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表
内容(题目 克的认识 年级 二下 教师 孟锦珍
一、教学分析与目标预设
项 目
内 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的质量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体已有了轻重观念,对于本节知识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观念,感知1克有多重。
数学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解决问题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表象。
情感态度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质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克质量的观念。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实际操作去获取知识。
教学准备
天平、电子称、2分硬币、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2个,回形针5枚, 1元硬币1个,橡皮、1袋盐(500克)等。
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领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新 授
(一)质量单位
(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等
(三)估计其他克数
全课总结
一、导入课题
请大家一手拿书,一手拿铅笔闭上眼睛掂一掂有什么不一样?那个重一些?我们所说的重量其实准确的应该叫做质量。看来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你知道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那些呢?(克,千克,斤,两,公斤,吨)
二、探究新知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克”。(板书:克)国际上克一般用字母g表示。
1.感受1克重的物体
(1)拿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
(2)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板书:1克(1g)。
(3)再感觉一下这1克物体的质量,再掂一掂。
2.估计1克重的物体
(1)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并小结:
其实,1克的物体太轻了,靠我们的感觉很难判断准确,想一想,如果要判断准确,可以用哪一种秤来称呢?(天平一般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3.感知几克。
(1)我们已经知道:1个2分硬币重1克,2个2分硬币重几克?10个2分硬币重几克?30个2分硬币有多重?
(2)老师没有30个2分硬币,但有30克的果冻,猜我是怎么知道它的质量的?
三、展示交流
在学具袋中还有好多是老师从超市采购来的食品,你能在上面找到他们的质量吗?读一读看。掂一掂,比一比。做两件事,一、按轻重先给他们排排队,二、估计一下一袋饼干和1个苹果的质量。轮流掂一掂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体检情况。
掂一掂铅笔盒和数学书。
找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并感受到轻重之分。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掂一掂
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
1克究竟有多重!
学生汇报。
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入手,感受数学生活化。
感受物体轻重。
联系生活,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能主动的学习新知。
通过感受,建立1克的概念,联系生活。
感受不同的质量。为估计作准备。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反思
三、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1克有多重? 一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
1克是比较轻的物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