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习内容
第六课《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第1课时/共2课时
学习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到,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
2.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法提示:
情境演示法、合作探究法、体验交流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 自学质疑:
(一)预习检测:
1. 说一说:结合课本P53“生活在线”,说说你对这位中年妇女的行为有何看法?
2.填一填:①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许多伟人都把“ ”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②在生活中,谁都有不愿意干、自己 的事情,更不喜欢让他人来 做不爱做的事情。
③我们能否时刻注意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能否做到“ ”。
④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仁”的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 ”
3.谈一谈:请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谈谈自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4.想一想:要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是什么?
5.议一议:同学之间如何才能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呢?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一些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把“仁爱”“博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人”呢?爱又是什么呢?我们是否有过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呢?带着这些问题步入我们的“爱心旅程”,共同探讨什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它有何重要意义。
l 歌曲欣赏:《爱的奉献》
l 小组交流:爱是什么?
l 交流展示: 爱是责任、是奉献、是帮助;
爱是理解、是尊重、是宽容;
爱是关怀、是牵挂、是叮咛;
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l 想一想:古今中外有哪些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关于“仁爱”“博爱”的故事?(列举1-2例)
l 议一议:结合自身实际经验,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那就是……
n 故事感悟: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其实共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还有一位是奥德伦。当阿姆斯特朗所说的一句话:“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言。 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会中,有一个记者突然问奥德伦一个很特别的问题:“由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在全场有点尴尬的注目下,奥德伦很有风度地回答: “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 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都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n 说一说:根据奥德伦的回答,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u 生活感悟:(1)“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2)一般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
(3)这两种现象蕴涵了什么道理?
是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尔的站在别人的角度观察、思考,或许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我们能时刻注意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
Ø 情境剧场:明明是一个特顽皮的学生,一次美术实习老师上课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但是皮皮却大声喊叫:“老师画了一个大屁股!”这样一喊,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不止,而这个实习老师则是又羞又恼,扬长而去。
Ø 各抒己见:假如你是那位老师,你会怎么想?有朝一日明明也成为一位老师,当他遇到这样类似的事情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Ø 小组讨论:我们在平时的相处中怎样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
Ø 欣赏阅读:一个暴风雨的早晨,一位老人在海边看到许多小鱼被抛到沙滩上。老人想到太阳一晒这些鱼都会死,叹息一声朝前走了。返回时,却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把鱼捡回海里。老人很感动,也弯腰来帮忙。
老人说你救了他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会在乎的!男孩却说:___________________
Ø 设身处地:如果你就是一条被抛到沙滩上,被太阳炙烤着的小鱼,当时你会想些什么?当小男孩将你捡起放回海中时,你又会想些什么?
ü 点评: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就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只要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将心比心就是不伤害别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ü 列举:同学之间平常相处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呢?
ü 说一说:在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干自己不爱干的事情,更不喜欢让别人来强迫自己做不爱做的事情。其实,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让他人干他所不喜欢的事呢?别人有没有强求我们干自己不喜欢的事呢?请说一说。
ü 凡人小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不妨把感受和想法写下来吧!
n 小结:如果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都能够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我们的心情将更加舒畅,我们的相处将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温馨,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充满爱,将会更加美好!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 · 理解生活
1.“就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就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这首歌告诉我们人际交往少不了( )
A.理解和信任 B.宽容和忍让 C.诚实和友爱 D.关心和帮助
2.在学校,我们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不愉快,我们的正确态度是( )
A.要求同学赔礼道歉,否则没完 B.找其他同学教训他一下
C.记恨在心,找个机会报复一下 D.换位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意思是说( )
A.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B.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迫别人去做
C.自己不喜欢的、不情愿的事让他人去承受
D.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送给他人
4.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是( )
A.别人在对待我们时能否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B.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优越的生活环境
C.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能否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D.成年人,因为成年人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
5.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指的是( )
①要善于比较鉴别 ②对待事物能换位思考
③站在对方的立场体验和思考问题 ④自己不愿干的事情让别人干
6.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这句话给我们的正确启示是( )
①只有关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
②你不想被别人欺骗,你就不应该去欺骗别人
③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④只有在别人关爱我的前提下,我才去关爱别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明辨是非 · 体验生活
请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怎样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感悟:
为了人际关系的温馨,校园的宁静,社会的和谐,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摒弃那些伤害人的恶习,培养与人为善的品德,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在生活中真正践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让人世间的纠纷尽量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多一份和谐与温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请你放飞思绪的翅膀,回忆一则你曾经“己所不欲,施与人”的经历,让我们共同反思,并就此说说你今后打算怎样做才能为人世间的温馨与和谐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共同创造爱的世界!
我曾经的故事:
我今后的打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