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唯物史观:通过把握“康乾盛世”的历史概念,认识到盛世历史是由广大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
2.时空观念:通过明清的版图的对比,理解清朝版图对前代拓展与巩固,以及对近现代版图的奠定。
3.史料实证:通过学生搜集明清边疆政策的史料,进一步完善其史料实证的素养。
4.历史解释:通过对清初君主专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及影响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清朝统治危机的出现,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居安思危的品质和能力。
【自主学习】
(1)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并在书上打记好,小组内交流校对:
1.阅读教材第一目,请列举清朝在康雍乾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举措主要有哪些?
2.阅读教材第二目,观察书中的清朝疆域图,并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思考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并列举是通过哪些措施拓展和巩固了清朝的疆域?
3.本奠阅读教材第三目,清朝的统治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盛极而衰的迹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教材按时空观梳理清朝前中期的发展历程,注意区分鼎盛与危机的具体史实。
【深入探究】
探究一:密折制度与军机处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正月上谕:“朕为国为民,宵旰勤劳,亦属分内掌事,此外所不得闻者,常令各该将军、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因请安折内附陈密奏,故各省之事不能欺隐,此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也。”
——《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密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设置有何共同影响?
探究二:疆域的奠定
材料三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
(2)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意义。
探究三:统治危机
材料四 费正清:“清朝建立于17世纪早期,恰与欧洲人建立北美殖民地同时,直到1911年才告灭亡。因此,清代大部分属于现代时期,但其政权与社会秩序仍旧忠于传统,很少变化,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政治最辉煌以及最黯淡的一页。18世纪时中国的人口与疆域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统治的精细与稳定也达到了巅峰,但在19世纪却遭到了无法逆转的重创。”
----《中国:传统与变迁》
(3)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朝19世纪遭受重创的原因。清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对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学习反馈】
1.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人数增加,密奏内容涉及的范围也很宽泛。雍正时期推行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由臣下密奏提出,雍正帝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的决策。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A.体现了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2.清初,台湾有两次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移民到台湾垦殖。第二次是台湾归入清朝版图后,“明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这两次移民高潮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增强了台湾地区的民族认同感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单于势力
3.“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这是乾隆皇帝的一首御制诗。诗中反映的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B.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