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当今世界各国兴起了一股“汉学热”“儒学热”,学写中国字,学说中国话,孔子学院遍布全球108个国家,孔子被评为“影响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甚至有75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这样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我们不禁要问: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为什么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如何发展的?中国古代的思想是怎样由“百家争鸣”发展到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久远的春秋战国,从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中寻找启迪?
讲授新课
一、理解概念? 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二、社会原因?(探究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通过一个简单的类比,让学生们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三、百家争鸣
探究二: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他们各自代表哪个阶层的利益?
1、 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创立: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学说
政治思想
“仁”(核心)、“礼 ”、 “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儒家六经)
(2)战国——发展:
A、孟子:
① “仁政”,“民贵君轻” ;
②主张“性本善”
B、荀子:
①最早提出“君舟民水”思想,强调民心的作用;
②主张“性本恶”
2、道家学派: 老子和庄子
(1)老子
A.老子的哲学思想:
①“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生万物
②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B.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2)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
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3、墨家学派:
(1)思想主张:尚贤、非攻、尚贤、节用
(2)特 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4、法 家 学派:
(1)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主要思想:将法、术、势相结合,其中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3)评价: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四、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探究三、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今天的的生产生活治国理政有何重要影响?
谈古论今: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在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请同学们谈一谈:今天哪些现象与诸子百家的主张有密切的联系?
小结
今天现实中诚信、责任、爱心和价值观的缺失,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痛,一块心病,甚至成为一个危险的陷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法治国家。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拿起《论语》,拿起《老子》,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去亲近我们祖先的思想智慧,去寻找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去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