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光合作用专题》学案
知识梳理
1、 叶绿体结构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实验
3种试剂和对应的作用分别是:
②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分离方法是 ,分离的结果甲、乙、丙和丁名称和颜色依次为 、 、
和 ;含量最多的色素是 ,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 。
叶绿体色素的功能是 ,4种色素吸收的光分别是 。
3、光合作用过程
填写以下物质和过程名称:A B C
D G L H 过程① 过程②
甲是 反应,发生的场所是 ,能量转换 ;乙是 反应,发生的场所是 ,能量转换 。
4、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外界因素:
内部因素:
典型例题
例(一)、回答下列有关植物光合作用问题。
下图显示光合作用中部分化学反应。
1.图示反应属于光合作用的______ 阶段。在此阶段内,高能电子e的来源是 ,最终接受e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2.实验室中可用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 光。
为了研究2个新育品种P1、P2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育品种与原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3.图中的净光合速率是采用叶龄一致的叶片,在 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氧气的释放量。 真正的光合速率应 (大于/小于/等于)图中的测量值。
4.由图可知,P1 的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最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5.据图比较新育品种与原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 。
例(二)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为研究影响某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图1为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所发生的部分过程,图2为不同温度下,该植物在光照下和黑暗中该植物CO2的吸收量和释放量。
:
图2
图1
1.图1中a过程发生的场所是 ,物质B是 ,图1中的ATP来自光合作用的 ____________过程。
2.由图2可知,在15 ℃时,该植物光合作用总速率为 mg/h,假设每天光照按12小时计算,则最有利于该植物生长的温度是 。
A. 5℃ B.15℃ C. 20℃ D.30℃
表2
表2为该植物发育情况不同的甲、乙两组叶片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据表回答。
叶片
发育情况
叶面积
(最大面积的%)
总叶绿素含量
气孔相对开放度
光合速率
甲
新叶展开中
87
1.1
55
1.6
乙
新叶已成熟
100
11.1
100
5.8
3. 叶片甲的光合速率较低,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原因:
① ;②
巩固练习
(三)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其过程如图3所示。字母 A - H 表示相应物质,①、②表示生理过程,罗马数字 Ⅰ - Ⅲ 表示结构部位。
图3
1. 图3中物质B是________,E是________,过程②为________,Ⅱ为________(单/双)层膜结构。
2. A物质由 Ⅰ 进入 Ⅲ 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当某植物叶长得茂密时,阳光通过其叶间的空隙,在较低矮植物的叶片上投下“光斑”,“光斑”会随时间的推移而移动。兴趣小组为探究在这种条件下低矮植物叶光合作用的变化,测定了在“光斑”照射前后,其叶片吸收CO2和释放O2的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3. 据图4,以下各项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A. 光斑移开时,光合作用仍在进行
B. 图4中a、b、c三点O2浓度持续升高
C. ab段变化的原因仅受暗反应中酶数量的制约
D. c点时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只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4. 当光斑移开时,O2的释放速率立刻下降而CO2吸收速率却延续了一段时间才逐渐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回答下列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
外来寄生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以刺吸悬铃木叶片液汁为生,植物保护研究部对不同受害级别的悬铃木叶片进行了生理指标的检测,其中叶片失绿面积越大,受害等级越高。图5和表1分别为悬铃木方翅网蝽寄生悬铃木后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及其它生理参数的影响。
表1
图5
1.用纸层析法分离“受害等级0”叶片中的叶绿体色素,得到的结果如图6。据图5判断,下列与“受害等级5”叶片的叶绿体色素分离结果相符的是 。
图6
A. B. C. D.
2.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气孔导度的大小可以反映气体进入细胞的量。在本
研究中,需要通过气孔导度来监测的气体是 。
3.本研究也对悬铃木叶片中还原性糖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实验室鉴定还原性糖所用的试剂是 。
4.根据表1和图5,结合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因素,分析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生影响悬铃木生长的原因:
。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