:这四个成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学会“取长补短”。 管中窥豹④ 坐井观天⑤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⑥ 段导读:这四个成语告诉我们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拔苗助长⑦ 徒劳无功⑧ 瓜熟蒂落⑨ 水到渠成⑩ 段导读:这四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字 词 导 读☜ ①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尺有显得短的时候,寸也有显得长的时候。比喻每个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 ②取长补短: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 ③相得益彰:两者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各自的长处和优点。相得,互相配合;映衬。 ④管中窥豹:从管孔中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斑点。比喻见到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未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⑤坐井观天:坐在井里看天。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 ⑥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一片小小的树叶挡住了眼睛,就看不见远处高大的泰山。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或全体。障,遮挡。 ⑦拔苗助长:把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⑧徒劳无功:白费力气,没有成就或好处。 ⑨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⑩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能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渠,沟渠。 1.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 2.在朗读中体会成语的韵律感。 成语故事录音,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 一 以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放录音《拔苗助长》。 说说你听懂了什么。(用手去拔禾苗,想让它快点儿长高,没想到却害死了禾苗。比喻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把事情弄糟。) 2.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成语是有典故的,必须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来源和典故才能懂得这个成语的意思。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些成语,看看你能学到什么。 二 初读成语 1.出示“识字4”中的成语。 (1)听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边读边想想成语的意思。 2.指名读成语,老师正音。 三 理解成语的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 (1)互相交流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说说成语的意思。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 2.汇报学习成果。 (1)学生自愿上台交流。   学生甲:我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是说尺比寸长,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尺有显得短的时候,而寸也有显得长的时候。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每个人或事物都各有长处和短处。 学生乙:我能讲“管中窥豹”这个故事。   (2)请听的同学说说,听了同学的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 3.再读成语。 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成语。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或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把你喜欢的成语记录下来。   1.小组合作读书,由学生自己设计合作方法,这是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他们不仅读得正确通顺,而且饶有情趣。学生在唱一唱、跳一跳、动一动、笑一笑中学习了语文,发展了情感,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2.赞科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与开课伊始教师努力营造的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机勃勃的“情调”分不开的,更是在融洽的师生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全程,让孩子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应适时地点拨、热情地鼓励,让每个孩子乐于尝试,积累成功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1.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相互交流自己找到的成语故事。 生字、新词卡片。 一 交流自己找到的成语故事 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积累成语。 二 学习生字 1.小组交流会写的字,并说说识记的方法。 2.归纳。   (1)用“减一减”的方法:村—寸。 (2)用“加一加”的方法:工—功、力—助、耳—取、斤—所。 (3)用“换一换”的方法:扑—补。   3.你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为什么?(我最喜欢和“功”字交朋友,因为只有用功学习,才能把功课学好。) 4.看生字说成语,如,寸—寸有所长。 5.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①补:第四、五笔要短,右边不过竖中线,左边不要写成“礻”。 ②拔:左窄右宽,右边不要写成“发”。 ③助、功:右边都是“力”字,“横折钩”的“折”笔要往左斜,不能写垂直。   (3)描红,仿写。 6.用生字口头组词。 7.齐读成语。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理念。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力争改变教师是课堂主宰的局面,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本节课在识记生字、巩固识字、朗读韵文、课外识字、学写生字、课后延伸等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老师和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多的生字,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他们的学习伙伴。此时,教师站出来,给他们做了个示范,使他们明白了游戏的任务,知道了游戏的玩法,启发了思维的灵感,初步习得记认生字的方法。在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还教好朋友怎样记住自己的名字。他们在记认生字的同时既发展了识字能力,还发展了他们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以生动有趣、自然和谐的课堂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识字,培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体现了不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而把他们作为发现的主人。   识 字 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坐井观天 拔苗助长 讲故事 谈启发 1.填成语。 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   拔苗助长   取长补短   坐井观天   水到渠成 徒劳无功   稳 如泰山 2.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写下来。                                       成语 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成语释义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比寸长,但运用的场合不同,尺有显得短的时候,寸也有显得长的时候。比喻每个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出自《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坐井观天:坐在井里看天。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出自《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管中窥豹:管,竹管。窥,从孔隙看。从竹管孔中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见到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未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有时与“可见一斑”连用,则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障,遮挡。一片小小的树叶挡住了眼睛,就看不见远处高大的泰山。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或全体。 相得益彰:相得,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原指君臣之间相互配合更能发挥各自特长。后泛指两者之间互相映衬,更能显示各自的长处和优点。 拔苗助长:把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原为“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这是个寓言故事,寓意是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只会把事情弄的更糟。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比喻条件或时机成熟,事情自然就会成功。出自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瓜熟蒂落,啐(cuì)啄同时。” 水到渠成:渠,沟渠。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教学 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坐井观天”这则成语的寓意。 2.认识“沿、际、信”等生字。会写“信、沿、抬、际、蛙、错、答、还”等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重点 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书写。 2.读懂有关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坐井观天”这则成语的寓意。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3 坐 井 观 天 􀀋青蛙①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②上。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地点。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③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④,口渴⑤了,下来找点水喝。” 段导读:小鸟回答青蛙的问话,并告诉青蛙自己来到井沿上的原因:飞了很远,口很渴,想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⑥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段导读: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说的“飞了一百多里”是在吹牛。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⑦,大得很⑧哪!” 段导读:小鸟见多识广,知道天很大,想说服青蛙。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句导读:青蛙有些盲目自大。] 段导读:因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看天,没有到过井外,所以青蛙非常自信地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句导读:这句话比前一次说“你弄错了”多了一个“是”字,可以看出小鸟很有耐心。]不信,你跳⑨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句导读:这句话写小鸟劝青蛙跳出井口看天空,到时就不会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了。] 段导读:因为青蛙坐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一块天,所以小鸟劝青蛙,让它跳出井口看一看。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青蛙和小鸟通过对话争论天地大小。 字 词 导 读☜ ① ②井沿:井边。 ③答 ④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⑤ ⑥大话:夸大的话;吹牛。 ⑦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举例)一眼望去,大海无边无际,仿佛没有尽头。 ⑧hěn ⑨ 1.认识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 2.通过读议结合,深入体会对话,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意。 生字卡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一 解题引入 1.板书课文题目,认识“井”,老师简笔画“井”,帮助学生理解。 2.理解“观”即“看”的意思,理解“坐井观天”的字面含义。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看故事。 二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初步认识生字、新词。 2.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信—相信  抬—抬头  蛙—青蛙  错—说错了  答—回答  还—还是   沿—井沿,你知道井沿是哪儿吗?到黑板上指出来。(井沿就是井边。) 际—无边无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通过查字典理解。) 什么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沙漠、天空等。) 3.再读课文,指名分段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 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而争论的事。) 2.听录音(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看动画课件,思考:小鸟和青蛙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一共进行了三次对话,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一次,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次,第六、七自然段是第三次。) 3.看插图,填空:   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过渡:青蛙和小鸟见面了,于是他们聊了起来,谁愿意扮演他们,学着他们的样子进行第一次对话?分角色读第一次对话。 “一百多里”有多远?你能说出来吗? 4.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思考。 (1)青蛙说小鸟“别说大话了”,这里的“大话”指什么?(指小鸟说的“飞了一百多里”,青蛙不相信。) (2)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它为什么这样认为?(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因为它住在井里,只看到过井口那么大的天。) (3)小鸟同意青蛙的看法吗?(不同意。)为什么?怎样理解“无边无际”? 带学生体验: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这时你看到的天有多大。 (4)小组分角色再读第二次对话。(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5.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它们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1)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2)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6.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小组合作续编它们的第四次对话。 7.分角色读全文。 8.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青蛙说点儿什么? 学生甲:青蛙,你以后一定不能只靠眼睛去观察事物,还要听别人的劝告,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了。 学生乙:你一定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别再笑话别人了。   1.“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教师摒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儿必须得读重音,哪儿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地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注意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的有机结合。教师应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得注意如何体现教师的“导”。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准确、恰当地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 1.指导学生学习,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 一 复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青蛙和小鸟对天的看法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2)它俩谁说得对?(小鸟说得对。)小鸟为什么叫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呢?(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眼界就会变得开阔,就会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就不会再坚持自己原来的错误看法了。) 二 学习生字 1.抽读生字、新词,老师正音。 2.分析、比较字形。 (1)认真观察“信、沿、际”,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注意什么?(它们都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2)“还”的笔顺规则是先写“不”,再写“辶”。 (3)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描红,仿写。 3.口头组词。 4.读课后练习“读读抄抄”的词语,再抄写下来。 三 朗读全文   1.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教师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品词析句,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受。 2.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1.看拼音,写词语。 xiǎo niǎo(小鸟)   qīng wā(青蛙)   péng you(朋友)   tái tóu(抬头)   kàn jiàn(看见)   jǐng yán(井沿) zuò jǐng guān tiān(坐井观天)   wú biān wú jì(无边无际) 2.读句子,按句子中加点的字写词语。 (1)一只青蛙坐在井里看天。(坐井观天) (2)小鸟对青蛙说:“天没有边,也看不到边际。”(无边无际) 3.读句子,给加点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在后面画“􀳫”。 (1)青蛙坐井观天。 ①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认为天很美。(  ) ②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认为天很大。(  ) ③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认为天很小。( 􀳫 ) (2)“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①大声说话。(  ) ②话说得太多了。(  ) ③夸(kuā)大的话。( 􀳫 ) 天文学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天文学主要是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 教学 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认识“葫、芦”等生字。会写“言、每”等生字。 3.使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的道理。 重点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4 我要的是葫芦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①的小花。花谢②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句导读:这几句话写出了葫芦的长势喜人:藤儿细长,叶子碧绿,花儿雪白,葫芦可爱。]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句导读:种葫芦的人很喜欢小葫芦。]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那个人很喜欢新长出的小葫芦。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③,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句导读:叶子上生了蚜虫,可种葫芦的人却一点儿也不在意。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④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句导读:连用了两个感叹句,说明种葫芦的人盼望葫芦长得快,长得大。 ]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⑤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句导读:邻居劝他赶快治蚜虫。 ]那个人感到很奇怪⑥,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⑦?我要的是葫芦。”[句导读:这句话用了一个反问句: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也就是说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从他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不懂叶子跟果实间的联系,不知道叶子生病,葫芦也就长不好了。这句话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葫芦叶子上长虫子了,可那个人不理会也不听邻居劝告。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⑧多了。[句导读:蚜虫繁殖(fán zhí)、生长得很快。 ]小葫芦慢慢地变⑨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句导读:蚜虫增多了,葫芦开始变黄,最后一个个都落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没有叶子,葫芦也长不好。 ]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葫芦都落了。   字 词 导 读☜ ①雪白:像雪那样的洁白。 ②谢:叶或花脱落。 ③蚜虫:一种昆虫,身体卵(luǎn)圆形。吸食植物的汁液,是害虫。 ④自言自语:跟自己说话。 ⑤光:只、单。 ⑥奇怪:出乎意料;难以理解。 ⑦ ⑧ ⑨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及挂图。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可爱的小葫芦,问:老师画的是什么呀?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种葫芦的人,他一心想让自己的葫芦长得又快又大,我们去看看他的愿望最后有没有实现吧。 2.板书课文题目:我要的是葫芦 3.齐读课文题目,指导“芦”读轻声。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图,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仔细看这棵葫芦的各部分,有什么变化?(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指4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4.讨论:每幅图画指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5.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讲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结了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也不管,结果小葫芦全落了。) 三 学习本课生字 1.读读下面的词语。   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2.出示生字卡片。   言 每 治 棵 挂 哇 怪 慢   3.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4.分类识字。 (1)相同结构的字有哪些?请你找一找。(治、棵、挂、哇、怪、慢。) (2)相同偏旁的字有哪些?(怪、慢。) (3)相同部件的字有哪些?(挂、哇。) 5.指导书写。 (1)观察老师范写,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描红,仿写。看谁写得好。   1.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主读文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2.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 1.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2.通过看图和学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课前准备有关叶子的作用的资料及其他资料。 一 看图导入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用自己的话说说。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小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我们快读课文,去找找答案吧! 二 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这么令人喜欢的小葫芦多好哇,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先长出嫩绿的叶子,然后开出雪白的小花,等花谢了,小葫芦就长出来了。) 再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看着这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多想得到葫芦哇,那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质疑。 4.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看图,听录音。听听种葫芦的人和他的邻居说了什么,各自的表情怎样。 (3)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从对话中,你感觉到什么? (4)从邻居劝告那个人的过程中,想一想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你懂得了什么?讨论:虫—叶子—葫芦之间的关系。 (5)小结板书。 5.配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首先是他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其次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三 启发引导 1.那个种葫芦的人由于不知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还不听邻居劝告,没有得到可爱的小葫芦。假如他明年又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会怎么做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你能说说吗?(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千万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3.你能画出长大后的葫芦吗?画好后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1.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从而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后文的感情朗读就可以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也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含着的思想感情。 2.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的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的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   14 我要的是葫芦 1.看拼音,写词语。 měi tiān(每天)   zhì yi zhì(治一治)   zì yán zì yǔ(自言自语)   qí guài(奇怪)   màn mɑn de(慢慢地) 2.如果这个人在第二年又种了小葫芦,他会怎样做呢?     葫芦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花白色。果实因品种不同而形状多样,大多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嫩时作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作器皿。 蚜虫 昆虫,身体卵圆形,喜欢聚集在植物嫩芽上吸取植物的汁液,对植物危害极大。蚜虫种类很多,有麦蚜、高粱蚜、棉蚜、菜蚜、桃蚜等。 有关谦虚的谚语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知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教学 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认识“枣、浅”等生字。会写“怎、思”等生字。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重点 难点 1.在朗读中识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明白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5 小柳树和小枣树 􀀋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院子里有两棵树:分别是小柳树和小枣树。 􀀌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句导读:小柳树的样子真漂亮。]小柳树看看小枣树,树枝弯弯曲[qū]①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句导读:小枣树的样子远远不如小柳树那么漂亮。]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②看哪![句导读:小柳树嘲笑小枣树长得不好看。]你看我,多漂③亮!”[句导读:小柳树得意地向小枣树夸耀(yào)自己。] 段导读:小柳树嘲笑小枣树长得不好看。 􀀍春天,小柳树发芽儿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④绿色的衣服⑤,真美!她看看小枣树,小枣树还是光秃秃⑥的。[句导读:小枣树还没有发芽。]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句导读:小柳树嘲笑小枣树的短处。]你看我,多漂亮!” 段导读:小柳树嘲笑小枣树发芽晚。 􀀎又过了好些⑦日子,小枣树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句导读:这句话用了一个“才”字,说明小枣树比小柳树发芽晚。]这时候⑧,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句导读:从“已经”可以看出小柳树的叶子长得非常快。]她在微风⑨里得意⑩地跳起舞来。[句导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柳树很骄傲。] 段导读:小柳树的叶子已经又细又长了,小枣树才长出小小的叶子。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小柳树多次嘲笑小枣树。   􀀏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把枣子打下来,坐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吃起来。 段导读:小枣树在秋天给人们带来了好吃的果子。   􀀐小柳树看看自己,什么也没结。她想:从前我总是说枣树不好看,这回她该说我啦![句导读:这句话是小柳树的心理活动。]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小柳树实在忍不住了,她问小枣树:“你怎么不说我呀?”小枣树不明白,问道:“说你什么呀?”[句导读:从她俩的对话能看出小柳树斤斤计较,小枣树心胸宽广。]小柳树低下头,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句导读:这句话用了一个省略号,省略了前面小柳树嘲笑小枣树,夸耀自己那样的话。] 段导读:小柳树看到了小枣树的长处。 􀀑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句导读:从“虽然……可是……再说……”可以看出小枣树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知道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 段导读:这段写小枣树夸小柳树。 􀀒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句导读:当小枣树结了又大 又红的枣子后,小柳树以为小枣树会嘲笑她,没想到小枣树却夸奖了她。小柳树知道自己错了。]   第三部分(第5~8自然段):写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枣子,小柳树通过与小枣树交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字 词 导 读☜ ①曲 ② ③漂 ④浅:(颜色)淡。 ⑤服:“服”的本音是二声,在这里读轻声。 ⑥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这里指小枣树一片叶子也没有。 ⑦ ⑧ ⑨微风:轻微的风。 ⑩得意:称(chèn)心如意。多指骄傲自满。(举例)他考试得了满分,很得意。 打:文中指用竹竿、木棍等把枣敲下来。 结 总是:一直。 回:量词,指事情、动作的次数。 温和:(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树阴: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影子。 乘凉:热天在凉快通风的地方休息。 不好意思:难为情。 1.在朗读中识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柳树和枣树的图片。 一 看图导入 1.出示柳树和枣树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树吗?说出名字来。 2.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两个邻居之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虽、思、乘、忍、枣”的字音。 2.再读课文,想一想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特点。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词句。 3.读出你勾画的句子,看谁读得好。 过渡: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三 朗读感悟 1.小柳树和小枣树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性格不一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她们的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2.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小柳树怎么样?(她觉得自己很漂亮,而小枣树却很难看,因此,她非常得意、骄傲,还不懂礼貌。)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   “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你觉得小枣树怎么样?(她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3.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 (开始,小柳树看到小枣树光秃秃的样子,就嘲笑她,并且夸耀自己的美丽,可是当她看到小枣树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时,她认为小枣树肯定会嘲笑自己的,没想到小枣树不仅没有嘲笑她,还夸奖她的优点,小柳树听了很不好意思。) 4.分角色读课文。 5.你喜欢谁?为什么?   学生甲:我喜欢小枣树,因为她为人们做了好事,送来了香甜的果实,却不骄傲。 学生乙:我也喜欢小枣树,因为她不和小柳树计较,而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为人们做事。   6.你现在想对小柳树说点什么? 四 实践活动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你能找到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吗?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学交流。   1.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并通过课文让小朋友们明白一个道理,具有很强的育人意义。老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对比中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在这个过程中,因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一些小朋友能比较全面概括地回答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她们真的一样漂亮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不同意也说说你们的理由,进而启发学生的思考。 1.在朗读中识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 一 复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二 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2.你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 3.巩固识字。 (1)听读音,出示字卡。 (2)组字。如:禾+几=秃。 4.指导书写生字。   (1)怎、思:写好“心字底”。 (2)穿:上宽下窄,上短下长。 (3)弯:上宽下窄,下面比上面略长一些。   5.老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 6.学生仿写生字。 7.抄写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三 再读课文 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本堂课中教师应当努力遵循了这一理念。 2.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是小柳树,听了小枣树的话后又会怎么想,会对她说些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探究,随后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一个合作学习的内容:你觉得小柳树和小枣树谁可爱?为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 3.可以说,在这堂课中,教师应做到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看拼音,写词语。 zěn me(怎么)  chuān yī fu(穿衣服)  piào liɑng(漂亮)  wān wān qū qū(弯弯曲曲)  shēn rù qiǎn chū(深入浅出) 2.照样子,写词语。 光秃秃 亮晶晶 红彤彤 泪汪汪 弯弯曲曲 形形色色 三三两两 3.当小柳树与小枣树再次对话时,你想小柳树会说些什么?     柳树 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枝条柔嫩。其种类有垂柳、旱柳等。垂柳在河流、池塘、水渠边较常见,可作绿化树及行道树。旱柳耐旱、耐寒,可固沙、保土及作为绿化树。 枣树 落叶乔木,叶子卵形或长圆形,花黄绿色,属核果类果树,品种很多。结核果,暗红色,卵形、长圆形或球形,味甜,可以吃。枣木坚硬,纹理细致,是雕刻、车船、家具用的上等材料。 有关谦虚的名人名言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巴甫洛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教学 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2.认识“抽、续”等生字。会写“夫、表”等生字。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重点 难点 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围绕“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