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第一层: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第二层: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第三层: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三、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