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课型:新授 备课人:于菲 姓名: 年级:八年级 编号:15
今日名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并能说出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感情。
2、能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文章的重点语句。
3、能从文章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无奈,感受人情的友善,领会文章的主旨。
重点难点
1、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2、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自
主
学
习
1、作家要知晓: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 )似 掺( ) 脊( )背 枉( )读
3、 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温厚:
4、朗读课文,标清段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合 作
探 究
合 作
探 究
1、说一说关于“第一本书”的不寻常的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能感受到哪些浓浓的情谊?
2、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3、 品味语言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拓展延伸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拟写对一段话。
检测反馈
阅读3--9段回答:
1. 为何“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2. 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3. 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4. 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5. 父亲又为何要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6. 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7. 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8. 试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真正含义。
9.文章塑造父亲这一形象,除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有什么?请举例说明。
课后作业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