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五柳先生传》-初三语文.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82675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柳先生传》-初三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柳先生传》-初三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柳先生传》 烟台开发区五中 初清娟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八年级新授课 教学设计 烟台开发区五中 初清娟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2.品鉴五柳先生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志趣; 3.学习用自嘲自赏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背诵积累。 难点:学习作者朴素简洁、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1.教师导读点拨与学生小组学习相结合。 2、课前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疑难处互相交流。 3、拓展迁移:(1)阅读《老舍自传》(2)写作:小传(写自己或他人)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隐者情怀。 他山之石学以致用,学会史传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师导语: 有这样一位晋人,他对外发现了山水,对内发现了深情。何以见得?有诗为证:(生齐诵《归园田居》)师:诗人以温暖的目光静看日月山川,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还有文为证,(生齐诵《桃花源记》片段)师:几声鸡鸣狗叫,在他看来都是无比的静谧与美好,让我们似乎听到他心灵的泠泠清韵。此人就是——(生答)陶渊明(板书)他笔下还有一位五柳先生曾让唐代诗仙李白心向往之——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时到彭泽,长歌陶令前。那么五柳先生到底有何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前去拜访。 2.出示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诵读课文——识一位高人雅士 1、 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读,咱们一起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读书须先读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读起来——(自由朗读)  3、指名读无标点文本 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咱们升级一下难度,挑战一下无标点课文。(两名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师范读,生跟读,自由读,去标点提升难度读……各种读旨在放手学生自主感悟,读出个了然于胸、读出个意味深长。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是体味、是不需言传的意会。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学生对作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正所谓读中会意,读中品情,读中解惑,读中塑形。 第二环节:研读课文——品一种高情雅趣 1.欣赏课本剧,刻画自己心目中的五柳先生形象 基本内容:一日,学困丁丁考试失利,上学路上偶拾五角硬币,顿时天旋地转,醒来见到三间草房。门前有五棵柳树,门没有锁。丁丁环顾四周,家徒四壁,房顶漏光,墙缝透风。先生在哪里呢?邻居指路,去南村亲戚家,看是否在那饮酒。路遇其表弟,了解到先生的确嗜酒如命,常常喝醉,但现在也许正和他的朋友颜延之在小酒馆里喝酒呢。丁丁循酒旗一望,果然正在对酌。远远地就听见延之醉意微醺地劝先生:“……”   2.你从五柳先生身上看到怎样的高情雅趣?请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自找自评——小组品味——全班交流——老师倾听、评价、穿插资料点拨引导。) 好读书 引导学生理解淡泊名利的形象,板书“淡”字。 著文章: 投影:资料助读 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 陶诗今存125首,陶文今存12篇(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 白居易诗曰:“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王安石赞其诗文:“词采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苏轼一生视其为良师益友,晚年在《与苏辙书》曰:“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辛弃疾更引之为知己,称:“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性嗜酒: 引导学生理解率真洒脱的形象,板书“真”字。 投影:资料助读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在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当时长江以北的土地,为异族侵占。东晋王朝,则苟安江南,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豪门世族,恣意侵占良田,搜刮民膏;江南各地军阀互相攻伐残杀,战乱频仍。官场或倾轧或阿谀,乌烟瘴气。种种不堪令胸怀大济苍生之志的陶渊明心有块垒,心有郁结,心有愤懑,又无处言说,无从言说。愁闷填膺,所以只能衔觞浇之,写文抒之,读书遣之。 融情读: (1)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 (2)元好问评价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3)在陶渊明看来,真就是自然,就是不拘于俗,就是自由自在,自然而然。体现在诗文中就是写真景,抒真情。 衣住食: 引导学生理解安贫乐道的形象,板书“安”字。 投影: 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道: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聘其任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赠黄金百斤,聘其为卿,亦不受。死时衣不蔽体。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此环节是以一个主问题引领学生将解读探究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便于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解读,完成对文本的自我建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比较评价的能力。在组织语言表达时,学生思维深处的活水滔滔而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尽展风采。 第三环节:多次诵读——学一招高妙写法 1.师引导: 好一个五柳先生!把浮名虚利都换了浅斟低唱。一句痛快淋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使官场少了一个猥琐龌龊的小人物,而诗坛却擎起了一支书写田园牧歌的如椽大笔。而先生那种恬淡悠远、安然自乐的心境也成为后代文豪心中的一片净土。在死前两个月他还为自己写了《挽歌》呢:“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此时的先生心无杂念、恬淡坦然,再次拿起这篇自传,读—— 3.学生齐诵全文,品味作者隐者情怀。 (点击课件,学生读的过程中,课文带有“不”字的句子依次消失) 师:大家看到有一部分文字已经飞走了,飞到哪里去了呢?我想,再次用心默诵,它们就会飞到你的脑海里。 4.赏析“不“字句,完成板书,引导学生体味自嘲自赏的语言特点。  【设计意图】背诵要讲究科学性。前面“去标点读”以及反复朗读实现了口熟心熟;其次要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记准若干昭示文意的关键语句。飞走的文字让学生怅然若失又急切要记起,激发背诵的激情。剩下的提示语间接地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高效地背诵可望实现。 第四环节:现学现卖——用高招怡情悦性 1.阅读《老舍自传》,体会与本文相同的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学者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奖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奋读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有点出息。   教师下水文: 师者小传 小女子不知何许人也,名亦不见经传。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好在脑瓜不小,还算身心健康。不小心做了教师,从此亦爱业敬岗。课上常压不住阵脚,只好由着学生七嘴八舌嚷嚷。虽不能维护师道尊严,倒是结交了不少亦生亦友的朋党。爱读书,不求甚解;偶有涂鸦,贻笑大方。甚是希望桃李遍天下,亦算此生不枉。 2.写作:以这种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具体要求如下: (1)用自嘲自赏的语言为自己或熟悉的同学作传。 (2)牢记“真”字诀,抒真情感,写真性情。 (3)不拘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过程与方法:学生写作——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的知识和技能就好比维生素,是做成维生素片给学生,还是做成苹果给学生?我选择后者:教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用最感兴趣的方法来学,将课文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关注学生的言语潜能、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结语:   没有人会刻意排斥名利荣华,贫穷也不是陶渊明所追求的。我们敬佩他不愿听从名利驱使而牢记灵魂叮咛的守志安贫与淡泊率真。但同为安贫乐道之人,刘禹锡豁达乐观、百折不挠地沉浮于官场宦海;同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入世情怀令人感动;同为仕途失意之人,苏东坡每到一地,造福一方…… 本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但老师希望我们的思考永不止步。以后我们还会认识范仲淹、欧阳修、柳宗元等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希望我们思考他们的人生态度来光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作业设计: 必做: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200左右的小作文。 选做:课外摘抄赏析《归去来兮辞》。  板书设计:(下面将课堂上真实生成的板书设计展示如下) 【设计意图】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的,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服务的,并且图形化的归纳也使学生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记忆和理解。 【总体设计意图】 1.言文合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 2.人文合一。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知人论世,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3.上课开始时让人一见钟情,结束时暗送秋波,起承转合,使结构严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