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夏》 教 学 设 计
东兴初中 语文 郭海娣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2、3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各抒己见,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最不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可以用成语、诗句、景物等来描述)(学生各抒己见)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的《夏》,领略梁衡的夏之韵吧!
二、检查预习 掌握字词
课前我们做了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中出现的词语你们掌握了吗?
读一读 磅礴 黛色 匍匐 芊芊细草 秋波澹澹 迸发
写一写 主宰 苦涩 轻飞曼舞 闲情逸致
三、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
1.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2.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作者梁衡喜欢这个夏天吗?在文中找出依据。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二)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文中画面,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听读课文)
1. 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 (万物勃发)
棉苗、高粱、瓜秧 紧张、热烈、急促
人:割麦打麦 、追肥浇水(农民辛劳)
2. 说说看,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比如:我从那 “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5分钟)
学生自由回答。如: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归纳点评:这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这是黄土地的夏天。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扎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这“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着多么独到的感受啊!
四、细读课文 品味语言
大家之所以能捕捉到一幕幕画面,关键还是作者写得好。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并运用对比手法和拟人比喻的修辞。那么请同学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品味词语、品味修辞等)
可以使用下列句式回答。
我喜欢 ,
因为 。
【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对比手法和比喻拟人修辞来写景的方法。找出自认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并和大家分享交流。】
读出你喜爱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1、这篇散文选词精致,描写生动细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蕴含哲理,既有写景的情趣美,又有议论的理趣美。把你喜欢的语句划下来,给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理解。比如:
①我喜欢第二段对季节的变化的描写,用“一锅水”“泛泡、冒气、沸腾”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过程,很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学生小组交流学习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2、谁先一鸣惊人?(把你的发现给我们共享?)学生自由回答。
五、重点点拔 主题升华
过渡: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作者单为了写景才写夏的吗?相互探讨一下:作者为什么写夏呢?
(板书:景美 人勤) 赞美劳动者,劳动最光荣
【评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单为写景而写夏吗?引导学生认识,写景是为了抒情,抒发对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是本文的主体,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拓展阅读 求同存异
读以下诗歌,感受不同人眼里的夏。说说他们对夏有怎样的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确:恬静清幽、丰收喜悦。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夏夜生活的热爱之情。)
山亭夏日
高 骈 【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明确:色彩鲜丽、宁静悠闲。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结: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领略、发现生活中的美吧。平凡生活中,情趣之光刹那闪现而又无处不在,它会让你发现:这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是如此令人感动,难以释怀。
七、布置作业 学以致用:
请你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创意,描绘自己心中喜欢的季节!
(要求:运用所学方法;表现季节特征; 150字左右。)
【评析:运用所学写景的方法和技巧写一篇习作,描绘心中喜欢的季节,抒发心中的情感。】
评价语:
(一)词语
1.动词:
法国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
⑴“潜”: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声声长鸣悠悠溢出树间,显示着夏的势力,传达着夏的喧闹。
⑵太阳“烘烤”着麦浪,好香的大面包就要出炉了!
⑶“浮动”:热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昭示我们的生活是多么丰腴和饱满啊!
⑷“酿”:酝酿着生活的醇香与甘甜。
⑸“听听”“看看”:语句口语化,几个细节,让我们想象出农民们 “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紧张生活!
⑹ “快割快割”“快打快打”:“五月人倍忙”,有什么比收获更让人感到充实的!
⑺那……,那……,那……,无不……:棉苗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瓜秧的抖动腰肢前行,“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拟人的写法,夏天的农作物也具有了人的丰采、气度、灵秀。
[8]“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汗水是苦涩的,收获是甘甜的。
2.其它:
“黛色长墙”,“火红的太阳”,“金黄的大地”:色彩明快,一幅气氛热烈的夏之画卷。
(二)哲理句:
⑴ “旋律”:夏是一首歌,它紧张、热烈、急促,像一首进行曲,从春唱到秋。
⑵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黄金的夏季” )(春之色……秋之色……夏(之色)):
排比句势,用色彩表达对季节的感受,独具魅力,写出了夏之热烈。
春寒料峭,万物萌发,一切生命都蓄势待发,收获在希望之中期盼;秋色辉煌,硕果累累,然而灿烂终将趋于平淡,生命归于终极。而夏,这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由孕育到丰登,是人类创造之波的流泻。它教你承受焦灼苦痛,用青春创造财富,用汗水浇灌希望,是生命中创造与奋斗的历程。它不正是人生最可贵的黄金季节吗?
有关四季的古诗词名句
写春的诗句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绝句》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6、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写夏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
6、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写秋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 王维《山居秋暝》
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写冬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十分变态。《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鸡巴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短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3]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