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病梅馆记》.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32420 上传时间:2025-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梅馆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病梅馆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梅馆记》教学设计 邯郸市永年区第八中学 胡占强 15188877580 课题:《病梅馆记》 教材版本:初中语文教材“河大版” 授课年级:九年级 教材分析: 《病梅馆记》是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一篇晚清时代的散文。清代散文由于其特殊的时代环境,文章常有很深的寓意。龚自珍的这篇散文更为深刻,因而在学习中要着重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托物言志”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针砭时弊,反对束缚人才,呼唤个性解放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活用实词及积累相应的实词、虚词; 流畅地朗读全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读全文,解决字音; 把握重点实词意思,理解文言文大意; 分析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梅的被摧残,揭露和批判清朝统治者束缚人们的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恶,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另外一篇散文佳作——《病梅馆记》。 2、教师板书题目、作者。 回答:龚自珍,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 了解作者,引入新课。 (二) 介绍背景 1、教师发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2、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书生,一天他正在读书,突然一阵清风袭来,书生来了雅兴,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件事传到朝廷,结果书生被砍了头。罪名是攻击朝廷统治者不懂文化。 仅仅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龚自珍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清政府长期以来大搞文字狱,压抑、摧残知识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因此,龚自珍要疗救社会的病态,要拯救天下的英才,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3、然而,作者在当时的社会又不能直言,于是他就巧妙地借用于梅,以梅喻人,托梅议政。这也正是我们熟知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把概念补充给学生) 那么作者龚自珍“以梅喻什么样的人”,“托梅议什么样的政”呢?我们一起来进入课文 学生听故事,认识文字狱的危害。 做笔记 了解清代的文字狱 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 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 诵读课文 1、录音朗读。 2、完成重点字音: 欹、鬻、斫、垢 1、自由诵读。(快慢不拘,大小声皆宜,但绝不可默读) 2、集体诵读。(掌握节奏、控制语调、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扫清字音,流畅朗读 (四) 翻译文章: 1、教师组织学生试译文章。 2、教师点拨,板书重点词义 ①夭其稚枝 夭:使……弯曲 ②以绳天下之梅也 绳:名词用作动词,约束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病: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病 ④锄其直 锄:名词用作动词, 锄掉,铲 除。 ⑤纵之顺之 顺: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顺着 ⑥必复之全之 复: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恢复 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健全。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 2、学生代表翻译。 翻译课文,把握文言文大意 (五) 内容研讨 出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做结。 1、作者为什么要辟“病梅馆” 2、“江浙之梅皆病”恶果的产生,哪些人是罪魁祸首呢? 3、目睹梅花的病态,作者内心感到万分悲痛,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是什么表现?请用三个字来概括。 4、作者是怎样疗梅的?具体措施怎样?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而江浙之梅皆病。”  ① 文人画士――品梅标准:曲→欹→疏 ② 鬻梅者――摧残梅花:斫→养→删→夭→锄→遏  泣→疗→贮  纵→顺→毁→埋→解→复→全→贮 (作者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六) 体味情感 教师的问题: 1、 全文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无限同情,满腔悲愤 1、“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其实是为人才惨遭摧残而痛心疾首“夭其稚枝、遏其生气” 皆产梅”与“梅皆病”遥相呼应,写出病梅之广、数量之多、语气之沉痛。“文人化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更是义愤添胸;一声“呜呼”更是令人荡气回肠。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决本课的情感目标) (七) 二次朗读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个读——齐读。 (体味情感、领悟情感、读出感情) 学生个读 学生齐读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巩固本课的情感目标) (八) 比较阅读 请看黑板,阅读上面的小诗,试比较一下它和《病梅馆记》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盆   松  刘章 一样金色的种子, 一样绿色的生命, 恨不能成梁化栋, 却作这点缀的盆景。 成才也不能, 成灰也不能, 空有萧萧岭上情, 谁知我心中的不平? 学生作答: 同:都反映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主张个性解放的思想,都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异:《病梅馆记》以梅喻人,借梅议政,比喻贴切,形象鲜明,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旨。《盆松》是一首咏物诗,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直抒胸臆。 在比较中,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九) 作业布置 教师要求:背诵全 学生自由背诵 在背诵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产地 病梅 病因 → 社会根源 摧残人才 后果 托物言志 行动 疗梅 挽救人才 决心 教学反思: 整节课下来,学生对《病梅馆记》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也逐渐被学生熟识,但是,文言文的翻译上,由于出现了大量的词类活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障碍,这部分讲解多了。这是不曾预料的意外情况。还有一个不足之处,由于设计内容多,课堂安排较为紧张,学生的掌握情况不甚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