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对革命力量的赞扬之情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4.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句段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课件1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课件2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3.写作背景:课件2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二、阅读课文
1、划出生字词,并完成字词积累练习(课件3、4、5)
2、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放声朗读课文,划出文中对白杨赞美的句段。思考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课件8、9)
三、自主学习
师:下面。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3.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6 .完成课件10的题目
四、反馈交流
1、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外形美、性格美。)
2、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3、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四、再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段放声朗读,感受白杨的“美”,领悟作者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