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氧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韩淼,我来自哈尔滨市新星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下面我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氧气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物质,学生都知道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来源于空气,但很少有学生能从化学的角度系统的认识氧气,学生不会从化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更不会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新课程提倡转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与地位,新教材也不再是预先规定的等待学生去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一种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资源,而且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的生成,脱离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参与和体验,教材内容就变成了毫无价值符号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的设计亮点是大胆整合教材,注意营造学习情景,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个开端,对整个单元学习有关O2方面的知识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而且也为后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从教材体系上看,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它对后面学习H2、CO2都具有铺垫的作用;从教学目标上看,它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能正确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乐趣,激发创新精神和求知欲。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及氧气氧化性的归纳。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是:1、探究式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 3、情景教学法
学法是:1、探究学习 2、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既定教学目标,结合三贴近原则,打造有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我大胆整合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一:激情导入 初识氧气
首先,播放一段赵本山小品片段,在此设问:小品中的人物为什么感觉头晕?赵本山的小品在我们东北深受老百姓欢迎,以此素材创设情景,以趣引思,营造宽松、积极的探究氛围。
随后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举例说明氧气有哪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与回答中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引入新课。
环节二:整体感知 走近氧气
学生观察氧气并由教师演示检验氧气操作,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味、态?(2)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做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身边一些常见物质。
随后多媒体展示氧气三态变化的模拟动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分别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工业上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储存在钢瓶里?储存氧气的钢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观看动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以上观察分析,学生自己能够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并完成以下表格,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初步树立科学探究意识。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无色
气体
无味
密度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解于水
环节三:实验探究 感受氧气
关于木炭、铁丝和硫的燃烧实验的处理
(1)木炭燃烧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把知识的教学融于活动中,大胆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我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转变学生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
(2)硫燃烧的处理是观看硫燃烧的实验视频,节约药品的同时保护环境。随后教师演示补充实验,补充实验是将盛有SO2的集气瓶中放入小石块,并将集气瓶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学生观察现象,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SO2对空气的污染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3)铁丝燃烧的处理学生开始分组实验,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配合。
学生在实践中由于预习不够充分,完全是按照生活经验,学生的操作必然会暴露了许多问题。针对实验中操作不规范,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比较试验效果,探究正确操作的方法,同时设置以下四个问题:
(1)同样长的铁丝卫生么有的燃烧时间长而有的燃烧时间短?
(2)试验中火柴的作用?
(3)铁丝为什么弯成螺旋状?
(4)集气瓶中的水有什么作用?有哪些物品可以替代它?(可以包括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
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存在的问题一个个找出来,又一个个想办法解决;不断地发现错误的操作,不断地修正已有的“经验”,从中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完善归纳,最后解决了问题。
木炭燃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正确实验操作、观察能力,硫燃烧侧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铁丝燃烧侧重对实验的挖掘,使学生正确全面认识实验,初步树立探究意识。
为了更好的达成既定目标我在活动中使用了学生记录评价表。
实验
现象
分析
出现问题
解决方法
硫
在空气中燃烧
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环节四:归纳总结 分析氧气
具体做法是①引导学生分析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得到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
②结合学生学过的4个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比较分析从中归纳,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突破难点。师生共同交流,给学生创设勇于表达自己不同意见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归纳化学概念和原理的重要途径。
环节五:熟记口诀 再现氧气
我采用口诀的形式小结出所学的内容,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学习化学,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质量,打造有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好动的小淘气──氧气
无色无味,微溶水,气液固态都可存;
活泼好动,常氧化,支持燃烧好帮手;
铁丝蜡烛,炭和硫,各个现象都精彩;
蓝紫火焰,水与气,火星四射多绚丽;
我的用途,多又广,造福人类见功绩。
环节六:评价反馈 应用氧气
是以知识竞赛形式完成以下问题:(见课件)
环节七:课堂反思
(以谈收获的形式) 我将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你学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见解?(自由发言,相互补充)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更是对探究过程的再认识,对思想方法的反思,可为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教训。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评价功能,更好的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
环节八、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无色
气体
无味
密度比空气略大
不易溶解于水
用途
以上就是我对《氧气》这一节课时的教学设计,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氧 气》说课稿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
新星中学
韩 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