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打开词语之窗,铺设学语之路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落实词语教学的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词语的教学,从强调“四会”调整为“会读、会写”,要求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乍一看,似乎给广大语文教师松了绑、减了负。然而深层思索,就新课标对于词语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观念上,在教学方法上,又何尝不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呢?它要求教师彻彻底底地摈弃师本观,站在生本位上思索,想学生所想,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公开课上对生字和词语的把握和处理,一直是许多老师苦苦探索的“冰寒地带”。“蜻蜓点水”式的词语教学不能保证学生对词语的掌握和巩固,“浓墨重彩”般的词语教学又会落得缺失人文精神的“罪名”,一个字,难呀!他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
课堂上词语要教,而且时间也要保证,关键还在于老师对于词语教学的认识。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体会到,词语不单单是让学生会认会读,应当赋予词语以新的生命。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个词语就是一首诗,一个词语就能引发一段曼妙的想象。如果打开了词语学习的窗口,那么,学生就能透过这个“窗口”尽情地“浏览” 学习语文的“风景”,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创设语境,获得语言体验。
语言文字就是一扇窗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领学生透过这散发着默香的语言文字,去揣摩、掂量、咀嚼、玩味,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隐藏哲理、情感、审美、意蕴、情境等,在语言文字中涵泳,方能体现语文的特色。
【案例片段1】
今天我到三(6)班听语文课。吴老师执教的是《放小鸟》的第一课时。
吴老师指着黑板上的生字问学生:“你能把它组成课文中的词语吗?”
1、学习第一个生字:“陶”。
学生就说:“陶,叶圣陶。”
老师:“有没有哪些同学到课外去了解叶圣陶?”
生1:“我知道。叶圣陶是伟大的教育家。”
生2:“我也知道,叶圣陶小时候读书非常刻苦。……”
师:“是的,叶圣陶一开始也像吴老师一样是一位教师。不过,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成了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生活即教育。大家联系学过的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来想想,生活和教育的联系。”
师:这个生字你还能组成别的词语吗?
生3:陶土。
生4:陶瓷。
师:陶瓷,这个词语好。你们知道吗?中国的英文“CHINA”的意思就是“陶瓷”。
2、学习第二个生词:“蜻蜓”。
师:这个词语都是“虫”字旁,说明什么?
生5:它是益虫,
师:害虫就不是“虫”字旁了?那你看看“蝇”字。
生6:“蜻蜓”是昆虫,所以是“虫”字部。
师:怎么记住这两个字呢?
生7:记住这两个生字的右边部分就行了。
师:你真聪明!不错,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有特点。有不少汉字是“形声字”。就比如这“蜻蜓”两个字,它们的右边部分就表示读音。那么,你怎么样把“蜻蜓”的“蜓”与“蜿蜒”的“蜒”字区别开来呢?
生8:还是只要记住它们的表示读音的部分就行了。
师: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字词语的时候,能多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它们。这样你才会把每个生字搞得清清楚楚,不写错别字。
3、学习其他生字。
【评析】:
一直以为,词语教学无非是会读了,会写了,理解了就可以了。但吴老师在词语的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读读生字、词语,描红一下就过去了,而是把这次词语教学当作了一次渗透学法的机会,一次引导学生关注前后课文之间联系的好机会,一次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动脑筋来学习词语的好方法的好机会,更是让词语教学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窗口。由字说到了词语,由词语说到了意思,说到了人物,说到了中国汉字的构成法,说到了容易混淆字的辨别等等,使学生通过词语的学习,不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把字组成词语了来理解、把词语放入课文中来理解、月别的字作比较来理解等等),而且还大略地知道了“教育家叶圣陶”,知道了“形声字”,知道了“CHINA”。
语文姓语,我们的语文教师就是要有一双慧眼,能够从文本中,找到那些关键的词,引领着学生涵泳其间,激生情感,激发灵感,获得对语言的敏感体验。
打开词语教学这个窗口,让语文的大好春风出现在眼前,让孩子从小窗口看到大世界。相信这样的词语学习,一定会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变词为串,泼洒语言魅力。
写在纸上的语言内化为生动的形象,是需要读者细细地品味,这是个性化的阅读;而把这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这就需要让学生在文本中理解地读、美美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语感,读出感悟、读出情趣……读之者心动,闻之者动心。
【案例片段2】
1、揭示课题时。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你 把这条鱼放掉”!)齐读课题。
生:老师,你漏写了“必须”两个字。
师:(作奇怪而后无所谓状)啊?是吗?不就是两个字吗,意思不是一样的吗?都是把鱼放掉嘛!
生:(迫不及待状)不一样的!
师:哦?什么地方不一样啊?
生:有了“必须”是说一定要把鱼放掉 ,和没有必须不同的!
师:哦,对了。那我们把“必须”补上去一起读。齐读。
【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自己争取来”的“必须”读得特别响亮,语气也自然随之坚决坚定起来。】
2、复习主要内容时。
【案例片段3】
师:爸爸是怎么样说这句话的?谁能够用合适的词语来说这句话:
爸爸 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爸爸用低沉的声音说。
生:爸爸坚决地说。
生:爸爸斩钉截铁地说。
生:爸爸严肃地说。
师: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怎么说的,说了之后,汤姆又是怎么做的?请用下面的句式练习说话:在 的情况下,爸爸 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听了, 。
生:在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的情况下,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与放掉!”汤姆听了,很不情愿.
生:在汤姆在规定的时间还没有到,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的情况下,爸爸用低沉的声音说:“你必须把这条与放掉!”汤姆听了,很难过.
生:在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十分惊喜的情况下,爸爸语气坚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与放掉!”汤姆听了,只好把鱼放了.
【至此,学生对于课题的理解可谓深刻而全面。教者摈弃了传统的读题审题的套路,看似随意却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避免了枯燥单一的问答式,导在教材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将教学内容的难点降低到尽可能小,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真正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从而达到“化整为零”之效。】
3、在学习“汤姆钓鱼”这一部分内容时。
【案例片段4】
将词语(词组)以“词串”的形式出示: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觉察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首先让学生一组一组认读,一边读一边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试着不看词语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对钓鱼的大致过程已初步了解。
然后,要求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我”是怎样钓鱼的。
如果老师出了作文题目:我钓鱼,你会写了吗?你认为你的过程要注意什么?(用上准确的动词,要注意周围的环境,自己心情的变化。)
【这一设计一改以前“就词语而词语”、“复述课文”的教学,将词语(词组)置于一定的语境中,不仅极自然地解决了词义的问题,更让学生能从词串所组成的整体上去把握内容,还为下文让学生“读钓鱼”、变换角色“说钓鱼”作了自然铺垫,潜移默化,不露痕迹。】
三、写、读、分、悟,提升词语价值。
读书要想象,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语文。汉字的造字特点有想象,文本的字里行间有想象。这就像画国画,总在景物丰满之处留有“飞白”,因为“飞白”创造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要从文本中读出形象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问个为什么,读出问题。
【案例片段5】
执教《特殊的葬礼》第一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了下列词语:
第一行:特殊 葬礼 滔滔不绝 下旬
第二行:塞特凯达斯 巴拉那河 菲格雷特 奄奄一息 生命垂危 雄伟壮观 咆哮而下
师:请你先自由地读一读这些词语,注意将生字的难写地方用手在桌子上写一写,并记一记。
生:读生字,并用手在桌上写一写。
师:请将第二行词语分成两类,并说出理由。
生:“塞特凯达斯、巴拉那河、菲格雷特”为一类,这是讲地名和人名的;“奄奄一息、生命垂危、雄伟壮观、咆哮而下”是另外一类,因为这些是描写大瀑布的。
师:很好。这两类词语你能读好吗?先各自练习一下。
生:练习朗读好词语。
师:指名学生读。指出:读第一类表示人名、地名时要稍快,因为它是一个词语。朗读第二类描写大瀑布的词语时,要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请你再将分成的描写大瀑布的词语分成两类。想想该怎么分,为什么?
生:“奄奄一息、生命垂危”是一类,“雄伟壮观、咆哮而下”是另一类。因为前面是讲大瀑布即将消亡的现象,后面是讲大瀑布昔日的壮观气势。
师:说得很正确。那么,第一行中也有些词语可以归入描写大瀑布的词语当中。大家看看,是哪些词语,放入哪一类?
生:“葬礼”,放入描写大瀑布即将消亡的词语一类。
生:“滔滔不绝”放入描写大瀑布昔日壮观气势的词语一类。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认真!课文中就是用了很多的四字词、成语来描写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的以前和现在的情况。我们读读这些词语,就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大瀑布那壮观的气势和如今它低垂着头奄奄一息的样子。
【评析】:
1、动手写一写,掌握词语。
在这个片段过程中,老师抓住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没有让没有来一一拼读生字,而是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这些词语,注意将生字的难写地方用手在桌子上写一写,并记一记。学生通过读、写、记,自然就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些词语。
2、朗读词语中,掌握学法。
初步理解了词语,老师还要求学生们能将词语读好。并告诉学生:朗读第一类表示人名、地名时要稍快,因为它是一个词语。朗读第二类描写大瀑布的词语时,要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
3、词语分类中,体会感悟。
在对词语的理解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直接问学生“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而是采用了“将词语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来归纳、比较、揣摩、体会词语的意思。事实上,学生们会分类,就说明他们已经大致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可能还不能很确切地表达出来。
通过指导学生再将分成的描写大瀑布的词语分成两类,指导学生体昔日的大瀑布那壮观的气势和如今它低垂着头奄奄一息的样子。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一读,写一写,比一比,归一归,分一分,不但体会了词语的大致意思,而且感受到了课文中用词的精妙,激发起了进一步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让词语最大限度地增值。
这一教学片段展示了扎扎实实的词语教学过程,落实了语文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因而词语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到这一特点,巧妙、灵活地组织好词语的教学,就可以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从上述案例片段中可以看出,词语教学已不是一个万物凋零的“冰寒地带”,而是演变成了一片“春花烂漫”的精神沃土,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窗口。在一遍遍的诵读、体悟中,这些词语已经不是一个个干瘪枯燥的文字,而是成了一个个形象鲜活的生命符号,已经无痕地植入学生内心的深处,难以忘怀,一朵朵词语的小花在这里绚丽地绽放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