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H:\精品资料\建筑精品网原稿ok(删除公文)\建筑精品网5未上传百度
中国化纤行业报告
化学纤维制造业是纺织服装行业的上游产业, 主要分为人造纤维( 粘胶) 、 涤纶、 腈纶、 锦纶和氨纶等行业。近年来, 中国化纤工业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化纤生产国、 进口国和使用国。化纤已经成为纺织工业的最主要原料, 化纤行业也迅速成长为纺织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 影响和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也日益凸现, 例如: 总量需求过剩, 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品差异化程度很低, 特种纤维研发投入不足; 存在不少规模偏小效益差的企业。为了深入了解行业运行走势, 更好地把握我行介入该行业的信贷风险, 现将中国化纤行业有关情况概述及信贷建议报告如下:
一、 化纤工业概况:
1、 化纤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化纤生产始终保持快速增长, 1990年中国化纤产量165万吨, 在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 化纤生产高速发展, 到 产量已达1700万吨, 增长了10.3倍。
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 使中国在世界化纤产业中的地位显著提高。1990年中国化纤产量仅占纺织纤维总产量的22.9%,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23.2个百分点, 到 已提高到61.1%,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 , 国内化纤消费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比例已超过70%。
2、 化纤品种基本齐全, 产品竞争已跻身世界
当前化纤工业已经成为一个品种基本齐全、 结构大致合理、 生产颇具规模的工业体系。产品种类包括涤纶、 粘胶、 锦纶、 腈纶、 丙纶、 氨纶、 维纶等。其中化纤长短丝比例大约为60: 40, 涤纶产量占化纤近80%, 腈纶、 锦纶分别占4.6%、 4.7%。
中国化纤的早期生产技术、 装备主要靠整套引进。近几年, 经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使国产化技术装备水平以及工程设计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1999年后, 聚酯成套装置和工程的国产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大容量、 高起点、 低投入的大型聚酯及直纺长丝、 直纺短纤维生产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推进了化纤行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 使大部分常规化纤产品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3、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三个集中”趋势明显
中国化纤行业的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行业出现了向市场集中、 向大企业集中、 向民营企业集中的势头。
东部产能1446.5万吨, 占87.7%, 比1999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 中西部202.8万吨, 占12.3%, 比1999年下降了6.9个百分点。在东部, 又以浙江和江苏为主, 两省合计产能已占全国的61%。市场发展特征已明显表现出向纺织产业集群的集聚地集中, 使市场对化纤产能的分布起到了基础性调控作用。
到 底, 年产5万吨以上企业从1999年的25家增加到73家, 合计产能占总产能比例也从38.5%提高到67%, 全行业平均产能也从年产10万吨提高到年产15.2万吨。其中年产20万吨以上企业18家, 合计能力已高达591.1万吨, 仅此能力已占世界第一位, 平均产能32.8万吨/年。大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企业规模能力不断扩大, 基本解决了困扰中国化纤工业发展中存在 ”小而散”的矛盾, 从经济规模上逐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
化纤行业是竞争性行业, 民营资本的进入, 使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合理, 极大提高了行业的竞争活力。按产能计, 末民营企业占比例提高到42.41%, 比1998年提高11.08个百分点;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例下降10.75个百分点; 末, 民营企业占比例提高到56.6%, 比 又提高14.2个百分点;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例下降了11.3个百分点, 仅占36.4%; 外资企业发展则相对较慢, 只占7%。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已成为推动中国化纤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4、 各主要化纤生产省经济运行的特点:
( 1) 化纤行业主要分布在浙江、 江苏、 山东、 河南、 福建, 五省资产总额占全国的66.90%, 销售收入占全国的79.02%, 利润占全国的87.91%, 浙江和江苏化纤业发展齐头并进, 山东第三, 以下依次为福建、 河南、 上海。
(2)从盈利能力看, 福建、 上海、 山东、 河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浙江仅为2.66%,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8个百分点。
4、 行业预行状况:
平均开工率仅为70%, 化纤行业利润下滑20%。聚酯长丝工业整体运行环境好于短纤等产品, 因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异, 长丝企业仍出现两级分化现象。对于生产常规长丝产品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其效益远低于高端细旦产品生产企业; 差别化功能产品应用市场广阔, 利润丰厚。
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停滞, 同比仅增长2%。产能快速释放, 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据行业协会资料: , 全国大约有150万吨生产能力的13条聚酯生产线处于停产状态。另一方面: 产能过剩并非绝对过剩, 而是由于投资的急功近利, 过度重视规模和量的扩张, 至使常规产品、 大路产品产能过剩。相反, 真正的高附加值、 高技术含量、 特色产品和创新产品反而短缺。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 PTA原料50%以上依赖进口。
5、 行业运行预测:
①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介绍, , 化纤原料仍是影响化纤行业运行质量的关键要素, 今年原料供需矛盾将逐步缓和。根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 原油的供需将是基本平衡的。如果不发生突发事件, 预计 石油价格平稳运行, 大约为55-65美元/桶, 这将为稳定化纤原料的价格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化纤原料在 的情况是供需矛盾逐步缓和, 价格相对平稳, 进口数量依然很大, 但部分原料进口依存度有所下降。
②PTA供给大幅增长, 国内供需矛盾缓和。预计 国内将投产的PTA装置有三套: 辽阳石化、 上海远纺和宁波三菱。当年国内PTA产量约600万吨, 进口量600万吨, 自给率由 的44%提高到50%。另外, 内其它国家或地区也有三套PTA装置投产。
EG的供给量也将增加, 但国内产能增长较慢。预计 国内将投产的EG装置只有一套惠州Shell的35万吨, 预计产量约为120万吨, 进口量420万吨, 自给率保持 的20%或略有提高。但世界上将有几套EG装置投产, 主要集中在中东的伊朗、 沙特等。
③发展速度平衡适中
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 对化纤的需求是旺盛的。如果 纺织工业的发展速度为10%-15%, 化纤行业的发展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的速度, 可逐步消化近两年来发展过快的能力。预计 国内化纤行业的发展热点将集中在几个方面: 保持一个平衡、 适中的发展速度; 加快解决化纤原料的瓶颈制约; 加快技术进步, 促进产业升级。
④ 化纤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产量: 达到1750万--1760万吨。其中人纤130万吨, 涤纶1580万吨, 锦纶90万吨, 腈纶76万吨, 维纶4.5万吨, 丙纶23万吨。
产能: 在宏观调控和行业自律的作用下, 化纤产能增速将继续下降, 预计产能达到2100万吨左右。
进口量: 继续下降, 预计在140万吨左右, 下降约6%。
出口量: 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原因主要有: 一是因为基数问题; 二是因为根据与欧美之间达成的协议, 纺织品出口增幅受到限制且大大低于 , 企业不必抢订单出口; 三是出口环境的变化导致订单减少, 观望氛围浓厚。另外, 还有人民币升值、 主动配额时代出现配额成本高涨、 纺织企业招工难、 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促使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弱化等等原因。
市场行情: 化纤产品价格相对平稳, 市场需求量增幅仍在10%以上。化纤原料价格基本保持平稳, 部分原料可能会略有下降。
经济效益: 产品销售收入突破2800亿元, 增速15%; 工业总产值2850亿元, 增速15%; 利润总额将与 的50亿元基本持平。
二、 化纤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产业链结构失衡, 化纤原料严重短缺
化纤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化纤原料的发展严重滞后, 导致原料短缺加剧, 原料短缺已成为制约化纤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中国对化纤行业的主要原材料50%依赖进口。
由于中国进口化纤原料在世界贸易量中的比例逐年增大, 世界原油价格居高不下, 国际供应商采购集中而国内采购过于分散, 主要合纤原料价格自 起大幅上扬, 到当前为止涨幅均超过1倍多, 加大了企业经营和行业运行风险。
2、 区域布局不合理, 东部(华东)产业集中度过高
化纤市场开放较早, ”八五”以后的发展和布局更多地受到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影响。当前化纤产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产业的过度集中也带来许多问题, 如煤、 电、 油、 运等资源约束, 劳动用工突现紧张, 企业的开工率严重不足, 造成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
3、 产品技术结构不尽合理, 高新技术纤维发展缓慢
虽然中国化纤产业总量上已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但从技术和产品的整体发展来看, 仍处于中低档水平。当前中国化纤产品仍以常规品种为主, 产品附加值较低。主要是由于化纤企业开发能力弱, 产、 学、 研脱节较为严重, 是中国的高新技术纤维研发进展缓慢, 水平普遍不高, 部分化纤品种仍为空白。例如碳纤维、 芳纶、 聚苯硫醚、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化纤产品都是中国纺织工业以及国防工业等特殊领域发展急需的品种, 在中国的研发和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
化纤的差别化率发达国家已达到60%以上, 而中国只有30%。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在其十一五规划中特别明确: 行业调整的重点是”淡化产量, 重在结构”。特别强调, 结构调整将从产业链结构、 技术结构以及区域结构调整三方面入手, 力争 中国化纤将差别化率提高到40%。
4、 化纤产能的增长超过需求, 产能过剩, 企业开工率逐年下降
, 大型聚酯企业的年均开工率为75%( 年均开工率70%) , 小聚酯企业的开工率仅为25%; 涤纶短纤维企业的开工率为82%, 涤纶长丝企业的开工率为72%。 上半年, 大型聚酯企业的开工率下降到72%, 小聚酯企业也降到12%; 涤纶短纤维企业的开工率为65%, 涤纶长丝企业的开工率只有62%。
5、 行业竞争加剧, 企业效益下滑
中国的化纤行业已成为完全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经过加强原料配套、 产品技术开发,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竞争力; 民营企业经过跨越式发展, 大大提升了产能规模, 民营企业新建装置投资低、 企业负担轻, 加上区域经济和市场的优势, 民营企业竞争力迅速提升; 外资企业在规模、 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依然存在。
由于三类企业竞争加剧、 产能过剩、 大宗产品的趋同以及原料价格逐年上涨等原因, , 中国的化纤企业利润率仅为3.34%。
6、 人民币升值对行业的影响
美方统计 对华贸易逆差 亿美元, 激增24.5%, 美方借此发难中国汇改, 人民币升值压力长期存在, 末中国外汇储备为8189亿美元。巨大的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使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
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影响纺织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其直接的作用是削弱行业的出口竞争力, 从而影响行业整体的增长速度。根据当前的行业盈利水平, 粗略估算人民币升值10%以上, 行业整体将出现亏损。
7、 贸易摩擦对行业的影响
根据中美、 中欧之间新的纺织品协议, 起中国纺织品出口将进入后配额时代, 部分产品的设限预期基本明确。可是根据当前的形势分析, 纺织很有可能仍会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从形式上看, 反倾销、 技术性壁垒和环保、 等要求将成为继特保以后贸易摩擦的新手段; 从地区看, 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继欧美以后发起贸易摩擦的又一主力。贸易摩擦对行业的实质影响要小于升值。
三、 根据中国化纤行业的运行状况, 结合行业审贷实践, 提出信贷建议如下:
1、 根据中国化纤行业的产业分布, 综合考虑产业链配套( 具有区域优势) , 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带区域内( 主要为江苏和浙江, 化纤产能占全国的近70%, 聚酯能力占全国的近80%) 的骨干企业。
2、 重点支持聚酯配套能力在20万吨/年以上的化纤企业( 具有规模优势) , 例如: 我行已授信的江苏省的三房巷集团( 160万吨/年) 、 恒力集团( 40万吨/年) 、 盛虹集团( 20万吨/年) 、 鹰翔化纤( 20万吨/年) ; 浙江省的远东集团( 80万吨/年) 、 荣盛集团( 60万吨/年) 、 恒逸集团( 60万吨/年) 。
3、 重点支持采用溶体直纺新型工艺的化纤生产企业( 具有设备装备优势) 。
4、 重点支持拥有高附加值、 高技术含量、 特色产品和创新产品的化纤生产企业, 例如: 生产功能性纤维和超细旦产品的企业( 具有产品优势) 。
5、 对于产业集中度较低, 上下游企业配套能力较弱; 产能在20万吨/年以下; 设备装备落后( 采用切片聚酯配套工艺) ; 常规化纤产品比例较高的生产企业, 建议谨慎介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