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图,文字资料,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肯定有独到的体验,可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①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②作者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七、归纳总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八、延伸拓展
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