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等温线
读“某地区年均温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题。
1. 图中甲城市西侧的等温线向南弯曲,乙城市所在
地区的等温线向西弯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地形
C.纬度位置 D.大气环流
读某地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2题。
2.对图中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气温大于28°C,B地气温小于28°C
B.A处为山地、B处为盆地
C.A、B两处均为山地
D.A地气温高于M地
3.等温线在E、F两地向南凸出的原因是( )
A.E、F两地的海拔高于四周
B.E、F两地的海拔低于四周
C.E地的海拔高、F地的海拔低
D.E地的海拔高、F地受海洋的影响大
4,右图中B区域等温线向南凸出的原因是
A.该地锋面气旋活跃,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量少
B.该地地势低,是北方冷空气南下通道
C.受山地地势高影响所致
D.该地森林茂密,对气候起到了调节作用
读下图“我国西南部分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5题。
5.造成①地和②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差异 B.海陆分布
C.地势高低 D.大气环流
6.图中四点,地势最高的是
A.108°E,30°N B.98°E,32°N
C.100°E,26°N D.108°E,26°N
7.图中108°E,30°N附近的气候类型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高山高寒气候
8.图示区域内不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是
A.泥石流 B.地震 C.洪涝 D.台风
9.与①、②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最接近的是
A.200km B.400km C.600km D.800km
读我国某地区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回答2题。
10.按气温分布一般规律,A、B两点相对高度(H)为(单 位:米)
A.1666<H<2000 B. 2666<H<3000
C. 2666<H<4000 D. 1666<H<2666
11.塑造该地区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作用
C. 流水作用 D. 冰川作用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某月的气温分布情况。读图完成2题。
12. E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影响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人为活动
13 从气温分布情况判断,F处(图中阴影部分)不可能为( )
A.山峰 B.盆地 C.湖泊 D.城市
14. 若图中表示的是12月份平均气温分布情况,则E地降水主要集中在
A.3~4月 B.5~6月 C.7~8月 D.9~10月
读台湾岛示意图,完成2题
15.①②③④四条线中最符合台湾岛年均温等温线走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6. 台湾素有“祖国东南盐仓”的美称,盐场集中分布在西海岸,主要是因为
A.沙滩广布,日照充足 B.附近海水盐度较高
C.人口稠密,劳力丰富 D.陆地径流量小
下图所示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 读图完成3题。
17.图中P处的气温可能为
A.20℃或16℃ B.23℃或14℃
C.17℃或18℃ D.19℃或15℃
18.该图所示可能是
A.北半球的2月 B.北半球的8月 C.南半球的2月 D.南半球的8月
19仅从气候因素考虑,若要在M、N两地中选一地点建海滨浴场,正确的方案及理由是
A.M地:气候温和湿润 B.M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C.N地:气候温和湿润 D.N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读某区域气温等值线图.回答问2小题。
20.该图表示月份是
A. 7月 B. l月
C. 10月 D. 5月
21.导致该月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分布和降水 B.海陆分布和地形
C.地形和大气环流 D.暖流和地形
读某地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2题。
22.造成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
因素分别是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太阳辐射,地形
C.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23.a岛上等温线的值最有可能为
A.0℃ B.-5℃
C.2℃ D.-8℃
下图是世界某地区一月等温线图,其中①是25℃等温线,②是20℃等温线,
回答4题。
24.②等温线明显与海岸线平行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影响 B.洋流影响
C.降水影响 D.人类活动影响
25.①②两条等温线温度不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海陆分布
C.人气环流 D.地面状况
26.④⑤⑥⑦等温线都呈闭合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 D.地形
27.等温线③与②的数值不同,则等温线③的温度最可能是
A.15℃ B.20℃ C 22℃ D.25℃
20m
40m
60m
80m
100m
A
16.3℃
16.6℃
16.8℃
17.0℃
17.1℃
B
21.0℃
21.0℃
20.9℃
20.9℃
21.0℃
C
20.9℃
20.8℃
20.6℃
20.2℃
20.0℃
D
15.2℃
14.8℃
14.7℃
14.9℃
15.2℃
28、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的A、B、C、D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的烟囱灰尘扩散的是( )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强烈的地方,在城市地域中,人类改变了自然环境面貌,影响了城市气候,引发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问题。下图为“某市区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和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2题。
29.根据“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图”,分析该城市主要空气污染来源位于( )
A.Ⅰ B.Ⅱ C.Ⅲ D.Ⅳ
30.观察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判断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该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
31.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减弱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 D.空气对流运动减弱
32.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
A.19∶00~22∶00 B.04∶00~07∶00
C.07∶00~10∶00 D.13∶00~16∶00
33.下图为山东丘陵某区域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下图中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34. 下图为“某地某曰气温实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最高气温出现在14: 00,原因是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
B.最低气温出现在6:00,原因是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
C.1:00 -2:00降温幅度最大,原因是大气逆辐射最弱
D.9:00 - 11: 00气温不断上升,原因是地面辐射不断增强
右图是空间上气温为3 ℃的等温面上等高线分布图
(单位:m),读图回答2题。
35.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图示近地面
A.①为海洋,④为陆地 B.①为谷地,④为山地
C.①为郊区,④为城区 D.①为陆地,④为海洋
36. 若图示近地面地势低平,气温都为21.5 ℃。则飞机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飞行时,飞行员感觉最颠簸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7. 下图甲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 ℃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 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 时以后。
38.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 ,判断的理由是 。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汽车数以百万计,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人为原因是 ;气象原因是 ;地形原因是 。
(3)在商业区、居民区、近郊工业区、农田区域中,烟雾浓度最大的是 。
39. 读图并回答(上海某日气温变化示意图)
① A、B、C、三条辐射曲线中代表太阳辐射
和气温变化的分别是 和
② 请判断此图表示上海是七月还是一月的
气温日变化就是 月,理由是 和
③ 甲、乙两点中何处是地面辐射最弱时刻,
是 此时地面热量的收支状况如何
④ 一日最高气温出现在 时
40.右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1)图示地区主要山脉的走向为
,判断依据: 。
(2) 甲、乙两地相比,气温较低的是____地,
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丙两地相比,气温较低的是______地,
主要影响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1. 图11是“两岛屿等温线分布图”,
(1)1月等温线分布的特点是 ,
原因是 。
(2)7月等温线分布的特点是 ,原因是
。
(3)图中15℃等温线在两岛中间向南弯曲,其原因是 。
(4) 与该岛纬度位置大体相当的纽芬兰岛,1月份的气温比该岛要低20℃,分析其主要原因。
42. 描述右图中等温线的分布特点,
并分别说明主要成因。
专题一等温线 参考答案
BCDCC BADCC BAACA ABCDB BDBBA DDCAA DDDDC A
37.(1)10 8 (2)10 38. (1)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层)
(2)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 出现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 (3)商业区
39. ①A C ②七月 昼长大于12小时 气温较高 ③乙 由亏损转为盈余 ④午后2时(14:00)
40.(1)东北——西南走向 判断依据:根据等温线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可判断出分水岭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区域定位判断该山脉是武夷山。
(2)甲 地形; 丙 海陆位置。
41.(1)从西南向东北气温递减;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2)由南向北递减;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3)夏季海洋气温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4)本图地区位于温带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过,增温增湿,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纽芬兰位于温带大陆东岸,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流过,减温减湿,气温较低。
42, 总体上,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同纬度陆地等温线向向低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气温较低。 ③同纬度西侧海洋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东侧向高纬弯曲,原因是西侧有寒流经过,东侧有暖流经过。
④陆地上西部的等温线分布密集,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
专题一等温线 参考答案
BCDCC BADCC BAACA ABCDB BDBBA DDCAA DDDDC A
37.(1)10 8 (2)10 38. (1)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层)
(2)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 出现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 (3)商业区
39. ①A C ②七月 昼长大于12小时 气温较高 ③乙 由亏损转为盈余 ④午后2时(14:00)
40.(1)东北——西南走向 判断依据:根据等温线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可判断出分水岭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区域定位判断该山脉是武夷山。
(2)甲 地形; 丙 海陆位置。
41.(1)从西南向东北气温递减;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2)由南向北递减;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3)夏季海洋气温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4)本图地区位于温带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过,增温增湿,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纽芬兰位于温带大陆东岸,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流过,减温减湿,气温较低。
42, 总体上,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同纬度陆地等温线向向低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气温较低。 ③同纬度西侧海洋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东侧向高纬弯曲,原因是西侧有寒流经过,东侧有暖流经过。
④陆地上西部的等温线分布密集,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
专题一等温线 参考答案
BCDCC BADCC BAACA ABCDB BDBBA DDCAA DDDDC A
37.(1)10 8 (2)10 38. (1)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层)
(2)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 出现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 (3)商业区
39. ①A C ②七月 昼长大于12小时 气温较高 ③乙 由亏损转为盈余 ④午后2时(14:00)
40.(1)东北——西南走向 判断依据:根据等温线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可判断出分水岭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区域定位判断该山脉是武夷山。
(2)甲 地形; 丙 海陆位置。
41.(1)从西南向东北气温递减;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2)由南向北递减;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3)夏季海洋气温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4)本图地区位于温带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过,增温增湿,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纽芬兰位于温带大陆东岸,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流过,减温减湿,气温较低。
42, 总体上,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同纬度陆地等温线向向低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气温较低。 ③同纬度西侧海洋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东侧向高纬弯曲,原因是西侧有寒流经过,东侧有暖流经过。
④陆地上西部的等温线分布密集,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
专题一等温线 参考答案
BCDCC BADCC BAACA ABCDB BDBBA DDCAA DDDDC A
37.(1)10 8 (2)10 38. (1)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层)
(2)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 出现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 (3)商业区
39. ①A C ②七月 昼长大于12小时 气温较高 ③乙 由亏损转为盈余 ④午后2时(14:00)
40.(1)东北——西南走向 判断依据:根据等温线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可判断出分水岭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区域定位判断该山脉是武夷山。
(2)甲 地形; 丙 海陆位置。
41.(1)从西南向东北气温递减;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2)由南向北递减;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3)夏季海洋气温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4)本图地区位于温带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过,增温增湿,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纽芬兰位于温带大陆东岸,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流过,减温减湿,气温较低。
42, 总体上,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同纬度陆地等温线向向低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气温较低。 ③同纬度西侧海洋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东侧向高纬弯曲,原因是西侧有寒流经过,东侧有暖流经过。
④陆地上西部的等温线分布密集,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