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日本地震将改变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布局
白鹤鸣 2011-3-25
自上世纪6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以来,日本一直凭借极具竞争力的工业产品享誉全球。从物美价廉的家电、汽车到高度复杂的炼油设施、核反应堆,几十年来一直从日本销往全球,支撑着这个资源贫乏国家发达的经济。但“3•11”特大地震,不仅严重打击了日本企业在国内外的生产能力,也打击了他们几十年来在全球推广的经营理念。
遭受地震和海啸直接打击的地区面积并不大,主要是福岛、宫城、岩手、茨城四县的沿海地区。但就在这条平直的海岸线上,云集了日本主要汽车和电机公司的生产基地。本田和丰田的厂房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再加上相关零件的缺乏,日本汽车三巨头不得不全线停产,最早也要4月初才能恢复。尼康、佳能和索尼的相机工厂受海啸的冲击更重,到底要何时才能恢复还不知道。类似困扰同样折磨着芯片业。日本芯片业占全球市场的1/5,其重要原料之一的硅晶圆,日本产能占了4/5。重灾区东北部正是重要的硅晶圆生产基地,地震后国际市场内存芯片价格已上涨近10%,闪存价格的涨幅则接近20%。索尼、夏普、松下、三洋、三菱等家电企业都遭受到了地震的冲击,供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迟。可以说,震后的日本制造业一直处于休克状态。考虑到核泄漏风险长时间不能消除、关东电力迟迟不能恢复等利空因素的打击,这种影响的持续无疑将超过1995年关西大地震。那一次,大阪和神户的许多工厂在震后接近一年才恢复生产,另一些工厂则因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及时扩大了产能而被关闭。
对遍布全球的日资工厂来说,本土产能减少是个不祥的消息。几十年来,为了应对关税、能源需求、劳动力涨价等因素,日本工业家把复杂产业链中的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北美、东南亚和中国,通过在所在国建立生产线,直接生产出法律意义上的“国货”卖给当地消费者。但是,最核心、最赚钱的一些工厂还是留在了日本本土,比如汽车的发动机、照相机的镜头。像汽车这样的现代工业产品需要数万个零件,少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可能生产,而这正是海外日资企业面对的现实情况。本田在中国的工厂需要使用10%的日本制部件,其余的90%部件也需要使用不少日本制零件,这使该厂4月份之后的生产计划可能受到很大影响,丰田在华工厂稍好一些,但也要和本土工厂争抢本来就缺乏的同型号零部件。其他产业也一样,生产精密刀具和光学器件的东莞石龙京瓷光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村由春表示,公司很多原材料都需从日本进口,虽然目前原材料仍有储备,暂时对生产影响不大,但如果5月份后原材料进口还继续受阻,公司将不得不考虑实行代替品采购。
没有日本背景的跨国公司同样有可能受到日本地震的重创。被航空巨头波音公司寄予厚望的波音787飞机,就有可能因为日本供货商的停产而再度拖延交货。作为波音公司在21世纪的第一种新机型,该飞机35%的零件产自日本,其中日本东丽公司开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更是完全不可能替代。这种材料很轻,但强度可达到铁的10倍,取代了之前的铝合金,占到机体材料的约一半。波音787的最大卖点就是通过采用这种材料降低1/5的机身重量,从而大大提升性能,可以说没有东丽的碳纤维就没有787飞机。东丽的工厂虽然没有遭灾,但该公司的上游企业受害程度不一,首次产生的拖延将使波音公司在国际飞机市场上受到难以预测的影响。同样因日本供货商问题而遭到停产威胁的还有通用汽车在美国的工厂、大众汽车在西班牙的工厂、沃尔沃汽车、索尼爱立信手机等等。分析人士认为,在这次的地震中受到打击的不仅是投资者对日本工厂的信心,甚至会是对整个亚洲的信心。一项调查显示,有61%的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制造商正在考虑把工厂从亚洲迁回美国本土或拉丁美洲,以降低断货风险并更好的适应本土市场。这对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可能不是个好消息。
同样值得反思的还有日本企业家创造并带给世界的经营理念。为了降低成本并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日本人于上世纪60年代创造了“零库存”的概念,这与冷战背景下美国工厂囤积大量零件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成为日本企业击败美国对手的原因之一。同时,日本特有的社会模式也投射在了工业上,大企业的采购系统基本上是完全封闭的,许多零件厂只为一个公司供货。这种高度分工虽然减轻了生产厂商的成本,但没有制定断货后的备用方案。这些经营方式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什么问题,但当出现特大地震灾害的时候,就会成为致命的缺点。因此,这种高度分工和相互依赖的产业链关系,此次地震后也被人称为“过度分工”。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日本地震对全球制造业的打击和教训都是深刻的。为了规避产业链断裂的巨大风险,全球制造业厂商将以新的眼光推动产业链的“再分工”和投资的“再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安全问题将提升到更为重要的高度。另外,由于日本制造业本身受到了难以迅速恢复的重大打击,日本的工业环境也被证明为具有较大的风险,日资企业可能会积极地寻求境外建厂以接上产业链,一些过去“秘不示人”的核心环节也将首次走出日本。这一过程有可能给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带来一些机遇。
文章来源:安邦咨询 《每日经济》第3887期
中国对资本流出的可能须提高警惕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3月21日表示,今年的前两个月和3月上旬,中国的贸易出现了逆差,同时,今年第一季度可能将会出现贸易逆差。海关数据显示,中国1-2月累计贸易逆差为8.9亿美元,其中2月为73亿美元逆差,为7年来最大单月逆差值。
尽管2月份有季节性因素存在,但如果如陈德铭所言,整个一季度都出现逆差,那将是多年来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实际上,季度逆差只在2004年出现过一次。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原因在于,逆差的出现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出现的,本来外部购买力应该有力地促进出口,但这种情况却没有出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因为形势开始逆转了。
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普遍出现政府债务拖累经济增长的问题,尤其是在欧元区和日本;而美国尽管总体上有好转的迹象,但失业率依然很高、房地产市场仍然低迷,还有很多的州政府运营上出现了赤字。而新兴市场则出现过热倾向,在保持高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之间面临艰难的权衡。此外,全球石油价格因中东动乱而持续高企,这对于已经脆弱的全球经济,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同时,日本的地震与海啸,以及由此带来的核辐射对世界经济是一个长远的冲击,这是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决定的,尤其在半导体和钢铁方面。
而从国内来看,贸易逆差可能正在揭示出一些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在劳动力成本上,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估计,2010年低端工人工资暴涨了近四成,而且在今后三四年会继续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涨。他由此得出结论:以中国作为龙头及窗口的制造业垂直生产链逐步瓦解,抢占中国市场和抢夺流出中国的外资及中资成为新时尚。其次,陈功指出,人民币升值可能也是出现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原来认为出口企业能够消化一部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但贸易数据说明这种估计可能需要重新衡量了。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也认为,现在进出口回落比例相对大了些,需要引起重视,其中,人民币升值起到了一定作用。
虽然“三驾马车”中逆差的出现还无法说明全部问题,但如果同时考虑到消费、投资的变化,形势就比较严峻了。这并非是危言耸听,安邦对中国经济形势始终保持密切的跟踪研究,所以我们才能发现问题。这些不是基于理论的推导,而是基于现实的分析。实际上,我们确实注意到了一些不利的信号。
在消费方面,今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8%,较去年12月回落3.3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市场预期。若以前两个月CPI为4.9%简单剔除物价因素,实际的消费品零售增速为10.9%,降至2008年1月以来最低。不容忽视的是,尽管从2010年4月开始,名义消费增速还能维持在18%以上,但随着物价升温,去年四季度时,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速已经开始放慢。上述情况与“十二五”规划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意图形成强烈反差,这是令人担忧的。
而在投资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2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9264亿元,同比下降23.6%。此外,作为衡量投资增速的一个重要指标,今年前两个月,虽然全社会用电量实现了同比增长,但与2010年整体数据相比,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这与目前的信贷紧缩有着密切关联。据媒体报道,今年1月以来,银行公司贷款普遍上浮,据某股份行北京分行信贷部门人士透露,“20%只针对极个别的大型企业,一般上浮30%,中小企业、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上浮40%-50%”。而在市场变“冷”的时候,国内市场能否顺利过冬是个大问题。陈功指出,尤其是国有企业群体,因为效率较低,运营几乎完全依靠信贷和垄断,因此对“冷市场”的抵抗力很差,只能在“热市场”中跟着忽悠和起哄。这种情况下,信贷减少供应,对他们的杀伤较大。一般他们只能在GDP增长达到两位数的时候,才能盈利和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所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出现减速的时候,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就会大大上升。巴克莱资本近日对逾1000家机构投资者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金融市场上,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是威胁性最被低估的一种风险。约27%的投资者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急剧减速的风险对市场威胁最大,其威胁性超过中东和北非政局动荡引发的恐惧,以及主权债务和通胀飙升风险引发的担忧。对此,陈功强调,需要警惕有资本认为中国经济前景不明,而借逆差流出的问题。因为随着宏观紧缩的持续进行,会覆盖盈利增长的预期,而造成风险溢价急剧上升。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今年1月份就有一些苗头,1月的贷款在大幅增加,股市资金处于净流出状态,但存款却在减少,这种情况的一个可行解释是,国内市场的热钱在流出。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由于人民币升值、经济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资本一直保持着对中国的强烈兴趣。但进入2011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不得不让人担忧资本外流的可能,因为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对经济的危害会更大。现在,这样的苗头已经开始显露出来。
凤凰财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