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密度》教学设计
河南省柘城县张桥二中 董石磊
v 课题分析
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以后学习压强和浮力等知识作铺垫。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从中体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还可以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这个活动探究中,由图象找规律是重点和难点。通过分析图象,可以得到铝块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进而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把实验结果推广到其他物质,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同一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v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物质种类有关,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以及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实际问题的科学素养。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v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v 教学设计
1.教具准备
天平及配套砝码、酒精、水、烧杯、体积相同的三个圆柱体(铜、铁、铝)、四个不同体积的长方体铝块、刻度尺。
2.教学课时
1课时
3.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u 密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①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②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③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①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②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③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v 课堂小结
对于密度这个概念,学生们很陌生,为了引入这个概念,我利用了人们熟悉的生活中识别金饰品真伪的生活常识进行了引入,在本节课的结尾,又提出了能不能自己来鉴别,让同学们提前预习下节内容。
关于密度单位及单位间的关系,采用了利用实验数据及密度公式进行计算的方式,既让学生熟悉了做计算题的基本步骤,又让学生明确了在计算过程中单位换算的技巧,更让学生明确了密度两个常用单位间的关系。
v 作业布置
课本P116动手动脑学物理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