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观沧海》课堂实录.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56749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沧海》课堂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观沧海》课堂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沧海》 教 学 实 录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 教师:李彦敏 《观沧海》教学实录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 李彦敏 授课时间:2012年9月29日 授课地点: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七年级(8)班教室 授课班级: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七年级(8)班 课堂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全班坐下)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这个学期学的第一篇课文是什么吗? 生:《在山的那边》。 师:作者是谁? 生:王家新。 师:王家新他小时候经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告诉他说,山那边是——海(全班齐回答)。于是,他为了实现“看海”这个理想,他怎么做了? 生:翻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师:最后他看到了大海,他成功了(全班齐回答)。这是一首现代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来学习一首古代诗歌,诗中的作者也是去了看海,那么,他在海中看到了什么?这首诗歌又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题目是《观沧海》,作者是曹操。(学生应声回答)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65页。(板书题目和作者) (这是课的总起。利用以旧带新的教学方法,既回顾了已学知识,又引导学生到新的课文中去,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抓住其异同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二、明确学习目标: 师:学习这首诗歌,我们要完成两个学习目标:第一要准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二要结合文本和背景品味诗歌的感情。希望今天学习了之后,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同时,迅速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三、了解题目和作者: 师:下面呢,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观沧海》,什么意思? 生:看大海。 师:“观沧海”就是观赏大海,“沧海”就是“大海”,那什么是“沧”? 生:青绿色。 师:对!同学们预习过就知道了,“沧”就是青绿色的,所以用“沧”这个字赋予了大海以一种颜色,一种青绿色的颜色。 师:那作者是曹操,我们对曹操有多少了解?哪个同学可以介绍一下?(提问) 生1: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足智多谋。 师:嗯,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足智多谋,为什么你这么说他呢? 生1:因为他在官渡之战中和袁绍打仗的时候,袁绍有一个谋士,他告诉袁绍怎样可以打败曹操,结果袁绍没有听,他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接受了那个谋士许由的意见,结果打败了袁绍。 师:结果就打赢了这场“官渡之战”,然后就统一了北方,统一了中原地区。回答得很好。这是曹操在军事方面的一些成就。我们的书上也说,曹操是一个军事、政治家,是一个很有真知灼见的一个人。那么,他在文学方面又有什么成就?哪位同学可以说一说?他除了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个什么人? 生:诗人。 师:对!他还是一个诗人,有没有同学能够从文学方面讲一讲曹操的一些内容? 生2:曹操虽然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但是他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特色。他的特色是创新,因为这种特色,让他在文学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师:嗯!就是说他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生2:伟大的鲁迅先生赞扬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改造的文章与众不同。 师:对!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这是鲁迅对他的评价。他还开启和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很好,坐下,我们的同学都预习得很好!从军事方面和文学方面对曹操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书上怎么说他的呢?大家可以看一看书,这里有对他的一些介绍。曹操是什么时代的人? 生:东汉末年。 师:字? 生:孟德。 师:好!划下来,他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个很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是以什么见称? 生:慷慨悲壮。 师:嗯,他不仅在军事方面,在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我们以后可以多朗读他的诗歌来学习他。 (既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又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有一个较为概括的了解。) 四、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师:既然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在看见大海的时候,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之前要知道每个字的读音。昨天已经要求大家对这首诗歌进行预习,那上面这些红色的字(具体是:碣 、澹、竦 峙、萧 ),我们同学能不能把字读准呢?找同学来读一读,好吗?好,第一个,谁来? 生1:jié。 师:嗯,第一个读jié。对不对?(全班回答:对!)其他同学在书上把它标出来。下一个。 生2:dàn。 师:dàn,很好。记下来,第三个。 生3:sǒng。 师:嗯,sǒng。记下来,这个“竦”字除了知道它的读音,还要注意它的写法。这个“竦”是什么偏旁啊? 生:“立”字旁。 师:然后右边是一个?(板书“竦”) 生:“束”。 师:好,你们在练习本上也写一写这个字。这个字很容易写错,我们要把它写好。好,“竦”,下一个。 生4:zhì。 师:嗯,zhì,好,坐下。“峙”,这个字也要注意它的写法。什么偏旁? 生:“山”字旁。 师:然后右边一个?(板书“峙”) 生:“寺”。 师:但是合起来,它是读什么啊? 生:zhì。 师:对!注意这个字的写法和读音。最后我们一个,我们一起说。 生:xiāo。 师:第一声,xiāo,也要注意它的写法,在你的练习本上写一写。草花头,下面是个什么啊? 生:肃。 师:肃,严肃的肃。(板书“萧”)注意这几个字的写法。好,我们把这五个字读一读,每一个读两遍。jié,jié,一二读。(全班齐读屏幕上的五个字各两遍) 师:好,同学们都读得很好。下面老师给一分钟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歌,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做到两个要求,第一,声音要响亮,第二,读音要准确。等一下我看哪个同学读得最好!好了,一分钟,开始!(全班自由朗读) 师:好,停下来,叫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整诗朗读一遍) 师:大家说她的声音够响亮吗? 生:(齐答)够。 师:声音够响亮了,读音够准确吗? 生:够。 师:我觉得有一个字要注意,就是那个“澹”字,她读得还不够响,第四声应该怎么读啊? 生:(大声齐回答)dàn- dàn。 师:对啦!注意一下这个字就很好了。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歌读一遍,好吗?注意啊,声音响亮,读音要准确。观沧海,一二读。 生: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全班齐大声朗读) (这是教学的第一个板块。老师与学生一起正音,读准字音是作为初中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朗读成功的开始。) 五、听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响亮。那一首诗歌要读好,是不是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就可以说读好了呢? 生:不是。 师:那还要注意什么? 生:感情,节奏。(学生各抒己见地回答道) 师:对,还要注意感情,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呢,老师给大家听一遍这首诗歌的录音,大家听的时候注意它的朗读节奏,怎么样把节奏读出来。好,大家听一听。(播放录音) 师:好了,你们说,这首诗歌,朗读要怎样把节奏读出来?找同学来说一下。 生1:我听录音后得知,这样的一首四言诗,基本上都是二二节拍,但是“水何澹澹”这句,读了“水”之后就停顿了。 师:噢,为什么读到“水”之后就要停?而不是在“何”后面停呢? 生1:因为水后面的三个字“何澹澹”是用来形容水的。 师:说得对!我们在划分朗读节奏的时候要注意是以词为单位划分的,而这个“何”字用来修饰“澹澹”还是用来修饰“水”啊? 生:澹澹。 师:所以我们这句诗就应该在“水”后面划分节奏。其它的都是二二节拍。我们能不能按照这样的节奏读一读?(让生1以她理解的节奏把这首诗歌读一读) 生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师:大家觉得她读的节奏,停顿得怎么样?好像有一个地方要注意一下,是哪里? 生:“若出其中”和“若出其里”。(部分学生纷纷回答道) 师:对!因为刚才你说了嘛。除了第二句“水/何澹澹”之外,其它都是二二节拍。所以应该怎么读才对啊? 生:“若出/其中”,“若出/其里”。(老师回答表示肯定) 师:其他的都读很好了,请坐。那么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歌,按照这个节奏,加上读音要准确,把它朗读一遍。观沧海,曹操,一二读。 生: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班学生声音响亮、按照节奏朗读起来) (这是教学的第二个板块。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时做到抑扬顿挫,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六:研读诗歌,读中悟情。 师:好,那么你们自己比较一下,这一次是不是比刚才第一次读得更好了? 生:更好。 师:因为这一次注意了朗读的节奏。那一首诗歌是不是注意了朗读的节奏、读音,就能够把诗歌读好呢? 生:不是。 师:那还要注意什么? 生:感情。 师:对!我们还要注意读出感情。下面我们四人小组说一说,读一读,注意有两个要求,第一,小组之间互相译诗,用通俗的语言把这首诗歌翻译一遍,译的时候要符合文意,还要做到语言形象优美。第二,朗读《观沧海》这首诗歌要读出怎么样的感情?请你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进行分析。好,下面我们用五分钟,四人小组先把这首诗歌翻译,然后互相地说说,哪一句,我觉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好吧,开始。 (全班学生开始进入自由讨论时间) 师:好了,停下来。我们的讨论到此结束。先找一个同学代你们组来译一下这首诗歌,用通俗的语言把它翻译,其他同学听听他有没有符合文意,而且语言要做到形象优美。(老师随意提问一位举手的女同学) 生1:观沧海,曹操。东行登上了碣石山,来饱览大海的壮观。海水多么碧波荡漾,山岛高高地挺立着。那里的树木茂盛地生长着,各种草木也长得生机盎然。秋风吹动树叶,发出瑟瑟的声音,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海上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好像就在浩瀚的大海中升降,银河仿佛也在浩瀚的大海中闪烁着。我庆幸极了,引吭高歌,来倾诉我内心的雄心壮志! (扣住“译读”,进行指导。提出译读要求,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译成新诗,琅琅上口。) 师:好,大家说她译得好不好? 生:好!(全班齐声回答) 师:给她一点掌声。(全班拍掌)她译诗做到符合文意了,而且语言形象优美。那这首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呢?刚才有没有讨论?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哪一句,我觉得应该这样来读,为什么?这一句写了什么内容?所以我要这样来读。找同学来说一下。(示意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生2:朗读《观沧海》要读出那种抑扬顿挫的感情…… 师:具体的诗句,用一句诗来作分析。 生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好,你选了这一句,这一句写了大海上的什么景物? 生2:太阳和月亮。 师:嗯,一个就是“日”,一个就是“月”。(板书“日、月”)还有呢? 生2:星汉。 师:什么是“星汉”? 生2:银河。 师:就是天上无数的星星。这两句诗写出了“日月”和“星汉”什么特点?它们在浩瀚的大海中升降和闪烁着,从这两个景物看出大海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着) 师:能够把日月星辰都包含起来的,我们说大海是怎么样? 生:浩大。 师:浩大,博大,是不是?包罗万象。(板书“博大”)那我们在这句的时候是不是要把这种博大的特点读出来?(学生回答“是”)而且,海写得如此的博大,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现在的胸怀也是怎样的? 生:博大。 师:为什么?为什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胸怀也是博大的呢?我们要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曹操正在处于他事业的高峰期,之前同学介绍曹操的时候都提到过,他打赢了一场战争叫做“官渡之战”在写这首诗歌的时候就是刚好打赢了这场战争,征服了乌桓,然后经过碣石山,站在上面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接下来,他要干什么呢?大家知道吗?他要准备去消灭南方剩余的割据势力,如果能够消灭掉的话,他就能够一统天下了!所以现在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激动。 师:激动,雄心壮志,满腔的热情。所以他的胸怀是博大的。那我们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感情把这两句读出来?把那种博大表现出来。(找刚才回答这句诗应该读出怎样感情的那位同学试试) 生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朗读的时候停顿时间过长,有点生硬) 师:大家说,他在读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他朗读时的停顿会不会过长了些啊? 生:是。 师:不用停那么长时间,而且,“灿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璀璨,所以读这个词的时候要怎么样?响亮!(全班学生回答)好,同桌帮忙一下,把这两句诗再朗读一遍。 生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比生2读的时候要有感情,停顿也恰到好处) 师:好很多了。那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读一读,好吧?“日月/之行”,一二读。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班同学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师:好,这一次大家都读得很好。除了这一句,其它呢?其它的诗句要注意用怎么样的感情来读? 生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一句我从写诗的时间了解到当时是秋天,百草应该都已经枯萎了,但是他却看见了“百草丰茂”的情景,所以他应该是很激动,这句诗应该用激动的感情读。 师:嗯,这一句诗写到了两种景物,第一种景物就是? 生:树木。 师:对,树木。(板书“树木”)还有一种就是? 生:百草。 师:百草。(板书“百草”)她刚才也说了,写这首诗的季节是秋天,本来秋天河北一带的草木都已经枯萎了,但是他说“丛生”,“丰茂”,把“树木”和“百草”的什么特点写出来了? 生: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各抒己见回答道) 师:对,生机勃勃,或者生机盎然都可以。(板书“生机勃勃”)所以看到这些景物,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生:激动。 师:“激动”?“喜悦”会不会更好?。我们就要把这种喜悦的感情读出来。你试一下,怎么样把这种喜悦的感情读出来?(要求生4试试) 生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朗读的时候“丰茂”一词读得过于平淡) 师:“丰茂”,有还有把喜悦的感情读出来啊?还不够喜悦,再来一次。 生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比第一次好,但“丰茂”一次还是不够响亮,读不出那种喜悦的感情。)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好像还差一点点。那个“丰”字,我们可以读得更响一点。(其他学生纷纷练习起来。)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树木丛生”,开始。 生: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全班学生一起读,那种喜悦的感情淋漓尽致。) 师:是不是这样更好啊?因为要把生机勃勃的特点,还有那种喜悦的心情表现出来嘛。好,还有吗? 生5:第四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句诗前半句应该用有点凄凉的感觉来读。 师:凄凉,或者说用一个更好的词,苍凉。(其他学生回答道)为什么呢?应该“萧瑟”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秋风吹动树木所发出的声音。 师:瑟瑟的声音,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所以读这句诗的时候声音注意要低沉一点。那“洪波涌起”呢? 生5:“洪波涌起”应该用一种激昂的感情来读。 师:为什么要用激昂的感情?它把大海的什么特点写出来了?(学生思考着,老师继续引导)什么是“洪”? 生5:巨大的。 师:“洪波”,就是巨大的波浪。什么是“涌起”? 生5:翻腾着。 师:巨大的波浪怎样了?向上涌起,翻腾着。那你们说,巨大的波浪在海上翻腾,说明这个海有什么特点?用一个词来概括,给你的感觉? 生5:汹涌澎湃。 师:再简洁一点,用两个字来概括。 生5:浩瀚。 师:可以,或者说“壮美”行不行?巨大的波浪嘛。(板书“秋风”、“洪波”——“壮美”)那你能不能把这句诗读一遍?把大海这种壮美的感觉读出来。 生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后半句读得不够响亮) 师:嗯,这个“洪”字、“涌”字可以读得再大声一点,是吧?把这种壮美表现出来。(老师作一个示范)我们一起把这句诗读一遍。“秋风萧瑟”,一二读。 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能够把它们的感觉读出来) 师:嗯,好,剩下的那些还要注意什么呢?我问你们,比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一句要注意什么?首先这一句是写了什么内容? 生:水。 师:水,还写了什么?(板书“水”) 生:山岛。 师:山岛,群山和海岛,这些水,书上说它是“澹澹”,什么是“澹澹”? 生:水波荡漾的样子。 师:“山岛竦峙”,什么是“竦峙”? 生:高高地挺立着。 师:这两句写到了海的什么特点?首先是水,水波荡漾,你们想象一下,在海面上一望无际,水波荡漾,你的感觉怎么样?这个海面怎么样?用两个字来概括。 生:辽阔。(经过几次引导得出来的答案。) 师:很好,辽阔。(板书“辽阔”)山岛呢?站在碣石山上看到海岛、群山,它们都是高高地耸立着,我们去过大海的同学,有没有看过这样的景象? 生:没有。 师:比较少。这样的景象给人的感觉怎么样? 生:奇怪。 师:对!比较奇怪,很神奇。在这样神奇的景观下看到大海,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呢?神奇,或者是雄奇。(板书“雄奇”)那么我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就要把大海的辽阔和雄奇这种感觉读出来,哪位同学试一下? 生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声音响亮,尤其“澹澹”这个词读得最为恰当) 师:好!不过“竦峙”这个词有没有把雄奇的特点读出来?雄奇就是有一种神秘感,我们这个“竦峙”读的时候就可以再读得重一点,压下去。(老师作示范)好,我们也一起来一遍。“水何澹澹”,开始。 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经过指导,全部同学能够把辽阔和雄奇的感觉读出来了) 师:嗯,好。剩下的还有两句要注意什么呢?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一句要注意什么?这一句是交代了什么内容? 生:地点,事件。 师:对,一个是地点,一个也可以说是观海的目的。所以这只是一个陈述性的语句,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啊? 生:平和。 师:对,平和一点的语气就可以了。还有哪一句没有讲呢? 生:最后一句。 师:最后一句应该用怎么样的感情来读? 生:高昂/激昂。 师:为什么?“幸甚至哉”,书上是怎么讲的? 生:庆幸得很,好极了。 师:就是心情的一种激动,好极了!所以应该怎么来朗读啊? 生:激昂。 师:那我们来试试,“幸甚”,开始。 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声音响亮,语调激昂) 师:这句我们就这样来读。这首诗歌通过写这些景物来把大海的辽阔、雄奇、生机勃勃、壮美、博大的特点体现出来了,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再一次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读的时候,要注意,第一,声音要响亮,第二,读音要准确,第三,读出节奏,最后,读出感情。等一下找同学来试试,看哪个同学读得最好。开始。 (这是教学的第三个板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板块,通过分析诗句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并且懂得通过朗读把感情体现出来。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并做到恰当引导,辅助学生自觉解决问题,这既疏通了诗的疑难点,也抓住了主线,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七、再读诗歌,声情并茂。 师:好!大家基本朗读过一遍,找个同学来试试。 生1:观沧海,曹操。……(这位学生做到声音响亮,读音准确,朗读的节奏还是比较注意,但是感情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 师:嗯,大家觉得怎么样?总的来说,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第一个是“萧瑟”,大家刚才说过“萧瑟”就是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我们读的时候就应该低沉一点。还有一个就是“灿烂”这个词,更好就相反,应该读得响一点。好,找个男同学来试一下,看能不能读出感情。 生2:观沧海,曹操。……(这位学生比刚才生1读得要好得多,除了音量、读音、节奏达到要求之外,每一句都能够把作者想要表现的感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师:大家说怎么样? 生:好!(很多学生都纷纷点点头。) 师:这一次好多了。给他一点掌声。(同学们纷纷鼓掌)下面老师也来试一下,好吗?大家听一听。看觉得怎么样。观沧海,曹操。…… 好,希望今天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以后我们遇到类似的诗歌时,能够做到声音响亮、读音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今天的作业:1、借用《观沧海》的朗读方法朗诵《龟虽寿》;2、作业本完成课后练习一第1题。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八、点评: 教学目的明确,探究问题深刻,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这一堂课中,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各方面带动学生积极朗读,通过朗读来品味诗歌的语言,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技能,也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观。 美中不足的是,最后老师范读后,可以让全班学生再朗读一次,这样更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能借此机会得到教师的再一次评价。要是这样做的话,就更加好了。 1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