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必修三《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晋中市经纬中学校 马骄
【教学目标】
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来。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 传统儒学的危机——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宋明儒学的新发展 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理学 民族文化中的理学——理学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张载的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学生理解并尝试解析这段话的意思。可让学生阅读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思考是什么赋予他们这种豪迈的英雄气概。
通过学生分析这段话,了解特定时代的人物特色,激发学生研究宋明理学的兴趣,从而进入对本课的探究学习。
【讲授新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时代的挑战——儒学的衰落和佛道两教的兴起
为什么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严重危机?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这样,伴随着接受佛教、道教的人们越来越多,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争鸣与交融——唐宋时期的“三教合一”
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
3、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
(1)、理学的含义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1)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
②主要思想: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是人性,从而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③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认识论)
④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
内容: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②阳明心学:
内容:“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天理本在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课堂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那么宋明之后,儒学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儒学又将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