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知识点:
一、开国大典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年9月 地点:
2、内容:(1)通过《 》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决定以 国旗,以《 》为代国歌,以 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 纪年。
(4)决定在 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开国大典
1、时间: 年 月 日下午
2、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3、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 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队主人。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 和 的力量,鼓舞了世界 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 年。
2、概况: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了以 为首的代表团到 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 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3、意义: ,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训练题:
一、精挑细选
1.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 )
A.意味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 B.意味着新中国的建立
C.意味着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的新任务
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下列不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是( )
A.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采用公元纪年
C.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1949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 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康、梁组织公车上书
C.五四运动 D.开国大典
4.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乐队凑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A.当时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B.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D.有28个团体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其中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事件是( )
A.新疆和平解放 B.青海和平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 D.云南和平解放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回答: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
(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标志着什么?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
(4)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
第2课最可爱的人
知识点:
一、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 背景:
2、 年的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军入侵朝鲜。
(2)“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打到中国边境;同时美国 入侵中国 。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2、目的:为了 、 .
3、过程: 年10月, 率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五战五捷,把 侵略军赶回到“ ”附近。
4、战斗英雄:(1) 战役中, 勇堵敌人枪口。
(2) 为保证战斗胜利和潜伏部队安全被大火吞噬。
5、结果: 年7月, 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训练题
一、精挑细选
1.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是( )
A B C
D
2.下列诗句(歌词)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是( )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3.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
A.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B.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C.标志着朝鲜半岛的统一 D.彻底消灭了美帝国主义
4.“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他们”指的是( )
A.红军 B.八路军 C.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二.分析图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跨过鸭绿江 朝鲜战场图示 抗美援朝纪念碑
抗美援朝纪念章
(1)美国出兵朝鲜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同时美国直接干涉新中国内政的事件是什么?
(2)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目的是什么?率军入朝的司令员是谁?你还能举出以前学过的他的事迹吗?
(3)在抗美援朝中,涌现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试举例并谈一谈他们所体现出的崇高品质?
第3课土地改革
知识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开始的标志: ,颁布《 》。
2、内容:废除 ,实行 。
3、结果:到 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 也被消灭。
2、 ,得到了土地,成为 。
3、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 准备了条件。
训练题
一、 精挑细选
1.下面这幅图片,是土地改革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这次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B.改革中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地主也可以分到一份土地,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D.这次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2.新中国成立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 )
A.得到土地 B.反腐败
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实现工业化
3.建国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主要发生在( )
A.新解放区 B.全国农村地区
C.除西藏以外的农村地区D.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农村地区
4.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二、简答题:
建国初的土地改革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为搞好这次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文件是什么?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知识点: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 到 年
2、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 和国防 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 业 、 、农业和 。
3、成就
①工业: 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鞍山大型轧钢厂和沈阳
厂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 年,长江大桥建成, 、 、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4意义:开始改变 面貌,向社会主义 迈进。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颁布: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 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 ,坚持 ,一切权力属于
。
3、意义: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
的宪法。
训练题:
一、精挑细选
1.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五年为单位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始于( ) 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
2.下列表格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现状,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A.我国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B.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新中国工业生产虽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基础仍然薄弱
C.这是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的背景,“大跃进”的目标是钢产量赶超美国 D.这是我国制订“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之一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西藏地区的建设,下列哪项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完成的( )
A.西藏和平解放B.建成青藏、川藏、新藏公路
C.建成青藏铁路D.派孔繁森等干部支援西藏建设
4.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 D.华南地区
5.1957年是有纪念意义的,因为这一年( )
A.我国开始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汽车
B.三大改造结束,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C.中共“八大”召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6.有的人的名字暗含纪念意义,比如有人名叫“国庆”,因为他出生在国庆节,那么名叫“纪宪”的人可能出生在哪一年( )
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
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A.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8.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 )
A.土地改革计划 B.三大改造计划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分三步走的战略计划
9.经过全国人民的奋斗,许多梦想成为现实。“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一桥”指的是( )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钱塘江大桥 D.郑州黄河大桥
第5课三大改造
知识点:
一、 对农业的改造
1、措施: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 ,走 和 的社会主义道路。
2、过程及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从 年开始, 年掀起高潮, 年基本完成。
二、对手工业的改造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 。
三、公私合营
1、过程:1954年,逐步发展企业的 ,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到
年初,出现了公私合营高潮。
2、政策:对资本金占有的 实行 政策。
3、意义:实现了 ,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 。
四、三大改造的进步性和不足
1、进步性:到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
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 阶段。
2、不足:后期存在要求 ,工作 ,改变过快等缺点。
训练题:一、精挑细选
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B.开展合作化运动
C.组织生产合作社D.实行公私合营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1956年初,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我很高兴,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这是因为,1956年( )
A.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正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土地改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完成
D.大庆油田建成,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二.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何时开始的?
(2)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3)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4)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5)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知识点: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时间 年)
1、 内容: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 ,实现国家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和文化需要。
2、 指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 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 意义:是探索 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 探索中的失误
1、 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群众改变我国轮候面貌的愿望,但忽略了 。
2、 发动了“ ”和“ ”运动,使“ ”的错误严重泛滥,主要标志是 、瞎指挥、 和浮夸风。
三、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 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有很大增长, 尤为突出。 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新兴的 、 、 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2、 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 ,两弹元勋 、县委书记 等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训练题
1.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 )
A.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中共“八大”的召开
C.在全国范围进行土地改革D.进行三大改造
2.中共“八大”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八大”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是( )
A.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 B.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很高
C.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订
3.某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村农业社宣布小麦亩产7320斤”。这是发生在( )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
4.下列各项中凭主观愿望,不能实事求是的是 ( )
A.“大跃进”运动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订
C.“一五”计划的制订与施实D.中共“八大”制订党和人民的任务
5.以下史实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6.“谁说我们笨,不如西洋人?有了总路线,英美落后尘。”从这首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高指标、瞎指挥严重泛滥②“共产”风盛行③全国陷入动乱
④人们充满了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7.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严重的“左”的错误,其主要标志是( )
①高指标②瞎指挥③打倒一切,全面内战④浮夸风
⑤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⑥“共产”风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
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
A.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的进步产物
B.社会主义建设必需的方式
C.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D.三大改造的继续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知识点:
1、 时间: 年--- 年
2、 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的“ ”错误发展越来越重。
3、 动乱:1966年,中共中央成立“ ”,对所谓的 、 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斗争。 、 、康生、张春桥等趁机煽动“ ”,全国出现动乱局面。
4、 抗争: 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抵制“文革”,被誣为“ ”。
5、 两个反革命集团是指: 反革命集团和 反革命集团。 年10月,华国锋和 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
反革命集团。
训练题:一、精挑细选
1.“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首对联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状况,下列哪些是这一时期“是非”不分的表现( )
A.1971年9月13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1967年2月,中央“文革”小组指责一些老干部的行为是“二月逆流”
C.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展“四五运动”
D.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领导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2.“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
A.老干部批评“文革”错误做法,反被诬为“二月逆流”
B.1976年群众在天安门前悼念周恩来,却被“四人帮”强压下去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非法监禁,迫害而死
D.“四人帮”借批林彪,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二、材料解析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的建设,但也走了不少弯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徐向前激愤地拍着桌子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你们这样把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这个支柱!”
──上述两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所说的内容出自哪部文件?该文件是哪一年制定的?
(2)材料二中的“你们”是些什么人?他们“想干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历史行为与材料一 内容规定是否相符?我们应该从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干部身上继承什么精神?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点: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 年,北京)
1、 背景:①人们要求平反“文革”中的 ,纠正“文革”中的错误。
②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关于 问题讨论。意义:
2、内容:①彻底否定 的方针,重新确定了 、 的思想路线。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③形成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和 的拨乱反正,是 的开端。 ③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 的新时期。
二、 民主与法制建设
1、 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 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 加强立法: 颁布了第四部《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通则》和《 》等一系列法律。我国逐渐向
的道路迈进。
训练题:一、精挑细选
1.提出“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的是 ( )
A.邓小平 B.叶剑英 C.胡耀邦 D.陈云
2.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次关于什么问题的讨论( )
A.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 B.真理标准
C.是否以阶级斗争为纲 D.市场经济是姓社姓资
3.下列哪些历史事件对思想解放产生了重大影响( )
①百家争鸣②新文化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著名史学家胡绳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史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 (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新”字的含义是( )
①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⑤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6.下列有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相同点阐述错误的是( )
A.建国后召开的党的会议 B.重视经济,都大力发展生产力
C.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D.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7.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这三次巨变指的是( )
①辛亥革命 ②五四运动 ③抗战胜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⑤改革开放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8.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诞生在这一时期的法律文献有( )
①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④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A.①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材料二 :(1992年的深圳)仙湖植物园里植物千姿百态。有一种树叫“发财树”……小平同志(观赏后)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请回答:
1、为了改变材料一中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什么经济发展计划?请举出在这一计划实施过程是所取得的一项建设成就。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小平同志的愿望,我们必须依靠党在新时期的哪一伟大决策?这一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
3、材料中两代领导人对国家富强的期望给了你什么启示?
第9课改革开放
一、 对内改革:
1、 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过程:我国的改革先从 开始,安徽凤阳 农民首先实行 自负盈亏。后来农村逐步实行 。
⑵影响:农民有了 ,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 ;农业生产向 、 、 发展,农村 也迅速发展起来。
2、 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⑴从 年起,以 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⑵内容:以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
,实行经营责任制。
⑶发展: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 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步伐,大中型企业实行 、 ;小型企业实行 、 等多种形式。
二、 对外开放----建经济特区
1、目的:吸引外资、侨资、引进先进 和 ,进行现代化建设。
2、过程:
⑴起步: 年在广东的 、 、汕头和福建的 建立经济特区,其中 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⑵扩大:后来开放 、 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 为经济特区。设立了 开放区。
⑶对外开放格局:由沿海向 发展,形成 --- 沿海 ---沿海 ----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训练题:
1.1980年,我国在广东建立的经济特区有( )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厦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在沿海开放城市中,已发展成为国际化金融中心的是( )
A.珠海经济特区B.海南经济特区
C.上海浦东开发区D.厦门经济特区
3、.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是对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目前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党中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
4.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 )
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经济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贡献: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提出要实行 。
⑵改革开放后,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 ”;
⑶1982年十二大上,提出建设 ;
⑷1987年十三大上,阐明了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 为中心,坚持 ,坚持 。
⑸党的十三大根据其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 的战略部署。
评价: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 ,怎样 等一系列问题,是我国实行 和 的总设计师。
二、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确立:
1.邓小平南巡讲话
⑴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 等问题的困扰。
⑵重要观点:特区姓“ ”,不姓“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
发展 。
⑶意义:进一步解放了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关于 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是 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⑴.1992年中共 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 。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⑵.1997年中共 上,通过的党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意义。
训练题
一、 精挑细选
“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的观点出自( )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二、组合列举题
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事件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引起全国上下不满的方针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3)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
(4)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的事件是
(5)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6)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是
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会议名称
(1)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
(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
(3)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
(4)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5)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2)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给予平反的人物是
(3)中共十四大形成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4)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人是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 民族区域自治
1、实行: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 ,我国已建立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 、 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 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 成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①20世纪60年代,西藏地区完成了 ,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已成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
②内蒙古自治区的 自治旗,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
③ 自治州,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2、中央提出 战略,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训练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我国各民族能相互团结、共同繁荣,经受各种风浪的考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 )
A.各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B.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革命D.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大开发、大发展新气象得益于(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民主改革的推行
C.改革开放的推动 D.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3.“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包括:( )
①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②实行民族团结的原则③实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④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行( )A.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B.民族团结政策
C.民族平等政策 D.民族聚居政策
5.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 B.达到各民族共同发展
C.维护祖国统一 D.促进民族和解
6、新中国关于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汉族统治少数民族
C.民族团结与发展 D.民族平等与繁荣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 , 、 、 实行 制度。
3、意义:为实现 前景。为 和 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香港回归:
⑴1984年底,中 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
⑵ 年 月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 成立。
3、 澳门回归:
⑴1987年4月,中 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
⑵ 年 月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
区成立。
4、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 ,标志着我国在完成 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江泽民曾指出:“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文中的“从此”所指的具体时间是( )
A.1997年6月1日 B.1997年7月1日
C.1997年8月1日 D.1997年9月1日
2.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3.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
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