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砖桥中学 汪双乾
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呼唤创新型学习。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和体验,逐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中小学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证明了研究性学习确实是"点燃学习创造的火苗"的有效途径,它"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他们通过研究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观察、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开展课题研究,注重参与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开展课题研究似乎不太切合实际,实际上,课题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只要课题选择得好,加上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获益应该是很大的。
例如:有一次,我校五年级举行了包馄饨比赛,学生包完馄饨后,教师就引导学生下馄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虽然吃得兴致勃勃,但美中不足的是馄饨下得太糊了,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馄饨为什么糊?这一下,学生可忙乎啦!他们组成了一个个研讨小组,有的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回家买菜、买肉包馄饨,有的问爸爸妈妈,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最后同学们认为下馄饨前,假如放一些盐的话,馄饨就不那么会糊了,而且每一次下的馄饨数量可相对少一些。又如:我校学生看到大自然遭受人们的破坏,于是确立了"人与自然"这一研究课题,并且在这一大课题下,确立了许多小课题,有"燕山菜场附近的污染情况调查"、"这里风景独好"(关于省溧中环境调查情况)等。课题确立好了,同学们便纷纷行动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某一时间段里机动车辆、无机动车辆、行人来往等的调查、研究、分析,不仅列举了一个个详实的表格,还查阅了许多资料,分析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最后还对全人类发出了呼吁,在相关地方张贴了调查分析情况,以使人们引起警惕。
从上面的实例可以看到,课题的研究型研究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和习惯,训练动手、动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追求新知识和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二)引导课堂拓展,注重信息处理。
在课堂和学科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是落实和发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课堂教学应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占据了这个主阵地,研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和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科学准确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做到抓好重点,揭示本质,教学环节灵活多样,形式多变,注重启发性和开发性,运用引导讨论和有效的提问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实践.运用学科知识生发的方法,对学科中的部分内容(或选取某个角度)进行尽可能具体、深入的学习或研究。 例如:我在上《鲸》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与鲸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鲸的认识,并针对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想法。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我又引导学生以"我是一头鲸……"为题,从鲸的种类、呼吸、吃食、睡觉等方面去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等,从而使学生对鲸有了一个更新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拓展式地阅读《动物世界》等佳作名篇。然后,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鲸的文章,或选一种动物写一写。又如: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叫《神奇的植物工厂》,学生从拿到课文开始就对这一"神奇的植物工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同学们就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但资料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比较抽象的,因此一位学生还专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戴全裕研究员(学生亲戚)来校作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无土培植。学生在戴全裕研究员的指导下,进行了空心菜、美人蕉等去污无土培植的实验。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拓展性阅读学习,在体验和感悟中提升了人为素养,提高了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写作能力也得了锻炼。而且,这样由一个知识点而引发出更多的相关知识,充分激起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是课堂拓展型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
(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
生活是无限大的研究课堂,日常活动中有大量能触发研究性思维的问题。他们有特殊的"亲和力",能使知识与应用之间建立最紧密的联系,能激发学生去综合应用知识、主动学习新知;它们有真实的自然情景和社会情景,让学生关注"身边事"、"身边物",最能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每一所城市里,霓虹灯闪烁,广告牌扑朔迷离,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有许多错别字。我校六年级学生针对这一情况,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结果同学们发现了广告牌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广告牌油漆剥落,造成有些字残缺不全,使人看不清楚;广告牌错别字连天,引起各种笑话及误会;广告牌模糊不清……同学便建议上街去指正,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老师问,为什么要指正呢?反过来,这个问题就成为:指正广告牌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老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城市的公民认为有这个需要吗?市政领导怎么看?市长怎么看?一般情况下,广告牌该怎么设计?如果重改广告牌的话,经费有没有困难?接下来,老师就让学生们分组去作采访和调整,并要求学生把结果写成报告.学生们通过采访和调查,把上面的问题都解决了.最后,老师和大家一起把这些报告汇总起来,形成一篇《净化城市广告牌的建议》的报告……
学生是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广告牌"美中不足"的问题,又通过进一步调查,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发现问题,而且学会怎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交际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而且学会了相互协作,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评价体系。
由于研究性学习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大部分内容是超出课本以外的,学生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往往会超过老师.因此,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知识拥有量已不占优势,教师的作用已不是重在"教",而是重在"导",在研究的范围方法等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师生在共同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协作、服务和引导,有时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许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局限教科书到关注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因此,广博的知识结构、广泛的兴趣爱好、富于艺术性的教育方法将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要想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牢固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转换角色,增强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又因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学生创造发明出一个什么东西,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研究即使没有结果,只能他花了精力,动了脑筋参与了研究,都应予以肯定。教师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采用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等形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得以提高。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实践,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实现、发现和体验,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才能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