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南江县实验中学 何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3、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当堂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诗意,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
2、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
对文中“但使愿无为”的“愿”的理解,以及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老师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同学们陶渊明辞职之后就来到了乡间,田间的美景以及田园舒适的生活让他写下了《归园田居》系列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归园田居》(其三)。
二、 初读课文
我们学习一首诗歌首先要会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
1、读准字音,读顺畅
2、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3、抓住关键词
读完之后我们请同学来读,纠正字音
种( ) 秽( ) 荷( )锄 长( )
同学们请齐读课文,注意我们提到的字的读音。
通过初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使他们能够将诗读准确。
三、 译读课文
对于一首诗歌我们除了会读还要了解它的意思,接下来请同学们这样读:
1、充分发挥想象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小组讨论,讨论好的小组举手示意。
展示讨论成果。
同学们,老师在读的过程中也写了这样的句子,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南山下我亲爱的土地啊,杂草已将豆苗掩埋。
我带上满怀的希望从早上出发,装满快乐在月夜归来。
那狭长的道路草木肆无忌惮,还有那沾满衣裳的露珠。
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却打湿不了我自由的灵魂。
请同学们再次大声的朗读诗歌,将自己的理解的意思融入诗歌。
通过译读让同学们加深对诗的理解,初步读出感情。
四、 品读课文
同学们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呢?请说明理由。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已经能够理解诗的内容了。可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既然诗人早出晚归但豆苗的长势并不好,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但使愿无违”)
请思考并讨论:怎样理解“但使愿无违”一句中的“愿”?
助读:1、比较《归园田居》(其一)和(其三)的相同点。深入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回归田园,田园生活有什么吸引他的?
2、官场现象: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弃官归田?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到诗人为什么要弃官归田了,就是源自于心中的“愿”。深入理解诗歌。
请同学们分组朗读这首诗,我们看看哪组读的又快又好。
五、 延读
同学们,你怎样看待陶渊明弃官归田的人生选择?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怎样选择?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们自由回答。
通过这一环节使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现在有同学会背诵这首诗了吗?背诵诗歌。
六、 课堂练习
四个小题,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们能够巩固当堂课的知识。
七、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系列中的其中一首,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不愿与官场中人同流合污,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 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八、 作业设计
请收集 阅读《归园田居》系列诗歌,深入理解陶渊明的田园之乐。
同学们,最后让我们用大声的朗读来向我们这位大诗人致敬。
九、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愿 归
意愿 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