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1).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255650 上传时间:2025-03-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本古代文化常识梳理(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常识 必修一 1、《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以前240-250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也可当散文看)。 4、行李,出使的人。 5、春秋时期,有公侯子爵男。 6、以乱易整,不武-----古代战争的道德。 7、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音调悲凉。 8、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9、尺兵,尺寸之兵。 11、郎中,宫廷侍卫。 12、箕踞,坐在地上,张开两脚,形状像箕,这是轻慢傲视对方的表现。 13、山东,瑶山以东,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14、季父,叔父;亚父,把别人当成仅次于父亲。 15、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16、古代河北河南,黄河的北面和南面。 17、参乘,骖乘,古时站在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人,不是左边。乘:四匹马拉的车。 18、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19、谨诺,表示恭敬语气。 20、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21、再拜,拜二次,表示隆重。 2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2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2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 2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2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7、祖:临行记录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28、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必修二 1、《诗经》分风雅颂;《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风大都是指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音乐;颂分周颂和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卜,用蓍草占卦,体,卦象。 3、《孔雀东南飞》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古代汉民族(不是少数民族),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4、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5、结发之妻,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6、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7、适,出嫁。 8、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9、《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10、杜康,相传最早造酒的人。 11、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12、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13、修禊事也,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14、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15、浮图,即浮屠,本意指佛和佛教徒。 16、“临川王某记”,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之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字。 17、“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18、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 木兰诗 》 19、建安:汉献帝年号。 20、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1、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22、公姥:公公和婆婆。本文是偏义复词,偏“姥”,“公”是衬字。 23、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24、.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2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2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2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28、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29、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30、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31、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32、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33、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34、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5、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6、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7、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8、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9、苏轼 苏洵 、苏辙 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40、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41、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必修三 1、“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2、锦城,锦官成,成都的别称。 3、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4、左迁,贬官,降职。 5、司马,州、刺使的副职。 6、京都声,指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 7、善才,当时对琵琶师的通称。 8、出官,京官外调。 9、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 10、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 11、大弦小弦,指琵琶的四根弦中的最粗的和最细的。 12、缠头,送给歌伎舞女的锦帛。 13、教坊,唐代官办管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不是私办。 14、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5、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16、虎旅,指唐玄宗的禁卫军。 17、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18、鸡人,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用人报晓。 19、六军,周制,天朝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20、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48年。 21、莫愁,南朝乐府歌辞《河中之水歌》中的主人公。 22、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的一亩二分多。 23、序,殷商时代“序”指学校,周代叫“庠”。 24、孝,专指对父母之敬;悌,专指对兄弟之敬。 25、十驾,不是十匹马拉车,而是马拉车10天所走的路程。 26、跬步,古代指跨出脚叫“跬”,跨两步为“步”。 26、连衡,也指连横,一种秦国使用的离间战术。 27、战国四公子,齐孟尝,赵平原,楚春申,魏信陵。 29、百越,也称百粤,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一带。 黔首,百姓的称呼,黔,黑色。 30、氓隶,氓,是民;隶,是奴隶。 31、陶朱,即春秋时期赵国的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去了陶,自称陶朱公,猗顿跟他学习致富。 32、七庙,天子的庙宇。 33、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34、句读,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35、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36、《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已失传;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7、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38、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39、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40、贾人,商人。 41.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42、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4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45、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46、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47、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48、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49、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50、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51、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52、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53、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54、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55、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56、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必修四 1、 柳三变,柳永的别名。 2、 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 3、 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 4、 纶巾,配有青丝带的头巾,是儒者的装束。 5、 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6、 芒鞋,草鞋。 7、 吴钩,古代的一种宝刀。 8、 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社日,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 9、 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 10、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11、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12、 列观,一般的宫殿,这里指章台。 13、 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14、 广成传:招待宾客的馆舍。 15、 汤镬,受汤镬之刑,古代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大锅。 16、 请,表示敬词,唯,放句首,表示希望。 17、 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返。 18、 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 19、 缶,盛酒浆的瓦器。 20、 宦者目,宦官的头目, 21、 荆,古代用灌木的枝条做的刑杖。 22、 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 23、 上大夫,在卿之上。 24、 《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录了刘邦到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前206----23)。 25、 并为郎,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弟子一人做郎官,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26、 厮监,管事的官,指管马厮。 27、 丈人,汉代称长辈。 28、 假吏,指临时担任使臣属官。 29、 斥侯,侦察兵。 30、 收系,逮捕监禁。 31、 连坐,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也叫“相坐”。 32、 侍中,汉代在本官职外的加衔。 33、 长君,大景。 34、 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35、 除,殿阶。 36、 宦骑,侍从皇帝的骑马的宦官,;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37、 娣,姐妹。 38、 保宫,汉代囚禁大臣及眷属的处所。 39、 列将,一般将军的通称。 40、 通侯,秦代置爵20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朝继承了秦制,但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 41、 上林苑,皇帝打猎的地方。 42、 太学,古代设在京师的最高学府。 43、 孝廉,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汉代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官职。 44、 公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 45、 两都,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二京也指这两个地方,班固有《两都赋》。 46、 术学,关于术学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筹。 47、 傅会(附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 48、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9、 出,指离开朝廷。 50、 相,汉朝王国的相,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 51、 豪右,豪族大户,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右边。 52、 下车,指官吏到任。 53、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54、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55、 公车特征,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56、 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57、 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必修五 1、 天文地理,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的坐标,划分为若干区域来识别。28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 2、 古代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3、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是并称的,九州相传是大禹治水首先划分的,沿用至今。 4、 河内,山东,西河,关西,江表,淮左:请自查。 5、 纪年纪时,古人纪年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一种纪年方法。 6、 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继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古人为弥补天干纪年的不足,往往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7、 纪月,古人除了用序数,还加了一些特殊的称谓,如“孟”“仲”“季”“朔”“望”“晦”。 8、 古代纪时,古人把一昼夜分割八时段,十时段,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段等,如“平朔黄昏”,都表明时间,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为主要方法,“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9、 平明,日中,人定,日暮,夜阑,暮春,三春,三秋:请自查。 10、 姓名字号,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汉代通称为姓。 11、 名是人们相互区别的符号,古代婴儿出生后几个月由父命名(不是父母共同命名)。 12、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13、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五柳先生,青莲居士,六一居士,帝王将相死后还有谥号。 14、 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为武,造临四方曰明,杀戮无辜曰厉,早孤短折为哀,年中早夭曰悼。帝王赐给大臣的谥号褒扬居多(但也有贬的)。 15、 外号,也叫绰号,写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水浒传里人物外号最多。 16、 礼仪制度,《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即祭祀的“吉礼”自然神和祖先,有凶葬的“凶礼”,吊各种天灾人祸有关系的“军礼”,外交的“宾”礼,包括朝、聘、会、盟国等活动,“嘉礼”有关个人成长,交往,王位承袭,其中还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 17、 座位之礼,室内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鸿门宴》中有这样的记叙。 18、 古人见面礼是拜礼和揖礼。拜礼以叩头跪拜为主,揖礼以拱手示意为主,在尊者面前小步快走叫“趋”。 19、 《礼记-内则》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也,这是养老礼。 文言词语总结 一、与官职有关的词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察:推荐、荐举 引、进:推荐;进用、任用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封:赐给官衔或爵位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起家:出来做官 拔:提拔、选拔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升:升官,官职得到提拔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陟:提升 (荐举引进拜授除,封起拔擢升迁陟)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移、徙:调动官职 改:改任官职 补:补充缺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 (转调移徙改补出) 第三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流放或降职 (左)迁:贬谪,放逐 夺:削职(权)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放、逐:放逐、流放 废、黜(绌):废黜、放逐 (贬谪迁夺罢,废黜免放逐) 第四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领、行、摄、署、权:兼任,暂任、代理官职 (兼领行摄署权) 第五类:其它。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主管的意思。例如 知:主持、掌管。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主:掌管。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当:掌管,“人君当神器之重”。 典:主管。如“专典机密”,“司马氏世典周史”。 牧:治理、统治。“牧民” 掌:掌管、执掌。 制:掌管。 (知主当典牧掌制) 2、和官员有关的词语 廪锡:俸禄 出仕:做官 解褐、释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致仕、休致:退休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下车:官员初到任 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 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 沐、休沐、出沐、归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 检举:推荐、荐举 用事:执掌权力、主持政事 当国:当权 布政:施政 视事:治事、任职 听事:(1)处理政务(2)厅堂,又叫“厅事” 处分:处理,处置 部勒:部署 经理:(1)常理 (2)治理(3)处理、料理 表地位:贵、贱、尊、卑、细微、寒微、闾左、白衣、寒(士)、庶、官绅、豪、豪右、右姓、豪姓、著姓、望族、高门、郡望、冠冕、冠盖、冠带、冠缨、士 二、和性格、品行有关的词语。 仪表:表率 至性:性情淳朴 行状:品行和事迹 冲虚:淡泊虚静 谦冲:谦虚 慨然:(1)感慨叹息的样子 (2)情绪激昂的样子 从容:言行举动适度得体 使气:意气用事 长者:性情谨厚之人 器度、器局:才能和气度 重器:泛指珍宝 “多与之重器” 大器:(1)重器、宝物 (2)贤才 学行:学问和品行 任侠:行侠仗义、见义勇为 轻侠:为人轻生重义,急人之难(的人) 任气:任性使气 任率:任性率真、不做作 敦睦:敦厚和睦 清慎:清廉谨慎 清素:清廉 谨厚:谨慎忠厚 忠节:忠义守节 才略:才干与谋略 敏慧:聪明睿智 胆气:胆量勇气 节俭:有节操、清廉 乐易:和蔼平易 温如:温和 雅量:宽宏的度量 雅望:美好的名声;庄重的仪容 雅言:正确的言论;高雅(高妙)的言论 “察纳雅言” 蚩妄:愚昧无知 翦翦:心胸狭隘 无行:无善行(无德行),行为不正 俨然:(1)庄重的样子(2)形容很像 (3)整齐的样子,如“房舍俨然” 谠言:正直的言论。谠:正直。 宽仁:宽厚仁爱 敦孝:忠厚孝顺 耿介:光明正大、正直、孤高 梗(鲠)、骨鲠、鲠切:正直、刚强 峭: 严厉 刻: 苛刻 德:道德、品行。(也可解释为“感激”)行:品行 节:气节、节操、贞节 操:操守、品德、品行 清:清高、清廉 廉:正直、廉洁 笃:坚定;忠厚、厚道 淫:邪恶、好色 靡:浪费、奢侈 贪:贪财、贪求、贪恋 墨:贪污 矜:庄重;夸耀;怜悯。 骄:骄横放纵或待人傲慢 讷:说话迟钝、谨慎寡言 佞:有口才、能言善辩;奸伪 谲:欺诈、诡诈 三、和皇帝有关的词语。 崩、殂:帝王死(诸侯、大夫死叫“薨”)大行:皇帝刚死(也可解释为“普遍推行”) 遗弓:皇帝死 山陵崩:帝王去世 践祚(阼):皇帝即位 神器:帝位、国家 受禅: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 顾命:皇帝临终遗命 逊位:让位 蒙尘:蒙受尘垢,指王公流亡受辱 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幸:皇帝到某处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鸾、鸾舆:皇帝的车 车驾:天子的代称 东宫:太子所居之宫 上:君王、帝王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朝、觐、入觐、觐见、朝觐:朝见、拜见天子 阙:代指宫殿或朝廷 诣阙、赴阙:到朝廷、到京城 畿、京畿:国都周围地区 四、和时间、地点有关的词语。 旦暮、旦夕:经常;时间短、很快、马上 旋踵:转足之间,形容迅速 诘:第二天 诘晨、诘旦、诘朝:第二天早上 迟旦、迟明:黎明 迟日:日子久(或:春日) 迟暮:暮年 寻、既而、俄而、已而、顷之、未几、少焉、须臾:不久、过了一会儿 遽:迅速、立刻;突然 无何、无日、旋:很快、随即 向、曩:从前。 先是:先前、在这之前 竟日:整天、终日 比、比来:近来、最近 比年:连年;近年 逾年:一年多;第二年 期年:满一年 翌年、明年:第二年 朔:农历每月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期年:满一年 居、平居:平时 黄昏、人定、漏断、鸡鸣、平明(平旦) 五、和律法、礼仪、制度有关的词语。 行成:(1)议和,求和。如“公乃使鲍叔行成”(2)德行养成 髡kūn:(1)剪去头发 (2)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 髡钳:刑罚名 表刑罚的:辟(刑罚,惩办)、大辟(死刑)、髡(剃去头发)、笞(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部)、磔zhé(分裂肢体的酷刑)、刖、族、杖、流、赭衣(囚徒穿的衣服)、械(戴枷锁、镣铐之类的刑具) 墨刑:用刀刺刻人面额,染以黑色 锒铛、缧绁:代指牢狱、犯罪、被捕 坐:(1)因……而获罪,判罪、定罪; (2) 因为 坐法:犯法判罪 文法:法令条文 三尺(法):法律 侦:暗中察看、探察 按:(1)追究、查办 (2)审查,审理。 论:判罪、定罪 狱:案件“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断狱:判决案子 听断:判决,判断 诬服:无辜而服罪 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悬赏捉拿 收:拘押、关押、逮捕 构、构陷:设计陷害 构会:(1)结合串通 (2)设计陷害 物色:搜寻 款引:从实承认罪过。 检事:核查事实 楚毒:(1)酷刑 (2)痛苦 发擿tì:(1)揭发、揭露 如:“发擿奸隐” (2)解说疑难 规检:法度 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失 告讦:告发他人的隐私 袭:世袭 庶(出):妾所生子女 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 太牢、少牢:三牲齐全、三牲少牛 总角、垂髫:儿童时期 冠、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礼 笄jī、及笄:女子十五岁、成年礼 九宾:古代宾礼中最隆重的礼仪 稽首:跪拜礼 揖:拱手礼 南面:称帝、帝位 北面:称臣 职方:古代掌管天下地图和四方贡赋的官职。 缞絰cuī dié:丧服(大功服、小功服) 行服:守孝,服丧 服阙:又叫“服除、除服”,守孝期满,除 去丧服 孤:幼年丧父 怙:依仗,代指父亲 失怙:失去父亲(有时也指失去母亲,又叫失恃) 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哀毁:居丧期间,因伤痛过度而伤害身体 寝疾:卧病在床 大渐:病危 宿直:夜间值班 待制:(1)等待诏令 (2)官名 修贡:献上贡品 贡献:(1)进贡 (2)贡品 礼命:根据礼制和王命确定官员升迁的文书 对策:汉代试士,将问题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称为对策 坟籍:又称坟典,指古代典籍 典训:典章制度 六、其它(主要是古今异义词,) 1、词义转移的古今异义词: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更衣:上厕所 殷勤:关切、问候 结束:整装 口舌:说话、语言 丈人:老人、长辈 逢迎:迎接 初一:刚一开始 2、两个单音节词变为一个双音节词的古今异义词: 于是:在/这(时、地、情况下……);对于/这;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以往:从这里/开始,向/那里 从而:跟随/着;接着/就 因而:趁/此 以为: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 不过:不/超过 即使:于是(就)/叫(令) 虽然:虽然(即使)/这样 行为:品行(可以)/作为 至于:(达)到/(时间、地点、程度等) 3、其它重要词语 (1)多音节词语 受业:从师学习,传授学业 克日:严格限定日期 谈宴:欢饮畅谈 假道:借道 措置:安排、处理 庶几:(1)差不多 “吾王庶几无疾病乎,何以能田猎也?” (2)希望 有隙:有矛盾 告诉:申诉,诉说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丁口:人口 逊位:让位 不虞:意料不到(的事) 陵夷:衰落 相与:一起 私曲:私人的情面和交情 行年:经历过的年岁 恶知:哪里知道,怎么知道 谁何:呵斥、责问 交通:(1) 勾结(2)互相通联 间道:从小路 学者:求学的人 抗礼:以平等礼节相待 故事:旧例 大抵:大概,大致。 大率:大致,大都。 奸利:用奸诈的手段获取利益 绝伦:无以伦比 略地:(1)巡视边境(2)侵占敌人土地 宿卫:(1)在宫廷中值宿警卫 (2)皇帝的警卫人员 攘臂:捋袖露臂,常表示振奋或愤怒 鼓噪:(1)击鼓呐喊(2)喧闹、呐喊 相率:一个接一个 辟易:因受惊吓而后退 悬车:(1)停车 (2)指辞官居家 (3)黄昏前的一段时间 受业:从师学习;传授学业 论难:辩论 报:(1)答复、回信 (2)特制皇帝对臣子所奏之事的答复 不报:没有答复 报罢:(1)吏民所奏之事不予采纳 (2)科举落第 报可:(1)吏民所奏之事予以采纳 (2)科举得中 束修(脩):(1)十条干肉,代指礼物 (2)教师的酬金 (3)借指入学 (2)单音节词语 款:归顺,归附。 权:暂且,“权且”。 谕:告谕、告示;明白、理解;表明 次:停泊(靠);驻扎 课:督促;赋税 阳:假装。“阳狂”:同佯狂,装疯 旌:表扬 简:选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枭:斩首示众。 原:推究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本:推究 “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徇:示众 “擒贼,斩以徇” 比: 等到: “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近来:“比得软脚病” 衔:怀恨。“衔桧之” 怀着:“乃能衔哀致诚” 婴:环绕 “而刘素婴疾病” 率:全都 “率赂秦也” 存:问候 “而公子亲数存之” 短:诋毁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倾襄王” 延:延请。“延赵使者蔺相如” 省:减免。“省赋税” 折:驳斥,指责。多用于“面折”“廷折” “宪厉色折之曰” 竟:最终。 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用心一也)。 恨:遗憾 “是以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多:称赞 “反古者不可非,而偱礼者不足多” 夺:改变,使……改变 “舅夺母志”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害:嫉妒 “心害其能” 具:准备 “远具时羞之奠” 尤:怨恨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幸:希望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使: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熟:仔细 “愿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务:致力于 矜:(1)自夸 “不矜名节” (2)怜悯 “愿陛下矜悯愚诚” (3)庄重 即:(1)假如 “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患,国胡以相恤” (2)即使 “即捕得三两头” 假:(1)宽恕 “愿大王少假借之” (2)假如 “假令仆伏法受诛” 谤:(1)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能谤讥于市朝” (2)毁谤 “忠而被谤” 或:(1) 有的(2)有时(3)或许,也许 克:(1) 战胜 “攻无不克” (2)能够 “克终者盖寡”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矣” (3)克制 遽:(1) 迅速(2)突然 课:(1) 督促(2)考核 (3)赋税(4)征税 逆:(1)抗击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2)叛乱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3)违背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敝:(1) 破旧(2)困乏(3)损伤 困已敝之民 狱:(1) 案件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监狱 按:(1)追究 “按诛五人” (2)查看 “召有司按图” (3)考察,审查,审理。 执:(1)捉拿、抓住。“或执杀之” (2)坚持。“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喻:(1)开导、晓谕; (2)明白、知道; (3)表达、说明 刚遣长子迟喻贼 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 盍:何不 (3)文言词语分类 表告别:辞、别、谢、诀 表暗中、暗暗地:阴、间、密、暗、私、微 表揭发:劾、讦、揭 表嫉恨、怀恨、嫌憎:恶、衔、怨、疾、诅、贬、忿恚、怨怼(毒)、怨恚 表赞扬或尊重:敬、重、尊、恭、多、嘉、称、誉、与、许、叹 表宽容的:容、贷、恕、宽、宥 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表告别、离开:辞、别、谢、诀 表到(往)某地:如、过、诣、往、之、适、赴 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告晓,告示)、喻(晓喻,开导;表明)、晓、辩(纠正;辩论)、问、谢、折(反驳)、诘、诉(诉说,告诉;控告,告状;诽谤,进谗言)、咨(谘) 表诬陷、中伤的:中、诬、谗、毁、诋、谮、诼、 表劝说:说、劝、规、讽、谏 表责备的:过、诟、责、咎、诛(谴责,责问)、讥、谤、诮(也可指讥笑、责备)、让、诘、谴、尤、折(斥责,指责)、刺(指责)、辟(驳斥) 表违背:忤、逆、倍(背)、乖 表社会状态:治、乱、兴、盛、衰、扰、 攘、翕然(安定的样子或一致的样子)、帖 然(安定的样子)、陵夷(衰落) 与农业生产、粮食有关:粟、黍、禾、谷、稻、菽(大豆,豆类)、稼穑、耕耘、稔(庄稼成熟)、熟、刈、籴、粜、廪、禀(通“廪”)、荒、歉、芜秽 表粮食丰收:丰、饶、赡、足、给 表食物:馔、肴、膳、羞(馐)、蔬、果 表饥饿:饥、饿、馁、馑 表某类人:辈、等、侪、曹、徒、属、伦、族 七、固定结构 奈何、若何、如何:(1)怎么办 (2)怎么,为什么:“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奈……何、如……何:对(拿)……怎么办(样) :“虞兮虞兮奈若何”、“如太行、王屋何?” 何以:拿什么、凭什么、因为什么 何(以)……为:(还)……干什么、为什么(还)要…… 何其:多么 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 且……且……:一边……一边。“且斗且行” ……之谓也:说的就是……“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无乃……乎:恐怕……吧;难道不……吗?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孰与、与……孰:与……相比,哪一个(谁)更…… 孰若:与其……哪如…… 得无……乎(耶):该不会……吧,莫非…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庶几:差不多,或许;希望,但愿 非独:不仅仅,不只是 而已: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何况 所谓:所说的 所在:到处;所在之处,处所 且夫:况且、再说 且如:就像 若夫:要说那、像那、至于 以是、是以、是故:因此 何……之有:有什么……(的)呢? 不亦…乎:不是……吗? 其…乎:难道……吗 有…者:有(个)……的人。“邑有成名者” 有以:“有什么办法来……”或“有用来……的办法” 无以:“没有什么办法来…”或“没有用来……的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