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龙的传人》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导学案序号: 1 课型:新授 编写人:燕淑云 康学谦 张晓荣 赵亚红
班级:五年级 上课时间:2012.2.27—2.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自由完课时:
3课时
预案流程
一、预习自测
二、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读完后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小组内汇报交流: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互相交流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课件出示在不同时期文物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2)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拜的图腾?
(3)①理解“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成语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想象它们所表现的“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
③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
(4)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交流,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创设平等的机会。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一带而过。重点内容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生情,大手笔处理教材,以学定教。]
4.感情朗读,升华认识。
教师过渡: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3)播放歌曲,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培养。]
三、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深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一个空间,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谈学习感受及收获。
教后记:
训练案
测测我最棒!
1.把文中带“龙”字的成语抄写在下面的——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另写一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练习概括。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重点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练习归纳。
说说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友情提示:细读短文,分析文中相关段落所讲的主要意思,再简要列举两至三条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与发现。
用心读一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这样的开头与结尾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纠 错 栏
知 识盘
《大人们这样说》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导学案序号: 2 课型:新授 编写人:燕淑云 康学谦 张晓荣 赵亚红 班级:五年级 上课时间:3.1-3.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每节诗歌,了解整首诗歌的内容,体会现代人赋予龙的新含义,及作者对祖国腾飞的赞美和自豪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习重点
体会现代人赋予龙的新含义
学习难点
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搜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巨大变化的资料。
自由完课时:
3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拼音,写词语。
chūn cán jī dì xù rì dà dà
( ) ( ) ( ) ( )
jiǎo bàn yún xiāo shēn yuán jiāyùɡuān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觉( ) 捞( ) 宵( )
搅( ) 涝( ) 霄( )
喜( ) 震( ) 壁( )
嘉( ) 振( ) 譬( )
3.把词语补充完整。
呼( )唤( ) 崇山( )( ) 腾( )驾( )
直冲( )( ) ( )( )而下 ( )( )而过
二、学习研讨
(一) 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读通,读顺诗歌内容。
2.指名分小节读诗歌,注意“蚕、坝”等字的读音。
3.理解“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威力无边”等词语的意思。
腾云驾雾: 。
呼风唤雨: 。
威力无边: 。
4.互相说说大人们都说了些什么。
三、质疑解疑 合作探究
1. 自读第一小节,想想本小节以谁的口吻提出了什么疑问。
2. 同桌互读二、三小节,想想这两小节以谁的口吻讲述了他们那个时代对“龙”的理解。
3.师生对读四、五小节。填空:爸爸说长城是
。妈妈把 比作龙在轰鸣,把 比作龙的身影,还把 比作龙在腾飞,赞颂了祖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新成就,赋予了“龙”新的内涵。
4.同学们交流展示搜集的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巨大变化的资料。并学习第五节的写法,试着写一节: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
,那是龙 :
,那是龙 ;
,那是龙 。
5. 集体朗读最后一小节。老师告诉我们 就是东方腾飞的巨龙。
四、巩固延伸
五、谈学习感受及收获。
教后记:
训练案
测测我最棒!
一、积累词语
1、预习了课文,我能为会认的字注音并能准确地读一读。
( )( )( )( )
嘉 峪 啸 旭
除此之外我还认识了这些字并能借助工具书注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习了课文,我能带上拼音写出会写的生字,能从文中找出和生字相关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积累的新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词语中,我认为需要重点理解意思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把积累的字词回归课文,我能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自主阅读
1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里的大人们,有哪些人啊?他们都说了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题生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要再次朗读课文,对于课文的理解我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纠 错 栏
知 识盘
《叶公好龙》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导学案序号:3 课型:新授 编写人:燕淑云 康学谦 张晓荣 赵亚红 班级:五年级 上课时间:3.5—3.6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
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
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
键。
自由完课时:
2课时
预案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好”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起了学生欲进入课文中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感悟,读中促讲,读中发展学生能力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学生乐读,爱学。读法多样,读的兴趣浓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课件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w”)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交流中,学生以简驱繁,突破难点,畅所欲言,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特别是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等一遍遍不同形式地读、译、问、答,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第二课时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创造性的设计问题意图在于明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设计意图:演一演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实际上这里在表演时揭示写作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使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设计意图:巧设作业,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教后记:
训练案
测测我最棒!
1.我会填上合适的词。
一( )巨龙 一( )龙舟 一( )秋风 一( )乌云
( )的身姿 ( )的掌声 ( )的霞光 ( )的江面
2.学了课文,我知道了许多有关龙的词语,补充如下:
赛 ,舞 , 壁, 江, 口, 门,
坡, 精神, 气魄。
3. 我会选词填空。
严峻 严肃 严格
爸爸对我要求非常( ),可是,当他看到我进步时,他( )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即使……也 无论……都 虽然……但是
有些国家对保护森林立法很严,( )谁( )不能擅自砍伐树木,( ) 树枯死了,( )不能砍了拿回去。
古诗积累《忆秦娥》——李白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纠 错 栏
知 识盘
:
语文天地(一)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导学案序号:4 课型:新授 编写人: :燕淑云 康学谦 张晓荣 赵亚红 班级:五年级 上课时间: 3.7—3.9
学习目标
1.整理查阅,搜索的信息,向同学们介绍。
2.学唱《龙的传人》这首歌。
3.初步学习开场白技巧。
4.评价本单元学习收获。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龙”的成语,预言故事,搜集“龙”形象工艺品,欣赏“龙”字。
2.查一查,问一问家乡有哪些带“龙”字的特产或地名。
课时划分
4课时。
预案流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
1.说“龙”的成语。
(1)各小组根据本小组成员搜集的有关成语进行综合。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搜集到的“龙”的成语。
(3)摘抄积累。
龙马精神,龙潭虎穴,龙蟠虎踞,龙蛇混杂,龙吟虎啸
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争虎斗,龙眉凤目,龙驹凤雏
龙拿虎跳,龙腾虎跃,龙章凤姿,龙肝凤髓,龙虎步
2.说说有关“龙”字的预言故事。
(1)小组长组织各小组成员说故事,推荐说的最好的同学上台展示。
(2)各小组派代表讲故事,如:《叶公好龙》《画龙点睛》等。
3.播放“龙”字课件。
(1)说说你对这些字的认识。
(2)引导学生欣赏八位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不同字体的“龙”字,感受“龙”字的书法艺术魅力。
二、初显身手
1.展示搜集的有关龙的工艺品的实物,图片或有关文字资料。
2.向同学介绍家乡有关带“龙”的产品或地名,说说它们的有关故事或来历。
3.说说自己在搜集,查阅资料中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4.学唱《龙的传人》。
5.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具有了初步地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后要经常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6.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听写带有“龙”字的成语。
二.金钥匙
1.自读这部分内容,想想怎样进行开场白?
2.说说开场白的内容,要求。
开场白的内容是:开始要讲讲本次活动的意义,对大家的要求,然后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要特别注意开场白要简短,精练,有号召力,具有鼓动性。
3.模拟开场白。
同学们,我们班要举行讲“龙”的故事比赛,请你想想怎样进行开场白。
(1)自主思考。
(2)小组交流,推荐说得最好的同学代表发言。
(3)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如何进行开场白。
三.单元小节
1.自我评价,可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通过本单元学习,有哪些收获?自己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怎样?学会了哪些新的学习方法?
2.同学互相评价。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乐山龙舟会》:
1、激情导入:出示图片,引出课文;
2、自读品味,思考:这篇文章重点写了什么活动?
3、小组交流,并深入学习——乐山龙舟会重点写的三项活动“龙舟夺标”“抢鸭子”“放漂灯”,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乐山龙舟会的盛况?
4、师生交流,小结全文;
5、拓展延伸:课后继续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间风俗节日活动;
二、畅所欲言
(一)、日积月累
1、积累和“龙”有关的成语。
2、积累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
3、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书法欣赏
1、欣赏“龙”字的各种写法。
2、了解有关的书法家的资料: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怀素、张旭、王铎……
第四课时
一、初显身手
1、搜集有龙的形象的工艺品。
2、你的家乡有哪些带“龙”字的特产或地名?
3、查阅资料,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向同学们介绍。
二、金钥匙
组织活动的有关要求。
三、单元小结
1、学生自我评价
2、学生他人评价
纠 错 栏
知 识盘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书,包括4篇主题课文:《神奇的书》、《忆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还有一个实践活动,围绕读书活动开展。本单元的4篇课文,通过著名作家的亲身读书经历和读书感受的介绍,引导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书对人生的启迪和读书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对书的热爱之情。
2、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3 、联系课文内容,了解“总而言之”等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4、背诵《神奇的书》和《走遍天下书为侣》以及其他两课优美的段落,积累与读书有关词语、成语、格言、警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
5、继续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
6、能设计好自己的读书活动。
7、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
8、自学至少14个生字,会认会写。
教学重点:
了解书对人生的启迪和读书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对书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
教学准备:
1、有关四位作家的资料。
2、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名家和名著的资料:柳宗元、李贺、李清照……《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
3、整理学生自己读过的书贺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神奇的书》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导学案序号:5 课型:新授 编写人:燕淑云 康学谦 张晓荣 赵亚红
班级:五年级 上课时间: 3.12—3.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背诵这首诗。
2、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的内涵。
3、抓住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理解。
4、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自由完课时:
3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书有关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你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书的名言警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书带给你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诗的脉络
1.认字环节
点出 “履”“扉”这个字,并解释 以及这几个词浩瀚、一贫如洗、朴质无华
2.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学生活动:由学生说出书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伺机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读:齐读、指明读、比赛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书的神奇。激发读书的热情
(诗中之字贵如金,浓缩就是精华,每一小节短短的诗文都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源泉,他们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一个与书结伴的故事,从而升华自己的感性认识。重点对2.3.4小节加强理解)
三、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你曾经都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悟?
(学生从读诗、体会诗、再到讲故事经历了这样步步洗礼,感情的升华,让学生脱口而出自创得诗歌,有了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你能尝试着背诵本篇诗歌?
(从读诗、悟诗、讲诗再到背诗学生已经对本课诗文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为下步的仿写诗歌做好
(由学生说出书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伺机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读:齐读、指明读、比赛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书的神奇。激发读书的热情)
四、拓展延伸
拿起手中的神奇之笔,续写《神奇的书》这首诗,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通过阅读得步步熏陶,感情的积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发挥自己的想象翅膀,给他们一次创作自己诗歌的机会,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找到了切入点,逐步建立对诗歌的敏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此环节是一个拓展环节)
五、作业设计与拓展: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2、练笔:我与书。
教后记:
训练案
测测我最棒!
1.比一比,再组词。
觉( ) 捞( ) 宵( )
搅( ) 涝( ) 霄( )
喜( ) 震( ) 壁( )
嘉( ) 振( ) 譬( )
2.把词语补充完整。
呼( )唤( ) 崇山( )( ) 腾( )驾( )
直冲( )( ) ( )( )而下 ( )( )而过
3、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词语
急切地( ) 焦灼不安地( )
满意地( ) 异口同声地( )
激动地( )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纠 错 栏
知 识盘
《忆读书》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导学案序号:6 课型:新授 编写人:赵亚红
审核人:燕淑云 康学谦 张晓荣 赵亚红 班级:五年级 上课时间:3.14—3.16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学习对比的手法。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品读、讨论。
3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年龄段的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多角度地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自由完课时:
3课时
使用说明:
本预习案是课前发放,引导学生按步骤完成对课文的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准备。要求ABC层学生都自主完成。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交流探究--合作讨论—品读感悟
注意:①激发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②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③锻炼孩子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材助读:
1、《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人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起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人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终身难忘。
2、作者简介:冰心( 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 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 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 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 自1954年以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预习导学
一、搜集有关书的名言警句:
如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
二、自主阅读、读通诗文,自学字词。
认真朗读:1、一读课文:
A、读准字音,给生字注音:
舅( )宴( )诸( )葛( )箩( )岳( )觅( )绪( )榜( )填( )泛( )辈( )
B、多音字注音组词:强 卷
2、认读积累新词:
无聊 悬念 消遣 若有所失 人情世故 索然无味 自作多情 无病呻吟 兴亡盛衰 一知半解 风花雪月 不能自已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 心动神移 朦朦胧胧
3、词句解释: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你认为课文中还有那些字词的注音或者解释是需要注意的?请写下来。
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初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四、 紧扣题目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你还有什么疑惑?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
———————————————————————————————
课内探究案
使用说明
本篇导学案适用于课堂学习环节,结合课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按照探究学习顺序,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要求AB层学生完成全部探究和拓展的内容,C层学生完成探究内容,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完成拓展内容。
学法指导
反复品读,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课堂导学
导语激趣 :
诗人徐志摩曾表达过读书后的不可言说的愉悦:“我觉得读到好的诗的时候,真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都受了感动,精神上好像复新了一般。在诗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他指出了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探究点一:
(学法指导:自读课文一遍,一对一探究,组内交流)
1、 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 )
这些内容体现了“————”这一中心。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
引语启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更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3、结合教材助读信息,交流作者冰心及其创作。
4、启示语: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晶的童心、真挚的母爱。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代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时的感受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兄弟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
交流小结:———————————————————————————
探究点二:
(学法指导:诵读品析,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1.活动与要求:请小组内轮流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辅助策略: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 )
3、小组交流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