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创设有效情境,打造魅力课堂
——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有感
句容市第二中学 郭珺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有最初的计算机课发展来的,其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有传统的技术讲解逐步走向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也由传统的演示—练习模式向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转变,且逐步走向成熟。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协作探新
此次参加大连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共听课11节,二十几位教师的说课。所听11节课及说课共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浙江,北京、天津、四川、山东各2节,湖北、江西、吉林、贵州、海南、江苏、河南、辽宁、云南、湖南、河北各1节。从内容上看,有自选图形、Excel数据统计、图像合成、遮罩动画、计算机硬件组成、制作贺卡、机器人、制作演示文稿等,可谓丰富多彩。老师们的课各有特点,异彩纷呈,评委点评高屋建瓴,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与教研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是有最初的计算机课发展来的,其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有传统的技术讲解逐步走向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也由传统的演示—练习模式向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转变,且逐步走向成熟。
给我感触最深刻的就是每位教师无论是在说课还是上课,课前的准备非常充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有这样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教学情境设计非常新颖独特。下面就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以不同教学情境为前提,促进学生协作探新
一、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协作探究兴趣
良好的课堂引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精彩的课堂引入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又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我们做每件事才能更加投入,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中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个趣味性的游戏情境,即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在这种轻松的活动中,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在训练学生打字速度时,教师可以运用金山打字软件里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很明显哦!
如VB编程教学,教师将枯燥乏味的程序知识蕴含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情境中。在引课设计中,通过电脑抽奖游戏在学生中诞生幸运星,进而引导学生对随机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创设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协作探究欲望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信息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
此次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某位教师在讲授“形状补间动画”时采用了一则公益广告——“FAMILY”。这是首条由央视广告中心向社会公众征集的公益广告《爱的表达式》。它是来自浙江一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创作的。创意通过对“FAMILY”(家庭)的字母的巧妙解读Family=Father And Mather I Love You,表达出“感恩父母从现在开始”。看完广告后,学生们顿时心潮澎湃,一边是激动一边是兴趣,教师通过广告中字母的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中心。
生活中处处有信息,信息技术与生活紧密相连,创设生活情景,从学生身边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目的。
三、创设质疑情境,促进协作探究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质疑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例如:在学习EXCEL的运算中,演示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时,教师可以故意设计了一个错误。课堂中学生马上发现并提出质疑,结果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老师很自然地过渡到:同学们千万要注意呀!否则也会犯老师一样的错误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只会使学生厌烦疲劳,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巧妙激疑,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
四、创设任务情境,自动形成协作探究
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信息技术、理解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并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
“网页制作”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联系现实生活的特点,实用性很强,因此我将协作学习的“任务” 设计为制作班级网页。根据这个任务,教师制定任务情境:要求同学们为了宣传自己的班级制作班级主页。
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在情境中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这种任务情境中,课堂教学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发挥,教师随时注意引导,适时加以指导。他们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尽量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可以请教小组其他成员,如果小组成员都无法解决时,还可以向其他小组请教。他们的角色可以互换,遇有重要问题时集体讨论,共同研究,这样不仅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挖掘了他们的潜能,也发挥了集体的创造性。
教师在实施“创设情境、协作探新”模式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从多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把握到位。并适时地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等多方位地发展。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远不止这些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发现、分析新问题,还会有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等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
[2] 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 宋宁娜 著,《活动教学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4] 何克抗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