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20 伤仲永
每课一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忽啼.求之() 邑.()
B.日扳.仲永() 环谒.()
C.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
D.即.诗书四句() 或以钱币丐.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怪)
C.借旁近..与之(邻居)
D.未尝识书具..(书写工具)
3.下列各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余闻之/也久。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还自.扬州 B.余闻.之也久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C.忽啼求之.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借旁近与之. 于.舅家见之
5.对下面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稍稍宾客其父。
A.渐渐去他父亲那里做客。 B.渐渐宾客都去他那里。
C.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纷纷以宾客之礼招待他的父亲。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B.稍稍..宾客其父
C.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D.泯然众人..
7.选出下列句子代词不是指代方仲永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 B.传一乡秀才观之. C.邑人奇之. D.复到舅家,问焉.
8.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其”的意思与其他几项不同的。( )
A.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稍稍宾客其.父 D.父利其.然也
课内巩固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9~14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即书.诗四句(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3)泯然..众人矣( )
11.细读全文,方仲永的才能日益衰退到“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从原文中找出表现仲永才能变化过程的语句。
(1)五岁时:
(2)十二三岁时:
(3)二十岁后: 13.作者描写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用了 的写法,表明了对其父“不使学”错误做法的批判。
14.本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C【点拨】“称”是“相当,符合”之意,故读;而读是“称呼” 之意。因而,多音字读音辨别要根据语义。
2.B【点拨】“奇”在此句话中属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奇,认为(他) 是奇才”的意思。
3.D【点拨】正确的停顿应为“余闻之也/久”,“也”是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故应在“也”之后停。
4. A【点拨】A项均为“从”之意;B项依次是“听说”“好名声”;C项“之”
依次是指“书具”“他,指方仲永”;D 项依次是 “到”“在”之意。
5.D【点拨】要正确理解“稍稍”一词的意思,此词属于古今异义。
6.C【点拨】A项“所以”表“……的原因”,B项“稍稍”是“纷纷”之意,D 项“众人”是“普通人”之意,均属于古今异义词。C项古今义均是“好坏”。
7. B【点拨】B项“之”指代仲永写的诗。
8. D【点拨】D项是“这样”之意。A、B、C三项均为“他的”之意。
9.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点拨】要正确译“扳”“环谒”等词的意思。
10.(1)写,作(2)完成,写好(3)相当,符合(4)消失
【点拨】要根据语境理解并积累文言常用词语的含义。 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点拨】要认识到其原因在于他父亲的所作所为,即可找出答案,注意结合第1段末几句话,归纳作答。
l2.(1)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3)泯然众人矣。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及筛选关键语句的能力,注意抓住时间顺序来考虑该变化过程。
l3.先扬后抑
【点拨】文章先写仲永出众的才华,后写其“泯然众人矣”,是为“先扬后抑” 的写法。
14.本文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点拨】要通过故事内容理解并归纳其中心,重点抓住仲永从“天资过人”
到“泯然众人”的原因——“不使学”来分析归纳。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