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给巴特勒的信》
新乡市第十中学 赵自景
一、目的寻踪,导入课堂。
师:今天我们学习《给巴特勒的信》,巴特勒是随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法军上尉。雨果为什么要给他写信呢?请齐读第1段。
生:齐读。
二、抓住“赞誉”,感知全文。
师:巴特勒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他想知道雨果对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雨果在信的最后一段回答:“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这两个“赞誉”的意思是否一致呢?(课件 两个“赞誉”)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段,概括这封信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赞美圆明园是世界奇迹;痛斥英法联军洗劫焚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课件 概括内容)
师:咱们先来看赞美圆明园的内容。
三、品读圆明园之美。
师:雨果没有到过圆明园,他心目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我们先重点从用词上品读,请同学们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段,然后圈点出评价、描绘圆明园的词语,批注你的理解。
生:朗读,圈点批注。
师:请小组交流。
生:小组交流。
师:现在全班交流,请你先读出句子,再说出词语,然后说出你的理解。第一小组的同学。
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奇迹”指极难做到的、不寻常的事情。雨果说圆明园是“世界奇迹”,高度评价了圆明园不寻常的艺术价值。
师:他品读了“奇迹”,他品词的思路很好,先解释词的含义,再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来理解,最后点明该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常说的:释义、入句、达情。请大家也像他这样品用词。
生: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言语无法形容”指无法用语言说出,生动写出了圆明园美到了极致,无以言表。“恍若月宫”形容圆明园像月宫一样,生动写出了圆明园的神秘魅力,引人遐想。
师:他品读了“令人惊骇而不知名、不可名状”两个修饰语。
生: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典范”是指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事物。赞美圆明园艺术成就之高。
师:这一小组又品读了一个评价圆明园的名词。哪一小组再来说一说你们品读的词语?第2小组。
生: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
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圆明园由建筑师用贵重的建筑材料精细地修建、装饰、美化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圆明园由衷的赞美。
师:这位同学品读的是动词。动词在表达上往往一词变灵动、一语传神韵。第4小组的同学还没有发言,你们找到的是什么呢?
生:还是这一句话中,我们找到的是量词,重叠使用的量词。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这里指数量多。写出了圆明园的园林景观繁多。
师:第4小组的同学品析的是重叠使用的量词。
生: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绸缎”是中国的特产,这些东西在中国人的眼里也许平常,因为我国是发源地和盛产地,但在西方人眼里却是稀有的、罕见的、高档的奢侈品。“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的赞美。
师:这位同学又品读了描写圆明园物品的名词。
大家都有一双慧眼啊,刚才品读了很多词语,而且理解深刻,彰显了深厚的阅读功力。品用词就是品炼字,第3段在用词上很有特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雨果高超的语言艺术。
就大家刚才品读的名词,我想在同学们理解的基础上,再说一些我看法。请看屏幕:奇迹、典范、结晶、杰作等词语高度评价了圆明园的成就,表达了雨果对圆明园由衷的赞美、惊叹。如果只有这些名词,我们对圆明园的认识比较笼统抽象,(课件 奇迹 典范 结晶 杰作)然而,雨果又加上具体罗列圆明园琳琅满目物品的名词,我们对圆明园的认识就变得具体可感,圆明园到底有多美?不必说建筑材料,也不必说园中陈设,单说宝物装饰,就能让人想象出圆明园的绚丽华美、无与伦比。(课件 琳琅满目的园中之物)这两类名词相辅相成,共同表现了作者对圆明园由衷的赞美。
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朗读时,重读这些名词,圆明园的华美就像在眼前一样。
我发现同学们发言时,既关注到名词,同时也关注到名词前面的修饰语,比如“令人惊骇而不知名、不可名状”两个修饰语,就突出了圆明园美得让人震惊却又无法用语言说出。这些修饰语增强了名词的表现力。这是个很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强调阅读时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勾连,才能更好地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
雨果描绘赞美圆明园时不但用词十分讲究,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样游刃有余。请同学们跳读第3段,找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鉴赏。
生: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恍若月宫”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圆明园像月宫一样,生动形象写出了圆明园的神秘魅力。
师:好,这个句子用了比喻。
生: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这里运用排比,很有气势地描绘出圆明园琳琅满目的物品及作者对圆明园由衷的赞美和神往。
师:好,排比。
生: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既引起读者对这句话的注意,更突出强调了圆明园属于全世界的人民,属于全人类。
师:这里是设问。
生:“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这几句意在说明圆明园在世界上十分著名。
师:类比。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龙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的地位;
师:雨果赞美圆明园,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设问、类比。除了刚才的品读,第3段语言表达上还有其他特点,比如:在句式上长短句交错使用,在表达方式上记叙、描写、议论灵活转换。课下同学们再仔细品读品读,然后把它批注在书上。
师: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他凭借丰富的想象,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圆明园的美轮美奂。现在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在朗读中感受雨果高超娴熟的语言艺术,在朗读中想象再现一代明园的神奇壮丽。
朗读时大家要注意屏幕上的朗读提示:(课件 朗读提示)要注意“重音”的把握,像刚才我们品读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要重音重读,而重叠使用的量词可以做重音轻读的处理。
要根据表达内容把握语速的停顿快慢,比如排比句就要适当加快语速,提高语气。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可以整段读,也可以挑几句读,一会儿我们来个小组朗读比赛。
生:自由读。
生:比赛读。
师:这几位同学朗读的真好,老师也禁不住牛刀小试了。请同学们合上书,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你心目中的圆明园。
师:朗读。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
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有谁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乐章?有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有谁亲身游历过那座精妙绝伦的“万园之园”?如今,恢弘壮阔、绚丽多姿的圆明园很难在那满目疮痍、断壁残垣中,寻找300年前的伟大,圆明园不仅一个国家的记忆,更是全世界的记忆。我们仅借三维动画,再现一件举世珍宝的神奇壮丽,回望这座让人惊艳不已的世界奇迹!(课件:消逝的人间仙境——圆明园)
四、品味作者之感情。
师:瑰宝化为灰烬。巴特勒居然幻想获得“赞誉”,雨果对此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和感情呢?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第5-9段,然后圈画句子,结合词语的感情色彩,批注你的理解。
生:朗读,圈画批注。
师:现在我们交流大家的阅读理解。
生: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写英法联军就是强盗,洗劫,放火。
师:对。强盗、洗劫、放火、行窃、劫掠、赃物,直接批判英法联军。
生: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不是真的“彻底、漂亮”,这是说反话。抨击了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师:说得好。“彻底”是中性词,“漂亮”是褒义词,在这里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这是反语的用法。
直接批判和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呢?请你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下。
1.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2.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师:反语的字面义和深层含义之间有一个错位对比,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讽刺效果更强。(课件 反语 朗读提示)
反语该怎么朗读呢?这里要注意语调的变化。我们知道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降调,直调,曲调(也叫弯曲调)。带有讽刺意味的句子,往往借助语调的弯曲变化,表达强烈的讽刺意味。
大家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读。
师:第5-9段还有反语吗?
生: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师:好。“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讽刺英法强盗破坏人类文明成果,抢劫了大量财富。“手挽手,笑嘻嘻”,讽刺两个强盗狼狈为奸、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
师:你能读出讽刺两个强盗丑恶嘴脸的意味吗?
师:两处反语都用弯曲调读,很好。大家看这个句子,“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后面是叹号,两个叹号应读出不同:前句快一点,故作“郑重”;后句慢一点,采用调笑口吻。“一个”和“另一个”也应前后语速不同。“手挽手”“笑嘻嘻”应采用弯曲调,重读、慢读。
大家听老师朗读,看这样处理是不是讽刺意味更强一些呢?
师: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大家也来读一读。
还有反语的句子吗?
生: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与“野蛮”运用反语,又强烈对比,能作出摧毁圆明园这样的“艺术杰作”的行为的人,不能算文明人; “文明”其实是野蛮,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能建造出圆明园的也绝不会是野蛮人,“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强盗给辛辣的讽刺。
师:他找到了“文明”与“野蛮”的对比。
五、理解“赞誉”,把握思想。
师: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作者盛赞一个奇迹,批判两个强盗,(板书)这样安排材料正是以“美”衬“丑”的写法。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第10段: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雨果回答的“赞誉”是完全不同于巴特勒所期望的赞誉,是反语,是雨果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强烈讽刺和谴责控诉!
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英法联军的罪恶,很容易理解。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没有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他站在公正的立场,盛赞圆明园是世界奇迹,盛赞这一奇迹的创造者,表现了他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课件 推荐阅读,对话伟人)
雨果很多作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统治者的罪行。请大家课下阅读雨果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理解雨果的思想。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