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实践的魅力
在当前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并不真正受重视,甚至于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摆设。从教育的长效目标来讲,人文教育特别是音、体、美等相关学科的教育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笔者长期从事音乐教学工作,认为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是解决当前素质教育实质性提升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音乐让知识灵动
在一些学科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从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角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艺术知识贴近学生已有的文学、历史、地理知识,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在知识之间的联动。
在上湘版八年上册《黄河的故事》这一单元时,笔者就特别注重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整合。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笔者摊开中国地图,结合地理知识,形象讲解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份以及注入海口等相关知识,还借助相应的图片直观讲解壶口瀑布的雄浑大气和花园口黄河决堤的历史故事,既巩固了学生的学习知识,也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一定的功效。而适时导入有关黄河著名诗句这一环节,在笔者的启发引导下,在同学们积极的抢答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名句“奔涌”而出,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容量,增添了音乐课堂的人文色彩。
音乐与历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则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歌颂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欣赏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在理工等学科教育中,音乐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物理学方面,可以提及爱因斯坦的小提琴素养。爱因斯坦既会弹钢琴,也会演奏小提琴,谙熟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大师。他甚至认为他拉小提琴的成就,比在科学上的贡献还大。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有一个敏锐的音乐耳朵,他能从某次偶尔听到的铁匠打铁的声音中,发现音响的和谐与发声体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的规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不少艺术品种都富有修养,他曾说过:“……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钱学森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文艺与科技的相互作用。
除此之外,音乐与风俗、服饰、戏剧、舞蹈等丰富多彩的相关文化的结合,同样也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可见,音乐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大门的钥匙。音乐让我们所学的知识变得灵动。
二、音乐让情感丰沛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音乐艺术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是像美术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是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即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并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它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与教育学生,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咏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与《爱我中华》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学生可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勤劳人民的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聆听马思聪的《思乡曲》,那一份对故乡的眷恋思念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歌曲以其优美、缠绵的旋律,倾泻了流落他乡游子的乡思、乡情,那么委婉,那么动人,不经意地拨动了听众的心弦,情感的共鸣自不待言。
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我们不但领悟到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还感受到一个辛酸悲苦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的刚直与顽强,那种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尾声,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学生在欣赏或演唱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时,通过体验音乐升华跳动的心灵,可撞击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美好——音乐让我们的情感变得丰沛。在学生的教育中,正是要重视音乐等人文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商更有情商。
三、音乐让实践创新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音乐教学的空间,丰富了音乐课堂的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活泼的新局面。我们音乐教师要用生动的画面、清晰的语言、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与美妙的音色,为学生铺设直接体验艺术美的通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给他们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创新机会。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小提琴协奏曲,它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愤怒地控诉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流露世人对梁祝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惜别”、“楼台会”两段时,学生往往会为那如泣如诉的大提琴、小提琴的二重奏所倾倒。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这两种乐器,笔者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大小提琴的图片,插播它们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直观了解该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进而更形象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再适时切入相关的影视画面,伴着大小提琴的旋律一同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痛不欲生的情绪。欣赏课上,大提琴与小提琴一问一答,时分时合,把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重压下那种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声音的表现》这一单元时,笔者把教学班分成四个小组两场比赛,第一节到第三个场景神猴败下阵来,第二节课神猴队转败为胜。在两小组比赛中,要求同学们尽情表现,提醒他们,这不仅是场上的比赛,也是啦啦队的比赛,更是同学们的表演比赛,还提醒学生可以在比赛中间穿插啦啦队的表演、广告等活动。两个课时下来,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组里各自发挥所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的魅力不仅在于自身知识、技能的传授,重点还表现在激励、净化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去渲染、去实践,相信我们的音乐课堂定会焕发出耀眼的人文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