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
《精心引领,“导”出高效》
——对低年级语文高效和谐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太和县大新镇李阁小学
朱永侠
2014年3月
[内容摘要]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引领,正确及时的“导”,极大地活跃了课堂,使课堂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出发,树立“导演”的角色意识,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发挥“导演”的导向作用,精心引领课堂教学,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包括启发、点拨甚至讲解),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高效。
[关键词] 引领 导出 主动参与 主动探求 正确体验
精心引领,“导”出高效
——对低年级语文高效和谐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在构建小学语文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式课堂的过程中,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开多元化思维对话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著名小语专家崔恋说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出发,树立“导演”的角色意识,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发挥“导演”的导向作用,精心引领课堂教学,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包括启发、点拨甚至讲解),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高效。
一、导出兴趣,激发主体主动参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小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因而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一些离学生生活经验比较远的教材。比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3课)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篇幅较长且以叙述为主,情节无“趣”,缺乏吸引力,且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缺乏了解。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前我让学生查阅有关邓爷爷的资料,准备做小主持人。其次,上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邓爷爷栽下的树》,在优美的音乐中学生且歌且舞。在愉快的氛围中,我又趁机出示了邓小平的图片,让学生扮演主持人手持话筒站在讲台前,介绍邓爷爷的有关事迹。这样学生带着对邓爷爷的了解和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走进了课文。接着,在学生初读、熟读课文之后,我出示了小铁锹、小树道具,请学生小组表演邓爷爷植树的情景,再推举选手使用道具在全班比赛。道具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表演的邓爷爷植树不但表现出了“兴致勃勃”这一抽象的词语,而且表演出了课文中如“小心地移入”等细节。课后孩子们纷纷跑到我面前来,有的对我说他还想表演;有的说他从电视上看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爷爷提出来的;有的说他要到农村的爷爷家去栽一棵树,也像邓爷爷一样栽得笔直;有的说邓爷爷植树都这么认真,我一定向他学习,写字时也认认真真。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中,正因为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导出了学生的表演兴趣和欲望,才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前准备、自发地学习课文、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才使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崩发出璀灿的思想火花,才使主体的发展更趋完善。
二、导出问题,引导主体主动探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寻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之余,我们要善于发展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学中导出问题,促进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独立深入思考,自主探究解决。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1课)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表演环节。在学生小组表演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学生分角色表演的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我并不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多角度评价“演员”的表演。如第八自然段,“他(鸭先生)看着看着,忽然一拍脑袋,说:‘我明白了!这都怪我!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是学生理解与表演的难点。于是,我灵机一动,随机加入了一个小环节,装作东寻西找的的样子问大家,“咦?刚才谁看到我的语文书了吗?我放哪儿去了?”同学们齐刷刷把疑惑的目光投向我,有的说:“没看见啊!”突然,我一拍脑袋说,“唉!我怎么忘了,我根本就没拿书来吗!”接着,我问大家,看到老师刚才发生的事,联系刚才鸭先生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呢?随即,有的学生打开书自觉研读课文;有的学生马上举手说,刚才鸭先生突然明白的样子没有表现出来;有的说他知道怎么演了;有的说联系上面课文的内容,把鸭先生的话再加上几句,大家就更明白鸭先生的话了。
在教学中,我及时导出问题,引领学生观察、比较,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研读,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鸭先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和原因,使他们能更准确地进行评价,提升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导出机智,引领学生正确体验
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在阅读文本时,极易出现理解的偏差。当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表达与时代和民族倡导、推崇的主流价值趋向发生矛盾时,要机智地拨正航向,并对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渗透和引领。
在我进行多媒体视读教材《海力布》的教学中,孩子们眼看着海力布一点点变成石头人的情景时,教室里的空气凝窒了,许多孩子脸上挂满感动的泪水。海力布舍己救人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纯真的心。“那么,当你知道山洪要来的时候,你会选择告诉大家,让自己变成石头人呢,还是选择不告诉大家?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明。”孩子们哄地讨论开了,你争我抢地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孩子们积极发言的场面,我因势利导,对孩子们说,“现在就让我们四个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孩子们热烈地投入了讨论。从来没有一个问题能让他们这么讨论专心,争论这么激烈。
在集体的力量面前,我猜想从众的主流意识,会使许多孩子放弃自己独特的观点,因为大多数孩子是选择牺牲自己救大家的,在他们崇尚美好的心灵面前,能够坚持住自己的不同观点——不说出真相是不容易的。小组代表一个一个地发表完了自己的观点。大家的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一是因为海力布如果不说,大家就会被水淹死。二是如果洪水来了,他不说,也不一定能活下来;如果说了,大家活下来了,死的只有他一个。面对众口一致的说辞,只有王苛的意见和大家不同,而且将自己的观点坚持到底。孩子们对他的不同是不认同的。他们显然是不能容忍一个只顾自己不顾大家的自私的人。此时的王苛特别窘迫,平时顽皮的他此刻脸涨得通红。我鼓励他:“自己的观点和别人不同,不是坏事,能坚持自己观点的人,是很勇敢的人。请你大胆地下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王苛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说:“老师,我害怕,……我害怕变成石头人……。”顷刻间,教室里鸦雀无声,我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在生死危急的关头,孩子们是多么地无助,多么地需要帮助!我动情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观点是非常勇敢的人。我们应该为王苛鼓掌。是的,害怕的心不是错误的。我相信许多同学和王苛一样害怕过。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变成石头人,是吗?”孩子们紧紧盯着我。我略停一下,又说,“海力布他不害怕吗?”孩子们安静得出奇,似乎海力布不应该害怕一样。“那么,我们再来看一次动画中的这个片段吧。”我重放了海力布说出秘密的片段:他一次一次的劝告乡亲赶紧离开,大家不相信,最后他只能说出秘密——只见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他的额头上滚落下来,而他仍在坚持。这时,孩子们能感受到他变成石头人所经受的痛苦折磨,也能感受到海力布在选择说出这个秘密时,心里也是经过激烈斗争的,也就是说他也不想使自己变成石头人,想和大家一起幸福地生活。“同学们,问题的关键不是你害不害怕,而是最后关头你选择了什么。我们之所以爱海力布是因为什么?(学生纷纷答,他爱小动物;他善良;他救了大家……)我稍稍停了停,接着说道,“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将来都会做一个让大家爱的人,因为会爱别人的人,大家才会爱他。”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引领,正确及时的“导”,极大地活跃了课堂,使课堂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它使单一的课堂学习成为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生动的舞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和谐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现代阅读(教育版)》 《基础教育研究》
《小学教学参考》 《阅读与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