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假设”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80465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假设”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假设”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假设”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但是课程始终体现历史观和历史知识的教育。进行历史情景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本文探讨的历史的“假设”也是一种情景的创设。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历史的“假设”,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得以开发。笔者认为可以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进行“假设”,让学生站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进行观察、思考,认识历史,进而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产生客观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测试中尝试运用“假设”,让测试变得生动。但是教师在进行“假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第二,不为假设而假设;第三,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第四,注意总结和反馈;第五,要符合历史事实;第六,要贴近学生。 【关键词】假设,新课程,历史。 “把人类社会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这是李大钊的一句名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没有采取把“社会”和“历史”分开讲述的方式,而是以人们现实生活的经验和感受为纽带,在整体上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描述,强调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的总体设计自始至终体现历史观和历史知识的教育。 那么历史是什么呢?历史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是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历史不可能在实验室、真空中设假定、做实验,有些东西可能永远搞不清楚,因为缺乏证据。所以我们所了解的历史都是根据一定的历史资料得来的,教给学生的历史是学者专家研究出来的历史,也包含教师所认识的历史,但并不是历史的全部。所以我们并不只是告诉学生历史“有什么”和“是什么”,更要搞清楚“为什么”和“该怎么”。历史都具有突出的情景性,要把过去的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头脑里并使其形象化,形成具体、清晰的历史表象,并使学生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体验、想象,开展思维活动获得正确历史知识并有所创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历史情景成为当今对历史内容进行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一些创设情景的方法已经被许多的教师所采用和实践,比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利用图画进行情景教学,运用漫画进行情景教学,选用照片进行情景教学,扮演角色进行情景教学等。 一、历史的“假设”的作用 在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笔者也进行了情景教学方法的一些尝试。除了上述方法外,我认为在历史内容的教学中,进行恰当的“假设”,创设教学情景,对教学是有帮助的。 首先,恰当的“假设”,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从猿到人,从原始社会到21世纪的电子时代,其间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艰苦卓绝中谱写了多少英雄史诗,创造了多少光辉灿烂的文明。这些对于一个渴望知识,想了解人类发展奥妙的学生来说,有着多大的吸引力啊!可是有些学生却觉得我虽然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这往往说明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只是把这些历史内容当成是任务来学习,而并没有参与课堂,没有激发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实践证明,新颖有趣、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恰当的“假设”可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恰当的“假设”,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在以往的传统课堂中,认为只需要听老师讲,记笔记,背重点就行了。但是在新课程实施后,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学生更多的互动,面对不同的“假设”时,他们需要认真的分析有关的资料、背景,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认真的思考,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形成对历史事件、人物客观的评价,理解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这样得来的知识,远比教师直接的讲授得来的知识印象更深刻,理解更到位。有时候,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从课堂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也激发学生课后去进行主动的探究和思考。这些都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再次,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得以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恰当的“假设”,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课本和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不再迷信书本。教师努力的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学生自我组织和相互启发,互相促进的多向交流关系,通过创造活动,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使学生不断去拓宽思路,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去获得创新成果。 二、“假设”的进行和应用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进行“假设”呢?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进行“假设”。为学生营造出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进行“假设”,让学生体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历史人物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决定,更进一步探究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也就是让学生站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进行观察、思考,认识历史,进而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产生客观的评价。 例1:在分析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假设:“如果你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老百姓,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学生很快就回答出了是“和平”、“统一”,由此自然就总结出了秦统一的原因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也就是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与要求。 例2:在讲解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我又进行了这样的假设:“如果你是秦始皇,在你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你会面临着哪些问题呢?”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进行讨论,有的说各个诸侯国的人民在思想上存在着不满,不利于秦朝的统治;有的说各国的语言文字各有不同等。我在肯定学生的思考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提问:“面临这些问题,你会如何解决呢?”由此引出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例3:在“焚书坑儒”这个问题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了情景剧表演,通过表演既调动了积极性,又加深了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我又进行了这样的假设:“如果你是秦始皇,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采取‘焚书坑儒’这样的措施吗?为什么呢?”许多学生都在认真思考之后,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并分析了原因,由此不仅加深了对“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更是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也加深了对秦始皇的理解和评价。 笔者认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假设”外,还可以在评价中尝试运用“假设”。以往的评价测试中的题目往往比较死板。但是新课程实施后,对评价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反应在纸笔测试中如试题形式更加灵活和丰富,图文并茂,新颖多彩。恰当把“假设”应用到试题中,可以让枯燥的测试变的生动。 例4:欧洲中世纪的乡村和城市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回到中世纪的欧洲,下列情形你会遇到的是……………………………………………………( ) ①庄园中的农奴正在召开行会会议 ②农奴在庄园中自己的份地上辛勤的耕作 ③巴黎的街道两旁有各种各样的商店,非常热闹 ④封建主正准备去购买庄园中需要的盐和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例5:(1)想一想:假如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 (2)想一想:当时在修筑运河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技术难题? 三、“假设”应注意的问题 但是,进行历史的“假设”时,如果不注意一些问题,往往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比如在八年级上册“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两个这样的假设,在教学中并未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在出示了庄园的示意图后,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与假设,“你认为庄园中可能还有哪些建筑?”结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而且有些建筑我们也无法判断它是否真的在庄园中存在过,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偏离了整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另一个假设是,在学生了解了庄园是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后,让学生比较庄园与“世外桃源”的异同。首先这个比较本身就存在问题,其次这样的泛泛的比较,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 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利用 “假设”,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历史的“假设”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或是突破教学重难点,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的需要,是否需要进行假设,应该在什么地方进行假设,怎样的假设才更符合教学的需要等问题是需要充分考虑的。 第二,不为假设而假设。在一些不需要进行假设,或者是假设也没什么意义的环节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而进行历史的“假设”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或者有时在上课时教师兴之所至,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而进行的假设也是不恰当的,有时反而会起到误导学生的作用。 第三,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克服厚此薄彼、偏袒和不公平,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要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大胆的假设,即使有回答的不恰当的,也不要直接批评,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第四,注意总结和反馈。我认为在一个问题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总结,简短但要突出重点。以免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还停留在“假设”的乐趣中,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第五,要符合历史事实。在进行历史的“假设”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这段历史,查阅相关的资料,不要仅凭自己的想象或猜测进行假设。应该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假设”,这样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第六,要贴近学生。进行“假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巩固,让学生能更好的将知识内化。所以,如果“假设”的情景创设不恰当,问题不灵活,难度太大等,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总之,这是我个人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我认为进行恰当的“假设”,对教学是有利的,值得一试。 附记:本文所选的课堂教学实例的教学内容都出自《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例4:D 例5:(1)通济渠,邗沟 (2)如控制水位高低流向,土方挖掘和运输,怎样与各江河相连接,气候的影响,地质环境,移民等等。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