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鲁山山行
梅尧臣
※学习目标:
1、熟诵和默写全诗。
2、学会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诗歌的线索来理解诗的内容、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导学实践:
一、自主学习
1、大声诵读全诗,注意读准音调和划分节奏: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2、再次大声诵读,解决词义障碍。
适: 野情: 惬:
随处改: 何处
二、理解与解读:
⑴全诗的线索:山行(山中行走,所见所闻)
⑵山行原因: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复高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
⑶山行情感:惬、野情(惬:心意满足。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⑷山行所见: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⑸山行时间: 霜落、林空表明是深秋时节。
⑹山行所闻: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⑺山行的意境:幽、美、神秘
⑻写景特色:动中有静。熊在爬树,鹿在饮水,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三、背诵与默写。
四、板书设计
山行原因:适与野情惬
山行情感:惬、野情
山行所见:动静结合
山行(线索)
山行时间:霜落、林空(深秋)
山行所闻:云外一声鸡
山行意境:幽、美、神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