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编号:
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
课题名称:
学 科:
负 责 人:
起止时间:
所在学校:
商州城关第二小学 编制
目 录
表一、教师信息表……………………………………………………… ()
表二、教师小课题研究“问题库”…………………………………… ()
表三、教师课题申报表……………………………………………………()
表四、教师开题报告…………………………………………………… ()
表五、课题实施方案…………………………………………………… ()
表六、研究过程记录(一):主要的理论文献与资料查找………… ()
表七、研究过程记录(二):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案例……………… ()
表八、研究过程记录(三):教学观摩记录………………………… ()
表九、研究过程记录(四):自己的教学体验与反思……………… ()
表十、教师学习与研讨记录………………………………………… ()
表十一、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 ()
表十二、教师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表一、教师信息表
课题名称
负责人
姓 名
专业
职务
所代学科
最高
学历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联联系电话
主
要
参
加
者
姓 名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任教学课
工 作 单 位
预期最终成果
预计完成时间
表二、教师小课题研究“问题库”
问题源
问 题 库
来自个人反思的
问题
来自同事座谈的
问题
来自学生讨论的
问题
来自家长反馈的
问题
来自其它的
问题
表三:教师课题申报表
商州区教师小课题研究
申请·评审书
课 题 类 别
课题名称
学 科 分 类
课 题 负 责 人
所 在 单 位
填 表 日 期 年 月 日
教师小课题研究申报表
活动体验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申报单位
商洛市商州城关第二小学
申报时间
2013.12
课题名称:活动体验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组长
郭亚宏
课题组成员:郭兴妮 李丹瑛 查春燕 田淑惠
一、研究的背景:
纵观目前小学品德课教学普遍的情况是,教师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延伸;重视自己说教,忽视学生体验;重视“认知”环节,忽视“践行”环节。于是,学生的道德认知只停留在对道德知识的记忆与再现,而无法做到相应的知行统一。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改变这种低效的教学现状,是我们品德与社会学科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1.新课程标准的启示。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儿童生活,根据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从中提炼出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浓缩丰富的生活内涵,从而指导儿童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
2.课堂教学的现实趋向。
基于新的课程理念,无论教材、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评价都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品德课教学的空间也相应地不断开放扩大,那就为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能。教学已不再是学习教材,传授德性知识的过程,而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基础之上的生命对话和生活实践。活动化是整个教学体系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迎合以及关注就意味着教学主流的正确把握和不断进步。
3.儿童品德发展的需要。
品德的形成与儿童的生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能有脱离生活的德性存在,学生的品德教学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进行。而活动提供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而且它迎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主体发展的意识也得以在课堂中得到体现。把课堂教学的开展与儿童的具体需要联系起来,使“教”与“学”的活动相得益彰,产生和谐共鸣,那么教学就不再受教师主宰,学生的心理、情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课堂则成为学生可以拥有的真实世界。
二、本研究中重要概念的说明:
在活动中体验,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要来组织相关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感悟道理,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达成品德教学的目标。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性活动教学的一般策略;
2.通过研究,促进我校思想品德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研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促进学生德知共生共长、 和谐发展。
四、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2.本课题研究时间:一学年(2013年11月—2014年12月)。
3.研究内容:
(1)体验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
(2)体验性活动教学的组织实施策略。
围绕体验性活动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我们准备分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研究:(1)课堂上体验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策略。即要研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内体验性活动教学。(2)课外体验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策略。有些体验性活动需要课前作些准备,有些体验性活动需要向课外延伸,这为学生体验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外体验性活动教学,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五、研究阶段与步骤:
1.准备阶段( 2013年11月——2014年1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完成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4年10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4年12月): 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撰写课堂研究报告,申请结题,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六、预期研究成果:
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参与学习体验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体验中感悟道理,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2.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3.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整理汇编教师优秀论文、反思、案例等成果。
学校审批意见
审批单位(公章)时间:
商州区教研室
审批意见
审批单位(公章)时间:
表四、教师小课题开题报告
负责人
研究成员
课题
名称
开题时间
选题
缘由
或教
学困
惑
研究
目标
研究
内容
研究
步骤
及措
施
研究方法
预期研究成果
本研究希望得到的支持
参
考
文
献
学校 对开题报告的意见与建议
盖 章
年 月 日
表五:课题研究计划(一)
《活动体验在小学品德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商州城关第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
纵观目前小学品德课教学普遍的情况是,教师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延伸;重视自己说教,忽视学生体验;重视“认知”环节,忽视“践行”环节。于是品德课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道德认知只是一种肤浅认识,即只停留在对道德知识的记忆与再现,而无法做到相应的知行统一。而缺乏体验的道德能力是不持久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医治品德教学缺乏实效性的良方应是“活动体验”。 在活动中体验,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要来组织相关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感悟道理,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达成品德教学的目标。
1、新课程标准的启示。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儿童生活,根据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从中提炼出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浓缩丰富的生活内涵,从而指导儿童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
2、课堂教学的现实趋向。
基于新的课程理念,无论教材、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评价都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品德课教学的空间也相应地不断开放扩大,那就为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能。教学已不再是学习教材,传授德性知识的过程,而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基础之上的生命对话和生活实践。活动化是整个教学体系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迎合以及关注就意味着教学主流的正确把握和不断进步。
3、儿童品德发展的需要
品德的形成与儿童的生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能有脱离生活的德性存在,学生的品德教学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进行。而活动提供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而且它迎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主体发展的意识也得以在课堂中得到体现。把课堂教学的开展与儿童的具体需要联系起来,使“教”与“学”的活动相得益彰,产生和谐共鸣,那么教学就不再受教师主宰,学生的心理、情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课堂则成为学生可以拥有的真实世界。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性活动教学的一般策略;
2.通过研究,促进我校思想品德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研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促进学生德知共生共长、 和谐发展。
三、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内容:
1.体验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
2.体验性活动教学的组织实施策略。
围绕体验性活动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我们准备分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研究:(1)课堂上体验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策略。即要研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内体验性活动教学。(2) 课外体验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策略。有些体验性活动需要课前作些准备,有些体验性活动需要向课外延伸,这为学生体验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外体验性活动教学,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
五、研究措施:
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以教材作载体,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活泼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体验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说就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体验活动的组织过程要科学。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 2013年11月——2014年1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完成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4年10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撰写课堂研究报告,申请结题,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七、 预期研究成果 :
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参与学习体验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体验中感悟道理,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2.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3.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整理汇编教师优秀论文、反思、案例等成果。
表六、研究过程记录(一)主要的理论文献与资料查找
作者姓名
论文或论著名称
发表或出版时间
发表刊物或出版社或网址
主
要
观
点
学
习
心
得
体
会
表七、研究过程记录(二)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案例
姓名
性别
所在
岗位
来源渠道
成
功
的
经
验
或
案
例
记录时间: 年 月 日
表八、过程记录(三)观摩课记录
授课人
授课
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记录时间: 年 月 日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观
摩
有
感
表九、研究过程记录(四)自己的教学体验与反思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学班级
教学工具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反
思
(后附上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等资料)
表十、教师小课题学习与研讨记录
时间
地点
主持人
主讲人
主题
内容记录
学习和研讨给我的启示
表十一、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
类型
成果
内容
摘要
主
要
内
容
参考文献
(后附课题组所有老师研究成果,论文或案例、反思等)
表十二、教师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结题时间
结题报告关键词
结题
报告
摘要
结
题
报
告
结
题
报
告
参
考
文
献
表六、研究过程记录(一)主要的理论文献与资料查找
作者姓名
论文或论著名称
发表或出版时间
发表刊物或出版社或网址
主
要
观
点
学
习
心
得
体
会
表七、研究过程记录(二)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案例
姓名
性别
所在
岗位
来源渠道
成
功
的
经
验
或
案
例
记录时间: 年 月 日
表八、过程记录(三)观摩课记录
授课人
授课
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记录时间: 年 月 日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观
摩
有
感
表九、研究过程记录(四)自己的教学体验与反思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学班级
教学工具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反
思
(后附上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等资料)
表十、师小课题学习与研讨记录
时间
地点
主持人
主讲人
主题
内容记录
学习和研讨给我的启示
表十一、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
类型
成果
内容
摘要
主
要
内
容
参考文献
(后附课题组所有老师研究成果,论文或案例、反思等)
表十二、教师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结题时间
结题报告关键词
结题
报告
摘要
结
题
报
告
结
题
报
告
参
考
文
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