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学论文:地方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32428 上传时间:2025-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论文:地方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论文:地方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类论文 映日荷花别样红 ——地方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内容摘要】地方文化课程为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一个重要资源,地方文化课程即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文化自觉的互动。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从地域历史古迹、民俗风情、方言、民间艺术、地方名士等领域着手。课程教材的创作要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对话互动的呈现方式。课程功能的有效拓展: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地方文化课程的应用模式: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地方文化课程 价值 建构 策略 每个学校都处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或多或少会受到地域自然、地域经济、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地域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学校课程改革中,地域文化或作为线显性内容直接被开发为校本课程,或作为精神、理念、价值观等隐性内核融入校本课程。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地方文化课程的价值意义 盛夏,惟有享受荷花池畔的阵阵清凉。进入荷纯洁的心园吧!全是荷的清洁意境,不管是卷是舒都随性自然。 从文化的角度来认知,“中国梦”就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这就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地方文化资源是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要实现“中国梦”,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正能量,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显而易见的,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怎样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塑造新一代高素质的公民,就成为基础教育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地方文化课程正是为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供的一个重要资源。 地方文化教材不仅是课程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而且应是激发学生参与对话,唤醒学生文化自觉的互动文本。文本与读者实现对话,才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探究欲望,才能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思,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观点和认识才能不断与教材融合。而正是在这种融合中,学生进行着自主建构,生成出新的意义世界。由此,地方文化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即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文化自觉的互动。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地方文化课程的内容建构 在水上小舟慢行,慢慢地拨开层层叠叠的荷叶,就逐渐露出了娇艳迷人的在风中摇曳迷人身姿的花儿,散发阵阵幽香! (一)课程教材的创作类属:有针对性的多领域开发 地域文化课程资源,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存、地方传说等偏于外显的内容,又有传统精神、社会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偏于内隐的内容。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从地域历史古迹、民俗风情、方言、民间艺术、地方名士、诗词歌赋等领域着手。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1.历史遗迹类 这里的历史遗迹是指地域内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具有教育价值的物质遗产及其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包括人类遗址、庙坛皇陵、古城帝都、寺庙佛塔、楼台亭榭、碑褐雕像、革命纪念地等。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地域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来说,把学校所在社区的历史遗迹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不仅能怡情,还能励志。 2.地方名士类 地域文化是因人而生成的,没有人就无所谓地域文化。特别是地方名士更是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地方名士往往成为地域文化的符号、地域精神的代表。比如说起绍兴市、凤凰镇,自然就会想起文学巨匠鲁迅、沈从文;说起子长县、尚志市,就会想起陕北红军创建人谢子长、抗日英雄赵尚志;说起无锡,就会想起民间音乐家阿炳、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荣毅仁等。地方名士走人校本课程,鲜活生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与崇敬心理,培养他们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 3.民俗风情类 民俗风情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以某种仪式固定下来的生活经验的凝结。从本质上来看,地方风俗是当地人民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体等)存在差异,他们的风俗习惯、居住环境等都存在着差异。如陇东地区历史悠久,其“民间四绝”—剪纸、皮影戏、民歌和陇东道情,融会了当地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这种人文地理资源是可以作为陇东地区开发校本文化课程的素材,而这种本土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可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风民俗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因地制宜,体现当地特色,另一方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案例】民俗校本课程—温岭箬山大奏鼓 ⑴背景介绍 大奏鼓演奏一般由10来个男性渔民组成,男扮女装,脸上涂白圈红,服饰鲜艳夸张。主要有大鼓、木鱼、锣、钹等乐器,他们自由地跳、自由地舞,叉开两腿,摇曳着身子,两只大手有力地挥动着鼓槌,左纵右跳,随着大鼓的节奏,不断变换队形,边敲边舞,伴以锣鼓唢呐,热烈奔放,既体现了大海的多重性格,又展示了渔民内在的情感冲动及征服大海本质力量的自信。 ⑵教学实施 ①教师介绍。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看各地的大奏鼓活动录像,介绍大奏鼓的来历。 ②收集资料。学生分组上网或去图书室收集包括大奏鼓在内的民间风俗事例,每小组收集2至3例。 ③分组讨论。学生讨论、理解民间风俗所蕴洒的意义。 ④采风活动。实地观察、体验、记录大奏鼓等民间风俗活动的过程,为交流活动做准备,可设计和制作PPT、排练鼓舞、准备板报等。 ⑤汇报成果。开展成果汇报活动,如讲故事,交流感想,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风俗事例,表演民间风俗小品。必须指出的是,从现代科学知识观来看,一些地方风俗需要鉴别、批判、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才能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4.方言、艺术类 方言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和特殊的文化价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不可再生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应当保护和传承。因此,我们的教学任何时候都应该承认方言的“合法性”并为它保留“一席之地”。例如:上海一些学校每周都开设了一节沪语课。目前大量“新上海人”和外国人涌入,上海地方文化也在逐渐流失,上海话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在推广普通话时,有必要传承和发展上海话,学校开展一些上海话课堂教育,让学生在立足母语的基础上学习民族精神,体现了一种乡土文化教育。 文学艺术简称文艺,指通过语言、文字、动作、线条、色彩、音像等不同手段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以表达作家、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种精神产物。文学艺术课程资源包括诗歌、楹联、绘画、剪纸、书法、雕塑、戏剧等。例如,在杭州的采荷一小,不仅有出常规的剪纸课和剪纸特色活动,还有采荷人独创的剪纸校本课程;不仅有独创的剪纸博物馆,还有专业的剪纸名家作为指导老师;不仅将剪纸艺术作为采一学子的必备特长,还让剪纸成为学校与美国、新家坡国际交流的桥梁;不仅秉承了剪纸这一民俗文化,还通过不断的创新赋予剪纸艺术新的生命…… (二)课程教材的创作视点: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对话互动的呈现方式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之一。教材创作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内容与知识存在方式的转变,而存在方式取决于它的阅读对象,因此我们力求实现文化课程的广博内涵与读者喜爱的知识存在方式的转变,做学生喜爱的精神食品。 在表达方式上,地方文化教材应加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话题应由学生发起生成,话语风格是现代的,文笔尽量优美隽永。教材应力求图文兼美,每一个画面的选择,甚至色彩的搭配都尽可能体现文化品位,迷人的风景画、亲切的生活照、清新的话语体系,让教材面貌焕然一新。教材成为学生的家园、伙伴、朋友,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用自己的言语交流表达。 地方文化教材可设计对话与留白,给学生参与、行动、反思、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学生及时贴上了本阶段活动时的照片,画出心中最美的图片或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思考和喜怒哀乐。教材也就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令他们真情投人,留下的是串串成长的足迹。 如设计《寻找逝去的古村落——石塘古镇》一课,可以由几个当地学生当导游,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石塘古镇,漫步蜿蜒石板路,倾听渔家故事,观赏落日朝阳,聆听渔船汽笛·····在游玩中他们发现问题,提出活动倡议,在对话中,教材中的伙伴引领教室里的儿童渐人佳境,身体在家乡秀丽风光中诗意般地栖居,心灵在石塘文化的历史时空中自由地飞翔……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未有时。——地方文化课程的教学策略 这花和叶长久的互相映衬,翠色减少红色调凌时的时间也更显遥远,使人觉得很愁怅的时候好像也不会到来了。 (一)课程功能的有效拓展: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课程不是静态的,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完整文化”,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教师与学生是课程意义的创造者和主体。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教材,往往会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方式。文化教材本身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供学生接受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功能是引发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是非判断、价值取舍所凭借的范例与引子;文化教材知识呈现形式、问题切人方式、活动展开方式等不仅仅是为教师的教提供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因此,此教材设计力求遵循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有效地倡导主动学习、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法,多鼓励和促进合作学习。 教学的设计尽量以活动为主要呈现方式,注重实践性。教材强调与身边文化的密切联系,将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讨沦、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地方文化课程的建构不应仅停留在“乡土气息”上,而应力求彰显文化品味,弘扬文化精神。应把地方文化教材编得美一点,再美一点,既有美的内容,也有优美的形式。康德说“美道德的象征”。笔者认为,只有美的,才会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现实与超越的统一;美,才符合地方文化课程的意韵;美,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美,才会使学习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享受。 (二)地方文化课程的应用模式: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 1.自主学习应用模式 学习者能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自主进行学习评价。它的基本功能: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改变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倡研究型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寻问题和解决问题,经学习者认知的“内化”,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 2.交互性学习应用模式 指通过教学组织过程所形成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并利用多途径信息沟通渠道进行集体讨论、个别交流、交流沟通,共享教学资源。其基本功能是通过交流、探讨,打破思维定势和惰性,点燃创造性思维,开阔知识视野。交互性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促进情感认同,提高组织文化的归属感、集体学习的愉快感。 3.研究型学习应用模式 指结合调查报告写作训练,激发学习者研究地方文化的兴趣,提升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创新能力。具体途径是培养学习者检索文献、考证文献、提取文献信息、归纳文献观点、辨析真伪、给出新结论的能力。基本思路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多角度、多方法地去学习分析问题,从而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学习者通过研究与写作的方式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可以增强文化课程为地方文化建设的服务功能,彰显地方文化课程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绵山.学习资源设计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J].中国远程教育,2011,(10)上. [2] 华建新.网络学习语境下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2,(2)上. [3] 路秋丽,余胜泉.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4] 侯爽,王龙.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5] 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 [6] 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7] 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9):3-8. [8] 蒋红斌.地方性知识与地方课程开发———一种批判性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69-72. 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