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微课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新疆第一师阿拉尔市九团中学:王志琼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团场中学七年级学生,刚刚迈入中学的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仍然带有很浓的稚气,只停留于简单的背诵能力,缺乏分析和鉴赏的技能,尤其是不能深入的赏析诗词,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从而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
教学目标: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以致用,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只要说起曹操,同学们会说他是奸雄,因为《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以及历史舞台创的,曹操是奸雄早已是深入人心。历史中真实的曹操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
二、简介作者
(幻灯片出示)曹操,即魏武帝(155~220),字孟德,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三、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公元207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九月曹操北征乌桓归途中登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四、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一起来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夸张和互文的修辞手法。诗意: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
展现在曹操眼前的一幅图景是: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博大的胸怀融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这四句诗人则联系广阔无垠的宇宙,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的辽阔与壮丽,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暗指诗人(曹操)的胸怀和志向如同沧海一般容纳万物。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五、拓展延伸
教师:这四句诗抒发了诗人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对照我们日常生活,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努力,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
谢谢同学们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