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丑小鸭》这一课,在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出示湖)这是一个美丽的湖,湖面水平如镜,岸边是一大片高高的芦苇(出示)瞧!这芦苇多美呀!你们猜猜这美丽的高高得芦苇地里藏着些什么呢?(生猜)
2、到底藏着什么呢?(出示天鹅)(生说天鹅)你们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这只白天鹅吗?(美)(板书:美)你们从哪里看得出这只白天鹅很美呢?(生说)我们观察一种动物要按一定的顺序,可以先观察他的全身是什么颜色的羽毛(雪白的羽毛),再找找他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脖子长长的)(出示句子)来,让我们把这只天鹅的样子读一读。以后我们也可以运用这只描写整体,再写局部特点的方法来描写动物。这么美的天鹅,谁来读一读(生读,师适当点评:大家请看,这只天鹅,线条柔美,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把声音放柔和一些,请跟老师读,师范读,生跟读)(你读得比上一次好多了,相信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再读一次,生读,表扬)来,大家都来跟老师学一学(老师读,生跟读),这么美的天鹅,大家还能读得再美一些吗?(生再次读)(出示图)看,白天鹅听到大家把他读得这么美,都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出示句子,随手点名读)来,你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看这儿有个问号,你能把问的语气读出来吗(生再读)(评价:能把问的语气读得这么像,你真是个能干的孩子)你能教大家读一读吗?(生教读)(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模仿能力可真强啊,表扬自己)他怎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出示句子)(全班读)请看,这句话有个啊字,还有个感叹号,我们该怎么读呢?请咱们班上读书读得最有感情的同学来读一读(生读)假如你就是这只美丽的白天鹅,看到自己变得这么美,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高兴)请你带上高兴得心情再读一读。(生再读),来,你们这组的白天鹅都来读一读(全组读),全班50只白天鹅一起来读读。(生读)(你们真是一群又漂亮又可爱的白天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呢?(生答:)请大家跟老师书空丑字。(书空)
4、丑小鸭到底以前是长什么样的呢?(出示阅读提示,师读)
5、哪一段描写了丑小鸭的样子?(生说)
6、(出示第二段)请大家听老师读这一段,用横线在你的课本上画出这段话中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
7、你来说说,你画了哪一句。(生说)(你真会读书)
8、(出示课件)来,我们把他的样子读一遍。(生读)我们看看,其他的小鸭子又长什么样呢(出示鸭子)谁来说一说。(生说)(表扬:他可真会模仿课文中写法)(出示课件)同学们让回声的读法再来读一遍描写丑小鸭的句子,老师先读,你们读红色的词(师生合作读)大家看看这些红色的词有什么特点(生说)前面两个一样,后面都是的字。你还能多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生说)(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啊)(学生边说,师相机出示(颜色)(外形))(要求学生说成完整的一句话)(要求说一种动物)
9、你们看,(指板书)课文里就是从他的颜色和外形来描写丑小鸭的样子的,我们以后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来描写小动物
10、这篇课文在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时候用的词语都非常好,我们来读一读(出示,生读)一个是把的字放在中间,一个是把的字放在后面,让我们来学一学,说一说(出示)(生说)
(适时让两三位学生说一种小动物)(点评:你们能学以致用,真了不起!以后我们描写动物都可以运用这种类型的词语)
11、从丑小鸭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中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呢。现在我们来分组学习3——6段(出示)(师读1点)(强调哪一组读哪一段)(师读2点)(出示)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要求(生读)
12、开始按要求学习吧(学生学习)
13、让我们来看看大家学习的情况。(出示第三段)请大家齐读第三段。(生读)第一组同学来汇报你们学习的情况(生说,适当出示标注)
14、从咬和啄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里,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说)所以他就离开了家,来到了什么地方?我们继续看第四段(出示第四段)谁来汇报。(生说)
15、丑小鸭在家里、家外都被欺负(板书欺负)那是为什么?(生答丑)从丑小鸭的遭遇中,说说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出示课件)(生答)(板书关爱)
16、是的,我们要善待、关爱别人。
17、让我们看看受尽欺负的丑小鸭又逃到了什么地方?(出示第五段)(生说)(出示羡慕)从这个羡慕的词语,你感觉到丑小鸭也想干什么?(生说)在这个美丽的秋天,丑小鸭看见美丽的天鹅,就在心里埋下了梦想种子。
18、我们一起来看看,怀着梦想的丑小鸭,他会遇到谁呢?(出示第六段)(生说)那农夫怎么对待他?(把他带回家)
19、有了农夫的救助和关爱,丑小鸭终于梦想成真了。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出示)(句子)(生读)丑小鸭经历了重重磨难,不放弃生命,重新正确认识了自己,啊,原来我——(生读)载着梦想的白天鹅一定能翱翔于蓝天之上,因为他——(生读)
20、今天我们学习了丑小鸭这个故事,不但懂得了怎么对待他人,还学会了怎样描写小动物的样子。那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课件)
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