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笔算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学校:河堰镇中心小学
执教者:陈红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传统的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3位同学参加绘画比赛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几个特点:
1、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注意知识的迁移。
2、 通过合作交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 设计多种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重点难点
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让学生经历竖式形成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算理。
难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四、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目标:1.与学生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唤醒学生对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算法的记忆,起到知识迁移作用,让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掌握算法做铺垫。
师:同学们,检查一下;数学书、笔、草稿本、直尺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不仅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在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要做到大胆、大方、大声、坐姿端正、保持安静。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接下来,我们上课
生1:起立
.........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吧。好吗?
生:好
师:火车火车往哪开?
生:火车火车往这开
师:好,就请这一列小火车吧(口算图片)→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5-6题
生1:
生2:
......
生6:
追问: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么算?
师:同学们,你们的小火车开得真不错。
预设达成的目标:通过回顾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算法。搭建了理解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掌握算法的平台,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迁移作用。
策略1:回顾旧知,搭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平台。
活动二
目标: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2. 运用直观的(图片)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质。
3.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自主探索,迁移类推,解决新知。
4. 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训练学生拓展思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能力。
5. 利用圈一圈的活动,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6.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看到你们玩得这么高兴,这3位小朋友也来到我们的课堂,瞧!他们在干什么?
生:画画
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预设)有3个小朋友,3盒彩笔,
每盒有12支彩色笔……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质疑)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生1:一共画了多少画?
生2: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师:你们真厉害,敢于向书本提出问题,勇气另人羡慕
(意图: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创设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需要)
2.口答列式
一盒水彩笔是12支,那3盒彩笔一共多少支?也就是求什么呢?
生:也就是求3个12是多少?
师:怎么列式呢?
生:12 × 3 = 36或 3 × 12 = 36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12 × 3 =”)
(意图:利用数学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理解乘法的数量关系,建立乘法的数学模型)
3.尝试计算
师:哇!咱们班的孩子可真厉害,不仅能列出算式,还得出等于36,但是你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
师:先独立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记录在你的草稿纸上(要求打在课件上)(教师巡视找出分别用连加,分解组合,竖式计算的3位学生上黑板板书)
策略2:明确要求,合作学习,探究算理,学会算法。
生:
师:同学们,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接下来我们来请小老师给我们讲一讲,好吗?
生:好
师:有请第一位小老师
生1:求3盒彩笔一共多少支?就是求3个12的和,用加法做
方法一:连加
师:他讲得很好,思路清晰,接下来请第二位小老师为我们讲讲
方法二:口算
生2:求“3盒彩笔一共多少支?”就是求3个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12×3=”,把12分成10和2,先算10×3=30,再算“2×3=6”,最后算30+6=36,所以12×3=36
方法三
师:这位小老师真不错,用了前面学习的分解组合来口算这题,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听听最后一位小老师的方法吧
生3:先算“2×3=6”,把6写在个位上,再算“10×3=30”把30写在6的下面,然后相加,所以12×3=36
(意图: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便于不同方法形成比较,最终得出算法的最优化)
师:我们班的同学可真聪明,老师还没讲就会了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笔算乘法,用我们三年级3班最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课题吧
生:笔算乘法
师:读得真不错,其实呀,乘法的笔算和加法的笔算是相似的,先写横式(边说边写上12×3=),再写竖式,竖式中先在第一行写“12”,另一行写乘号“×”,但是乘号不要对着“1”写,要向写一写,再在“2”的正下方写上“3”,并且这个“3”与“×”在同一行,最后用直尺划上横线。
追问:老师有疑问了,为什么“3”要写在“2”的正下方呢?
生:“3”和“2”都在个位上
2. 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师:刚才用竖式计算的同学,先算的什么?
生:2乘3等于6
师:6写在哪位上?
生:个位
师:为什么?
因为:“6”表示6个一
师:你能在练习单上圈出“6”吗?
生;能
师:再算什么?
生:3和十位上的1相乘得3
师:是“3”还是“30”
生:30
师:为什么?
生:因为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所以3和十位上的1相乘表示3个十
师:你能在练习单上圈出3吗?
策略3:借助直观操作,初步感知算理,了解算法
策略4:教师引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生:能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前面的几种算法和老师一样都得36,谁更简单一些?
生:老师的
策略5:比较异同,理解算法本质,形成算法体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笔算“12×3=”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写在哪里?
........
师: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
师:最后我们请小组代表说一说
生:
师:你的表达能力真棒
(意图:对照竖式说一说计算顺序及积的每一位意义,进一步明确算理)
....
师: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么样?
生:乘得的积要写在(百位上)。
师:同学们请看,在乘法竖式里,12叫什么?3呢?
生:乘数
师:最后乘得的结果36就是它们的(积)
这道题完成了吗?还需要什么?
生:横式上写得数,单位,答
师:对,做题注意完整性和严密性,
一起口答
师(小结):揭示课题:刚才我们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12×3时,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哪一位写,这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算乘法。
(意图: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理清乘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笔算方法的理解)
预设达成的目标: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在感知算理的基础上基本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活动三
目标: 1.检查对竖式计算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2.帮助学生掌握乘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及逻辑思维能力
1.数学书第60页“做一做”
师:像这样的算法你们想试一试吗?我们一起来用竖式计算数学书第60页:“做一做”的“34×2” ,“12×4”
两位同学黑板计算,其余同学自己独立计算
生:.....
2.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3.数学小医生(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4.课后思考题将一根绳对折再对折后,长21厘米,原来这根绳有多长?
预设达成目标:通过多种题型的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及算理,并对学生起到了迁移类推的作用,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