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据信息的加工(一)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数据信息的加工》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三章的第三部分内容。它与前面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相互辉映,为后续的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一个必要环节。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这一章节的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个课时要求学生认识Office Excel 2003的工作界面,能够进行表格的建立与编辑;第二个课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掌握利用工作表进行数据统计的方法。
2、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较差。虽然刚刚完成《文本信息的加工》的学习,但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完成知识的迁移和举一反三。在学习数据信息加工时,一方面应引导同学们把日常的表格信息用电脑来处理,让他们了解到原来平时用手工来处理的表格数据,在电脑里面处理是这么简单、高效;另一方面应在学习中通过对比Word和Excel的相同之处,渗透软件的共通之处和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增进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元格定位和单元格内容的修改。
教学难点:区分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理解单元格数值格式的设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Office Excel 2003工作表的界面,掌握基本操作与编辑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对数据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能联系日常的生活,把日常生活的有些数据与电脑的数据信息联系在一起,使信息技术课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灵活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一个总任务---让学生掌握利用数据加工软件加工数据信息的过程和方法,然后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与工作表编辑的各种操作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学法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一个个子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分层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认识excel界面:工作簿、工作表、行、列、单元格。
2.建立表格
任务1:选取四组学生完成的Word排版作品,建立 “评优活动”得分统计表,如下图1所示。
注意点:
1、如何创建表格
2、如何在表格内填充内容
任务2:完成表格的美化操作,要求:1、标题楷体,20号,加粗,蓝色;2、“A2:E2”填充橙色;3、正文宋体,12号;4、表格加内外边框,边框效果默认
效果如下图:
注意点:
1、标题如何跨列居中对齐(选中→格式菜单→对齐选项卡→合并单元格)
2、表格边框如何添加,分为内外一致、内外不一致、式样、色彩等(选中→格式菜单→边框选项卡)
3、有规律性数据的输入
4、填充柄的使用技巧
5、数据在单元格中的对齐、小数点的保留位数等等
任务3:拓展练习:制作一个课程表,参考样式如下:
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巧妙分散难点。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适时穿插课堂讨论、学生上台操作等交互活动。
3.总结巩固
整合各个子任务,提出共性的地方,比较个别差异。留3-5分钟时间指定某一种方法让学生完成刚才各个任务的操作,从而串联整个教学内容为一个整体。
在课程结束前,要求学生填写学案中的“这节课我的收获和疑问”,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收集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在导入环节,利用评价学生自己完成的作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2、在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论在问题探究环节,还是任务探究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同时,针对学生层次差别较大,在三个任务探究过程中,既提供了参考样例,但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3、通过学案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环节,给予学生自评的机会,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存在的问题:
1、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由于学生层次差异较大,许多同学的打字速度比较慢,影响了学生对图表内容的输入,而第二个任务是在第一个任务基础上完成的,部分学生要占用第二个任务的时间,补齐第一个任务。
2、在评价环节,不光要提倡自评,还要鼓励生生互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评价环节需要加以改进,真正实现评价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