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生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35763 上传时间:2025-03-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生版) 年级:九年级 科目:语文科 【学习目标】 1.诵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3、能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划分掌握故事情节。 【学习重难点】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2、按时空转换理清故事情节。 3、积累和记忆文中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说出其古今不同词义。 【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认准字音,反复朗读,做到流畅自然。 2、积累本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3、阅读课文对文中表示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词语作标记,按时空变化理解故事的发展变化。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要求:标出停顿把握不准的句子,课后与同学交流。 4、写出下列加点字字音 垂髫( ) 发髻( ) 俨然( ) 阡陌( ) 诣太守( ) 两鬓( ) 邑人( ) 豁然( ) 遂( ) 骥( ) 5、翻译下列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不足 古义: 今义; 7、思考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 (3)们根据渔人做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4)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 二、课堂研讨(合作探究展示:小组交流预习导学部分然后展示) (一)听读课文(小组相互检查朗读。边听边注意核对校正字音。) 要求: ——组长组织朗读(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可两两合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二)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先小组齐读后全班齐读。) (三)分析课文 1、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他眼中的桃花林是怎样的景致?对此,他有什么感受?此时,他想怎么做呢? 2、朗读并背诵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3、武陵人,偶然之间发现了桃花林,好奇心驱使他进一步探寻,他发现了什么呢?以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4、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学生讨论,交流。 (1)想像桃源之“美”。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 (2)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何以见得? (3)评读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三、延伸拓展 1、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2、你认为现在人们生活环境怎样? 四、课堂小结 本文写了 ,表现了 。 五、课后检测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鲜美: (2)异: (3)豁然开朗: (4)并 (5)平旷: (6)属: (7)悉: (8)怡然: (9)相闻 (10)阡陌 (11)俨然 (12)交通 (13)仿佛 2、积累加点词语 乃大惊 具答之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不复出焉 此中人语云 乃不知有汉 皆叹惋 自云 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便扶向路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无论魏、晋 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停数日 辞去 处处志之 不足为外人道 既出 遣人随其往 诣太守 闻之 寻向所志 遂迷 欣然规往 3、第二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4、至少写出文中三个成语 《桃花源记》教学互动练习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 请你大胆地谈出第一遍听读后对作者描述的境界的最大感受吧: 二.以默读为主,探讨下列第1、2段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 1.缘溪行( ) 2. 芳草鲜美( ) 3.渔人甚异之( ) 4.欲穷其林( ) 5.林尽水源( ) 6.仿佛若有光( ) 7.豁然开朗( ) 8.屋舍俨然( )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0.阡陌交通( ) 11.悉如外人( ) 12.黄发垂髫( ) 13.并怡然自乐( )( ) 三.反复诵读。充分感受第1、2 段中作者所描写的美好境界。 1.作者极力表现渔人怎样的感觉?借用文中词语回答。 2.默写表现桃花林美异的文字。 3.默写表现世外桃源中环境美异的文字。 四.默读并探讨第3-5段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1.乃大惊( ) 2.具答之( ) 3.便要还家( ) 4.咸来问讯( ) 5.妻子邑人( ) 6.来此绝境( ) 7.不复出焉( ) 8.无论魏晋( ) 9.具言所闻( )( ) 10.延至其家( )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既出( ) 13.便扶向路( ) 14.处处志之( ) 15.及郡下( ) 16.诣太守( ) 17.说如此( ) 18.寻向所志( )( ) 19.欣然规往( ) 20.未果( ) 21.寻病终( ) 22.后遂无问津者( ) 五.反复诵读,感受桃花源内外世界的不同,体会陶渊明虚构理想社会的时代根源。 1.桃源中人为何来此? 2.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 3.桃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 第二部分:综合探究 一、.解释下列多义字: 武陵人捕鱼为业( ) 复前行,欲穷其林( ) 为 其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见渔人,乃大惊( ) 寻向所志( ) 乃 寻 乃不知有汉( ) 寻病终( ) 便舍船( ) 便扶向路( ) 舍 向 屋舍俨然( ) 寻向所志( ) 便得一山( ) 处处志之( ) 得 志 既出,得其船( ) 寻向所志( )六、学后记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