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鲁迅和驳论文
三、教学难点:
感知文意,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划横线字的字音;
搽( ) 玄虚( )
省悟( 抹布 ( )
渺茫( ) 脊梁( )
诓骗( )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3、走近鲁迅
鲁迅,原名 ,后改名为 ,字 ,伟大的 家, 家, 文学家。短篇小说集 、 、 ;小说集 ;杂文集 ,散文诗集 ,回忆性散文集 (又名《旧事重提》)等专辑。
4、背景简介
一九三一年以前,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政府要员戴季陶打着“为国消灾”的旗号在杭州灵隐寺大肆烧香拜佛。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二)整体感知:
1、全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
1)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3)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相关的《同步解析与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