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根据在德国从事职教研发的朋友提供资料整理。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建立在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双核心基础上的全社会的、免费的教育。宏观上以企业为核心,包括社会责任,政府导向,企业需求,微观上以职业技术学校为核心,包括学校建设与管理、校长负责制、教师培养与评价、学生培养与评价、教学计划、教学理念与课堂授课手段、设备管理、后勤保障等。
一、双元制
亚琛是德国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学校在校生人数都在2000-3000人,教职工也有100人左右,由于职业学校是“双元制”办学,所以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无形中提高了学校设备的使用效率。
德国是按州为单位来划分教育区化的,州相当于我国的省。一般每个州对自己的职业学校都有一个大至的专业分工,不会出现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一般专业的学生都在本州的职业学校学习(走读制),对一些专业人数较少的专业,学生也可跨州就读,这样的规划使住校生人数减少,降低管理的成本,毕竟德国只有8千万人口,人力资源相对紧张。
二、校长负责制
德国学校的管理架构减单,一般校长1人,大的职业学校可再设校长助理1-2人,校长每周要上8节课,校长助理每周要上12节课。学校设几个秘书负责行政、接待、后勤工作,根据开设专业和学制设置几个专业负责人(教师编制),相当于中国学校的系主任或专业部长,即构成学校的管理架构。清洁卫生工作一般是外包的。有的学校连运动场馆也外包给社会,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固定的班级,上课就象中国看电影,看完一场,又去赶另一场,课间休息学生都在学校大堂等着,象中国等电影进场一样,人多却不乱。
德国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平时也不考评,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对于少数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由校长听听课,听听同事意见或者开学生家长坐谈会,给教师提个醒。有时也会组织学科长、部门负责人、管理委员会听公开课,报州政府。涤纶职业技术学校库奇校长对老师的管理理念,他认为:以前的老师是帮学生解决问题,现在的好老师是帮学生制造是问题的问题。他是这样“听”老师课的:看你教的学生是否主动工作,是否很配合,是否所有学生投入,是否最后结果正确(专业)。
德国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理念与我们也大不相同,涤纶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库奇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权力,不满18周岁的学生不能被开除,学生抽烟,穿奇装异服,甚至在学校公开接吻都可以,只要没有左右倾向即可,即学生莫问政治。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是:专业能力培养,胜任工作;好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的理论;培养合作精神;兼顾别人的能力(在工作中渗透)。
三、德国教师
在德国,由各州政府负责公办学校的办学经费和教师的工资。但要成为一名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是不容易的,首先要获得高等教育的毕业文凭,同时还要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并且要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职教教师的收入税后每月在3000欧元左右。刚入行的教师税后有1300欧元,教师职业稳定,各种福利完善,退休后领退休金不用纳税。德国教师的工资是按职位划分的,分为普通教师、高级教师、主任级教师、校长级教师。德国教师每周要求上课26节,并且是两节课连堂,中间不休息,有些学校,例如尤里希职业技术学校没有教师办公室,校长认为课外的工作应在家里完成。一般教室里都配有投影仪,教师把自己的讲义,其它相关内容课前都制作在胶片上,因此上课时教师的板书很少。德国教学的亮点在于他的小班教学,一体化教室的大量使用。我们参观了机械设计CAD一体化教室、数控中心一体化教室、自动化生产一体化教室。
四、德国学生
德国州政府对学校班级的人数有明确规定,最多人数班级为32人,最少为12人。学生上课纪律比较随意,说话、发笑等都有,教师也不管,要出去上厕所就自己走出去,出去既不请示,回来也不报告。学生也有很好的一点,就是都做笔记,没有睡觉现象,也没有固定教材,只有一本全欧盟统一使用的教学手册,供学生自学用。
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学生要先找到企业签定劳动合同,再由企业推荐到学校的相关专业学习,一般在学校学习2天,在企业学习3天,企业还支付学生每月700欧元左右的工资。因此,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教学真对性强,效率高。
学生最后的毕业质量把关,是由德国工商协会组织的考试来控制的。考试分中期和期终,期终每年考试安排两次,为每年的5月和12月,不通过可以补考,补考后仍不通过,则说明你不适应这一专业,必须另选专业重新学习,这样时间上就耽误了,对于学习好的可在5月份考试,如通过则可以提前半年毕业。期终考试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考试考一天,内容为:工作计划占40%;功能分析占40%;经济、社会方面的国情知识占20%。实践部分则为根据企业要求在一周时间(30小时)完成一企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再根据此内容写出报告,由工商协会认同的机构,组织5名考官对学生进行答辩,学生必须就论文内容、课题、材料选择进行陈述并进行答辩,考官不看所做的工件,只看培训记录与毕业报告。
五、职业教育的定位
在德国,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都有一定高度的认识,职业教育反过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又使政府、企业更加努力的参与职业教育,形成了良性循还,而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教育”,是科技滞后的教育,国家应尽快将企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向学校转移,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让科技滞后的培训变成超前生产力的培养。
德国职业教育是“双元制” 的,政府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对参与“双元制”培训的企业,政府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企业自身对“双元制” 的认识也有一定的高度,许多企业或捐设备或捐实训室,有的干脆把培训基地就建在学校里,让学校第一时间感受到企业最前沿的科技信息,这对培训掌握高新技能员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德国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人性化,没有学生组织、也没有班主任,绝对没有校服,在法律范围内,学生张扬个性,反而降低了管理的难度。这也许是价值观不同的结果,我们追求的是求同教育,德国追求的是求异教育
在德国要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进口”要求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压力比国内教师小。德国对教师的管理更多的取决于教师的自律与责任,当然这与德国传统的文化和德国人的严谨、认真有关。德国的职业教师每年都要求8次以上到企业去调研,追踪企业的发展方向,制订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但是不要求家访。
就德国职业学校内部的实验、实习设备情况来看并不是太好,可能比不上国内许多职业学校,但他们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比我们实用,教学效果更好。
德国“双元制”有力的保证了学生的就业出口问题,因此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动力。我认为德国职业教育为什么走在世界的前列,最重要的就是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出口问题。这是我们市场经济初级阶段要认真学习的。
六、 德国职教的一些题外话
1、在德国,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读好的中学,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成绩差的就读职业学校;最差的学生才进入双元制学习,从事的是最底层的蓝领工作。但是,德国在教育体系的设计上是十分科学的,那就是只要学生努力,或者智力在某一个时候得到了发展,随时都可以获得读大学深造的机会。
2、之所以老百姓能够接受这样的分层教育,有两个因素。一是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的健全,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工资差距不像国内那么大,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即使学习差一点也没什么,生活一样可以过得很滋润。二是在德国人的素质确实高,他们认为职业是没有高下之别,职业是平等的,即使是做妓女也不会遭到歧视,据说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曾经做过妓女。
3,德国家庭教育和社会氛围是德国教育体制的基础。在德国过了成人年龄,孩子是必须离开父母离开家的,不管你去从事什么工作,你必须独立面对生活,即使住在自己家里,也得向父母缴纳房租,哪怕是去当流浪汉和妓女,父母都不会管你。这种社会文化毫无疑问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和生存能力,更容易激发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中国的家庭意识,总是父母包揽一切,以至于出现啃老族的现象。
4、德国人非常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摔倒了,绝对不会去搀扶他。孩子小的时候要哭闹,父母会严厉指责他不准哭闹,否则就被扔进厕所,所以德国的小孩是很听话的。他们小孩的玩具是不允许随意丢弃的,假如孩子玩腻了,父母会让孩子整理好玩具去公园卖掉,所得的钱归孩子所有。德国的公园或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父母带着三、四岁的小孩一起骑自行车。上小学的时候,孩子就得学会在家里帮父母干家务挣钱,所以德国的小孩都是会干家务的。他们的独立能力是这样从小就得到培养的
5、德国的学校没有围墙,没有传达室,没有保安,没有摄像头。一位中国来访的朋友说我们学校的学生是周日下午返校,周五下午离校,期间必须要住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德国有没有类似的寄宿制学校?德国老师诧异的问了一句,“这不是监狱吗?”因为在德国监狱里的罪犯每周四是可以走出监狱做一天自由人的。
6、德国的企业是高产值的。他们的工人不多,能有300个工人的企业,规模就算大了,但人均产值非常高。我们去考察的玻璃制造厂,只有250个工人,但年产值是7000万欧元,其他企业基本差不多这么一个比例。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高效率,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我们参观的企业都是组装整机的,零部件大多是通过外加工的,本地企业主要负责核心部件和组装等核心技术。
7、作为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化教学,,德国确实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从中学开始,学校的学科教学基本采用项目教学法,学期的前两个月老师会按照教学目标,系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后三个月除了做些必要的补充外,学生几个人一组完成某个特定的课题,期间老师制作一些必要的辅导,最后以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作为学科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讲究探究式学习,其实就是我们强调的新课程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