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德治建设与秩序塑造: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过程逻辑研究——基于S省T村的道德银行实践考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21594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治建设与秩序塑造: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过程逻辑研究——基于S省T村的道德银行实践考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德治建设与秩序塑造: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过程逻辑研究——基于S省T村的道德银行实践考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德治建设与秩序塑造: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过程逻辑研究——基于S省T村的道德银行实践考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10 月总第38 卷第5期社科纵横SOCIAL SCIENCESREVIEWOct,2023VOL.38NO.5德治建设与秩序塑造: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过程逻辑研究基于S省T村的道德银行实践考察陈彪(四川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四川达州6 350 0 0)【内容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推进农村社会建设的双重面向,因此,探索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已有研究多从制度、技术、文化等层面来探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在农村社会中,道德治理作为一种非正式治理手段起着重要作用,为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2、。基于S省T村的“道德银行”治理实践考察,结果发现:德治建设通过构建价值引领、规则嵌入和行为示范“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了农村自治体系的精神秩序、制度秩序和行为秩序的塑造,激活了村民从价值引领实现社会价值遵从、规则嵌入实现社会规则(村规民约)适应、行为示范实现社会治理角色转变的跃升,推进了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的更新。【关键词 治理共同体;乡村自治;道德治理;秩序塑造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7-9 10 6(2 0 2 3)0 5-0 12 9-0 9一、引言与文献综述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历史起点,农村中心工作实现了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3、”的历史性跨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推进农村社会建设的双重面向,如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新的研究焦点。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是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到治理体系的全面进步。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强调“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已成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引领,也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良方。因此,推动乡村振兴中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是以治理“软实力提升推动乡村振兴内涵建设的重要路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相关研究并不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从社会治理共同体

4、构建的“理论谱系”和“功能价值”展开,认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源于我国传统共同体思想、理论之本是奠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之用是西方共同体思想的升华,彰显了自治、法治与德治的结合2;还有学者探讨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功能机制”,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调和社会矛盾,从“排斥他人”到“人人享有”,突出人的个体价值、权利和义务,以及体现自我的身份认同等等 3;另外,社会治理共同体进一步指向价值体系均衡性不足、公众参与缺乏、公共权力边界不清等问题4,进而具备社*来稿日期:2 0 2 3-0 3-0 8*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校级重点项目“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德治逻辑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文化嵌人

5、视域下易迁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2 2 BSH13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彪(19 8 6 一),博士,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与“三农 问题。129公共管理研究会利益格局调整、公民权利伸张、多元治理赋能等功能 5。实践路径方面,学者们从制度路径、技术路径和文化嵌入等路径进行了探索,制度层面突出构建民主协商、多元共治、协同治理等治理体系;技术层面强调了社会力量和政府力量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双向互嵌”7,治理主体的互相融合、治理方式的多元化8;还有学者倡导从文化嵌人视角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9。具体到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研究则更为稀少,尚不成体系。有学者提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6、需要考虑区域之间经验传递的适用性问题,应从农民的现实需求、社区基础、组织基础等出发 1。有学者提出农民参与是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的主要手段,重视农民动员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和价值叫,尤其是新乡贤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中的集体行动和制度供给的作用;有学者提出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从社会资本、社会政策、治理活动等方面提升乡村自治能力等等 2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治理共同体研究呈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务研究的转变、体系研究到方法研究的转变,社会治理共同体尤其是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正处于成长壮大期。学界尝试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功能价值、制度一技术一文化路径等层面探讨社会治理共同

7、体建设9。就理论内涵而言,主要关照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渊源 2,功能机制主要探讨社会治理共同体如何改善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质量等等 13。实务研究部分,主要引人案例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等,使社会治理共同体逐渐具象化4。在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方面,学者重视农民参与、新乡贤功能发挥、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的作用等等,但少有学者关注德治在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势必会影响“三治融合”下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底层逻辑5。站在乡村振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起点,我们不禁要问:究竞如何建设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如何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纵览文献,尽管有学者提出制度路径、技130

8、术路径,还有学者提出从文化嵌入路径层面来建设治理共同体 6,但鲜有学者从农村社会治理的实际出发,基于德治路径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为此,本文尝试从农村社会治理现实出发,解释面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如何更好发挥非正式制度的功能?如何有效激活德治在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并结合案例,部析德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路径?唤醒“沉睡的道德治理资源”。二、案例描述与分析框架(一)案例引人为强化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2 0 17 年7 月,S省T村“道德银行 正式实施,标志着以“德治”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基层治理实践探路正式开

9、启。“道德银行”顾名思义是参照银行模式,发挥“存”“贷”功能和保值增值功能,调动村民自治参与。通过整合帮扶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村集体资金等组成发起资金,依托“存”“换”“贷”机制的运作,实现对村民社会治理的调动和激励。“存”是指依托道德银行管理章程道德银行积分实施细则等制度和程序审定核实的积分,存人“道德银行”。“换”是指积分具有变现和增值功能,可兑换商品,也有增值的“利息”。同时,根据家庭的道德积分建立动态信用评级体系,以“文明做担保、诚信做抵押”,按等级对应可以“贷”出的积分。最后,综合运用积分排名激励机制,调动村民治理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T村通过“道德银行”为抓手,

10、以积分为手段,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推进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正在发挥德治建设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独特价值。(二)分析框架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基于农村社会价值认同、目标认同、利益共享、有序参与的社会自治体系而生,并通过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促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进步。在农村社会中,由于熟人关系、社会风俗、农村文化的长期浸润,社会道德建设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公共管理研究作用,对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更是举足轻正式规则的介人,反映了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不重。围绕德治建设在实践中的功能路径,本文从同形式(2 0。在农村治理实践中,正式规则表征为正德治建设对治理

11、理念、规则、行为的作用路径提出式的制度安排,体现为治理框架的搭建,它构建起分析框架(如图1)。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新的规则,并以权威推动治1德治建设具备价值引导功能,实现村民治理的有效实施。同时,非正式规则表征为地方的不理理念的价值遵从。所谓“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17,成文治理习俗,依赖非正式制度的功能发挥作为农德治之宗旨是如何有效凝聚社会共识价值,以最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二者构成框架搭建与协同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道德认同,在社会治理共同体补充,正式制度镶嵌于非正式制度的土壤之中 2 1,的构建中,德治建设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内容理应成协同推进德治建设在农村基层自治中的作用发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目

12、标指引和行动方向18。挥。因此,从道德的价值引领出发,关注德治价值引领3.德治建设最终落脚于行为示范,调动村民的实践向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征治理参与的角色转变。如果说从价值引领到规则为主流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统摄和引领作用;另嵌人,是治理的层层递进,那么德治建设最终落脚一方面表征为地域文化的本地功能和场域构建作是行为示范。德治的价值引领实现村民治理理念用。在实践层面,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主的转变,村民参与社会治理,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流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从国家的价值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地域文化的交融,重塑农村精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的价值准则三层意神文明新秩序。规则嵌

13、人搭建起村民治理的框架,义上构建了国家与社会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调动村民社会治理参与的规则适应,正式制度和秀文化精髓的表达9。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也必非正式制度的双重作用重塑农村制度治理新秩将统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并从不同序。从理念、规则秩序的转变,最终落脚于治理行层面指明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深层内涵和实践为,并在官方权威和民间权威的调试和教化过程方向。地域文化则是镶嵌于农村地域乡土规则的中,优秀的社会文明和坚韧的精神品质,潜移默化本土文化、习俗乃至信仰等等的统称,它具备典型地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体,孕育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凸显的是农村精神价值和精唤醒村民共同体意识、

14、公共理性和公共责任 2 2 ,调神文化,是一个地方文化和文明的结晶。在社会治动村民积极主动参与以德治为核心的社会治理共理共同体构建中,农村原有优秀与不良价值冲突更同体建设。简言之,行为示范是从治理理念、治理加显性化,促进优秀价值文化对不良价值文化的更规则到治理行为转变的必然结果,同时是官方权替,实现德治建设对农村价值引领的精神塑造。威正式调整的结果,也是民间权威教化润泽的结2德治建设注重治理规则嵌人,调试村民对果,推动国家正式治理与农民自治有效衔接并融治理规则的适应。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德治合。嵌人依赖治理规则的有效嵌入,正如Lane所述,三、情景深瞄: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在农民参与公

15、共事务治理中,包括正式规则和非德治过程共同体构建秩序塑造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精神秩序:价值引导地域文化的约束价值德治规则嵌入推动非正式制度协同规范行为示范官方权威的正式调整民间权威的教化润泽图1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德治逻辑分析框架(一)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德治建设逻辑价值遵从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依赖和根植于特定正式制度的框架建构制度秩序:规则适应行为秩序:角色转变农村社会治理更新的社会土壤和治理结构之中,农村社会长期形成的非正式特点,以及德治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特有功能反映了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独特价值。在T村的治理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农村社会131公共管理研究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德治

16、建设作用,通过德治建设,对农村村民进行价值引导、规则嵌入和行为示范的全方位更新。1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德治建设的价值引导功能价值引导是“软”治理的内在要义,是以“软”治理撬动治理质量提升的重要媒介。其中,德治的价值引导主要依靠道德文化的塑造,并起着价值意蕴的指导作用 19 。从某种意义而言,道德也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自然可能对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发挥价值引导功能。在T村道德银行建设中,价值引导作用的实现主要依靠主流文化发挥核心价值引领的功能以及地域文化发挥约束价值功能。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要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鲜明和最本质的主流文化,

17、思想意蕴深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三者之中,国家层一价值目标居于最高层次,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居于中间层是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体现了对社会的包容和国家的情怀。在T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最核心的主流文化,在村宣传栏、先进典型塑造等环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本以为离我们很远,其实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邻里和睦,做人讲诚信,遵纪守法爱劳动,我们就是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我们也就不远了。”(访谈资料:0 7 30 TCP11)除了社会主义

18、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在T村的弘扬,发挥价值塑造和引领的功能,在道德银行建设中,T村也注重村规民约等地域文化在地的价值引导功能。道德银行主要围绕“遵纪守法、行为文明”“热心公益、支持发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5个方面,量化和细化道德标准和具体行为评分细则,共设立5个大项47 个小项展开,核心要求就包括村民“精神文明、行为文明”等。调研发132现,“道德银行”积分还要求把如“言语是否文明”等行为纳入评比范围,对言行举止不文明的现象进行提醒,逐步改变村民的不良陋习,使村民之间的情感氛围更为融洽。“在村里,原来嚣张跋扈、蛮不讲理的行为消失了,尊老爱幼、乐

19、于助人的社会风气多了,原本打算搬到城里的,也决定不走了,计划在村里发展种植养殖业、开农家乐。”(访谈资料:0 7 30 TCP17)2.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德治建设的规则嵌入功能就社会治理而言,治理规则是保障治理方向的重要举措,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本质上也是“乡村社会规则之治 18。具体而言,乡村治理规则主要体现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其中,正式制度主要是指基于特定目的而有意识建立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包括法律法规、社会契约或程序性规则等;非正式制度则更多地强调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的约定俗成,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风俗习惯等情感约束规则,被称为非正式制度 2 3。在广衰的农村地区,基于国家正式权力的

20、下沉和特定的乡村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村民自治,一方面,正式制度规范着乡村治理架构,保障了农村社会治理沿着国家规定宏观路线的正确性;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弥补正式制度调整的不足,调适村民内部的治理结构关系,缓解了正式制度带来的强制性有余而柔韧性不足的问题,对村民日常生活实践和治理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2 4。在T村以“道德银行”为载体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践中,也体现为正式制度规则作用的发挥,它主要框定治理体系的基础架构,搭建起运行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德治运行框架。自开展以道德银行为抓手的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以来,T村先后出台了T村“道德银行”管理章程T村“道德银行 评分细则T村“XX先进评选办法等等

21、。“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我们都依赖口头沟通和实际行动来表达意愿,很少有规则意识,但是道德银行的规则建立,让我们逐渐对哪些事情重要、哪些行为提倡更加明了,比以前的靠感觉而言好多了。”(访谈资料:0 7 30 TCP34)公共管理研究这些正式规则的出台,达成了道德银行顺利从这个意义而言,任何形态的共同体构建都需要开展和有效运转的目的,形成了以道德银行为抓最终落脚于行动。在以德治为抓手的农村社会治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目标机制、责任机制、理共同体构建中,T村主要通过以德治的“软”治理计划机制、管理机制等,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方式倡导村民行为,引导村民行为的调试,表现为体构建的集领导力、执行力

22、与监督力于一体的治官方权威和民间权威的双重调试,官方权威体现理体系。为对村民行为的正式调整,而民间权威多以教化非正式制度主要表现为乡村风俗、不成文约的方式对村民行为进行润泽。定,以及农村舆论等等。相对于正式制度和规则对作为一种正式权威,依赖的是正式组织的授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影响,非正式制度往往是权及其形成的影响力。在T村,道德银行建设首先隐形的、潜在的,植根于村民的潜意识之中,成为是建立起了以官方权威为主导的行为示范和规制他们自我约束和遵守规则和价值规范。在T村中,体系。从议事人员组成看,道德银行的领导机构主为有效推进道德银行”的开展,在评分实施环节,要由政府官员、村委会工作人员、村民代表共

23、同构采用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农村公成,其中,政府官员包括市委宣传部和镇政府的工共舆论场如“农村院坝会”具备灵活监督的功能,作人员,代表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反映的是正式权现代方式的“微信群”不受时空限制,成为农村新威;村委会工作人员虽然属于自治选举,但在基层型舆论场,使得T村道德银行信息快速在村民间治理下沉的背景下,也可视为正式权威的延伸;村传播和发酵。这样一来,在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民代表则既需要官方的正式权威认可,也需要村下的评分程序中,积分结果得以快速在村民间过民的多数同意,实则是官方权威和民间权威的双滤和“挤掉水分”,并对村民的不良行为产生压力,重身份。具备正式权威的领导组织机

24、构,通过正式实现纠偏 2 5,其根本的内在逻辑是德治激活了农村权威引导村民解决“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非正式制度的治理功能,通过公示积分,把评比结“怎么做”的问题,让村民能够将道德银行实实在果公之于众,以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透明方式对在地运行起来,这体现的是正式权威的调整。比农村公共事务的治理结果进行横向比较,优秀者如,正式权威通过评比重点的切换,以及资金、资得以表彰,落后者脸面无光。这反映出在农村特定源配置的转换,可以调整村民沿着农村社会治理的治理场域,以场域的、非正式制度隐形规则对村共同体的方向前进。某种程度上,正式权威对农村民自治的调动,让村民也自觉意识到在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调试是

25、直接的、刚性的,能够显著带来治理共同体构建中采取合适的行为和积极主动的村民治理行为和治理结构的变化,调动或纠正村精神。在T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通过正式制民治理参与的积极性。度和非正式制度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形成了较好正式权威的调整并非万能的,也需要非正式的治理规则嵌入功能。的民间权威的补充,实现对村民行为调试深度和3.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德治建设的行为示范广度的拓展。在农村,民间权威就是“教化性权功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年长者对年幼者的非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标是需要构建起强制权威、教化和塑造的权力,直接标榜着一代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对另一代人的影响 2 5

26、。如前所述,村民代表是道德银行建设的重要组成和推动人员,这些人得到正领导力制定领导机构、成员组成、议事规则明确人员分工、执行细则、评选标准执行力监督力图2 德治的正式制度运行逻辑式权威和非正式权威双重认同。这里的非正式民间权威则体现为民间权威,从村民代表的身份看,公开评比结果、互评互议、公开透明他们主要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有影响力的人员构成,同时,他们也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受到村133公共管理研究民的认同、尊崇。非正式权威即民间权威能够通过民间教化权力,渐进、细微地渗人农村治理实务,对处理邻里纠纷、村民矛盾、利益分配等事务具有正式权威所不具有的功能,弥合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治理缝隙。“有官方

27、背景的人带头,有村里的有头有脸(精英)响应,我们老百姓跟着做跟着走,应该都是没错的,久而久之,大家的热情也高了。”(访谈资料:0 7 30 TCP43)总之,自上而下的正式权威与自下而上民间权威两种力量相互衔接、相互协调,更容易获得村民的认可和信任。(二)以德治建设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秩序重塑”更进一步而言,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德治功能带来了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秩序重塑”,推动农村社会自治的新“融人”。整体来看,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德治的价值引领带来了精神秩序的重塑,规则嵌入带来了制度秩序的重塑,行为示范带来了行为秩序的重塑。1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德治的价值引领带来了精神秩序的塑造农村一直是

28、乡土文化与核心文化、主流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交汇之地,这容易导致村民治理动机缺失、治理参与意愿模糊,难以调动村民的自治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这也是本文从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德治逻辑切人,尝试从德治推动精神秩序重塑的实践进行考察,探究村民精神秩序变化的要义。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引领,最直接的变化是把国家弘扬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乡村生活和治理结合起来,让“悬浮”的主流文化得以落地,下沉到农村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另外,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也在价值引领中得以澄清和重塑,对原本地域文化去粗取精。一方面,主流文化得以弘扬,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得以精炼,这一增一减、一进一退的价值引领,带来了村民精

29、神文化的塑造,更彻底地厘清了村民精神文化的价值遵从。2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德治的规则嵌人带来134了制度秩序的塑造如果说价值引领带来的精神秩序塑造是深层次的,那么规则嵌入带来的制度秩序重塑是中观层次的,更为直接地影响农村治理结构。对于农村治理而言,在过去一直是以非正式制度为主导的,让“人情”2 6“面子”“熟人社会”2 7 等也成为描绘乡村治理的热词,背后体现的是缺乏正式制度秩序的搭建。在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德治建设的过程中,以规则嵌入带动了制度秩序的重塑,以正式制度的出台,将原本农村薄弱的制度结构和治理体系再融人,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体系化、制度化,推动原本毫无轮廓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进入

30、制度化轨道。此外,制度秩序的重塑还体现在发挥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双重调试功能和相互协作功能,他们并非替代和冲突,而是在既尊重农村社会非正式制度治理功能发挥的同时,构建起以正式制度为主导的治理制度框架。3.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德治的行为示范带来了行为秩序的塑造村民行为是村民自治参与的表达,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德治功能催生村民自治的新的行为风貌,带来行为秩序的塑造。如前文所言,村民行为是官方权威和民间权威共同调试的结果,官方权威规定了道德银行“德治”逻辑的标准和底线,规范村民行为的方向,调动村民自治参与。同时,官方权威对村民的行为的调试又是有局限性的,需要民间权威的补充,将村民行为共同纳入社会

31、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治理范畴。这势必带来原有行为秩序的重新塑造。一方面,新的官方权威对原有行为带来触动性的调整,打破了原有行为秩序格局,构建起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在原有的民间权威塑造下的村民行为可能被新的教化所润泽,陈旧陋习被摒弃,新的行为风尚被推崇,村民被吸纳进入新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三)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德治建设推动农村社会治理更新以德治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价值引领、规则公共管理研究嵌人和行为示范,塑造了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和秩定治理行为,以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序,实现了精神秩序、制度秩序和行为秩序的重为引领、以地域文化的社会思维为补充,以正式制构,让农村村

32、民从治理理念、治理规则和治理行为度的统领和调试为基础,以非正式制度治理的新参与等多重维度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是型整合为补充,共同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推动了农村社会自治体系的更新。会治理格局。村民的社会治理的行为方向得以沿1从治理理念来看。以德治推动农村社会治着治理共同体的方向迈进,社会治理参与的积极理更新重点体现在精神层面,让农村对公共事务性得到充分调动,社会治理参与的质量得以提升治理的“漠视 2 8,转变为农民对农村公共事务的关和更新。注和参与。正如前文所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上所述,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德治逻的熏陶下,以诚信、友善为公民价值的核心理念深辑推动了农村原有的

33、治理体系更新,而这里的更入人心,唤醒了农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爱新是从治理理念、治理规则到治理行为的全方位国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提蜕变。升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并夯实农村社会主义核心四、结论与讨论价值观认同的社会基石,倡导新集体主义以重塑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思想基础,打牢兴,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农村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精神基础 2 9 。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此背景下,探索农此外,地域文化也在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中得以精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体系健全成为推进乡炼,地域文化中与地域精神契合,与时代特征

34、契合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的部分得以进一步弘扬,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固有考察乡村治理实践,本文从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特色与更为优秀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构建中的德治逻辑出发,探索了如何以德治功能2从治理规则来看。以德治推动农村社会治的发挥撬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并实现社会治理更新体现在制度治理的运用,没有规则的治理理体系的“更新”。是松散的治理,发挥制度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的既有研究多从制度、技术、文化等层面来探讨功能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制度治理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如何构建的问题,鲜有研究乡村逐步推广和实施,有利于统合各方基本利益,包括“德治”的功能和价值,从侧面更加凸显本

35、文理论道德银行的总体设计、追求目标与群众参与的诉和实践双重意义。在农村社会中,道德作为一种非求表达。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更为广泛的治理共正式治理手段起着重要甚至关键作用,以道德建同体的制度基础,通过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老设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干部等体制内外精英纳人村级组织体系和村务管示。德治建设通过构建价值引领、规则嵌人和行为理活动中赢得村民们特别是村庄精英的支持,充示范“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了分调动了村民自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0 。此外,非农村自治体系的精神秩序、制度秩序和行为秩序正式制度的消极面向逐渐消逝,如“重男轻女”“消的重塑。治理共同体的价值引

36、领实现村民社会价极对待人生”“慵懒散”等行为得以在德治教化的值遵从,规则嵌人实现村民社会规则(村规民约)推动中被淘汰 3,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处理农村适应,行为示范实现村民社会治理角色转变,提升细微矛盾和利益的新型非正式治理关系逐渐确农村自治能力和更新农村自治体系建设,实现了立。更新后的社会治理格局整合了正式制度治理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与乡村自治能力提升。和非正式制度治理,逐渐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与社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经验和启示: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新型关系相适应。(一)夯实基层治理能力,强化对农村自治的3从治理行为看。治理理念、治理规则共同决引领和动员。在中国,农村社会治理一直是治理中1

37、35公共管理研究的焦点、难点和重点所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治理悬浮”成为学界观察和描绘基层治理的热词,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基层政权对农村的资源动员和引领不足,难以有效回应日益增长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和上级政府治理目标的双重代理需求 2 8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逐渐弱化、基层治理动员能力不足、农民对公共事务治理参与不强等等成为基层治理关注的重点和突破方向。本文通过研究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德治功能,进一步挖掘了农村基层治理与村民自治的互动的新的视角,其背后同样依赖的是基层政府的治理嵌人和动员。为此,国家应更加重视基层政权,尤其是乡镇政权的建设,在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战略背景下,尝试开展

38、除行政动员外的情感(道德)动员,提升基层治理与农村自治的引领和互动,推动农村自治的内生能力提升。(二)注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德治功能发挥。学界研究乡村振兴主要着眼于“产业兴旺”32 生态宜居”3“生活富裕”341等物质和环境层面,相对忽视乡村振兴中的德治功能、精神内涵的提升。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也多从制度安排、农民参与等表层逻辑进行分析,然而,德治的深层构建逻辑根基在于价值,缺乏德治统领的乡村振兴很难做到生活和谐,缺乏德治推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只能是形式和表象的共同体,很难做到真正意义的上“共建共治共享”“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同时,自治、法治、

39、德治是乡村治理的不同层次,自治是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在“三治融合”背景下,任何“单一式”治理都小于“两两组合 式治理,也小于“三者组合式 治理 3。因此,要进一步强化以德治为基础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从治理理念、治理规则、治理行为立体构建乡村德治实践体系,实现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相宜相长。(三)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主流文化的教化和塑造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治理精神文明的高度概括,是兴国之136魂 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大格局下,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塑造、精神引领、社会团结等功能。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40、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深刻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认同,要加强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培育新时代新农村居民的行为指南和道德规范。在乡村振兴和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发挥村民的自治主动性、创造性,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农村社会治理和建设的塑造功能参考文献:1 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 J.改革,2 0 18(1):65-73.2范逢春,张天.国家治理场域中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谱系、建构逻辑与实现机制 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 0 2 0(6):4-12.3张国磊,马丽.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目标与取向一基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解读 J.宁夏社会

41、科学,2 0 2 0(1):12-2 0.4 徐顽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系统审视与构建路径 J.求索,2 0 2 0(1):16 1-17 0.5田旭明.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应答J.理论探讨,2 0 2 1(1):153-16 0.6郁建兴,任杰.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实现机制 J.政治学研究,2 0 2 0(1):45-56.7 陈晓运,黄丽婷“双向嵌人”: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 J.新视野,2 0 2 1(2):7 8-8 4.8李伟,李资源.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2):8 0-8 7.

42、9贺芒,陈彪.文化嵌入视域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缘起、模式与路径 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2 3(6):65-72.10赵晓峰,马锐,赵祥云.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基础及经验适用性研究 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2 2(5):7 5-8 4.11李祖佩.村级治理视域中的农民参与一兼议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现 J.求索,2 0 2 2(6):131-138.12章晓乐,任嘉威.治理共同体视域下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和出路J.南京社会科学,2 0 2 1(10):公共管理研究62-67.26凌鹏.契约与人情一一以中国传统买卖契约中的

43、“摘13马友乐.社会治理共同体:时代解读、现实依据与价值留”纠纷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意蕴 J.湖北社会科学,2 0 2 1(3):49-55.2022,39(6):176-188.14郭锦蒙,关信平.社会治理共同体研究的现状、演进与【2 7 桂华,欧阳静.论熟人社会面子一一基于村庄性质的区展望一基于CNKI、万方和维普核心期刊的可视化分析域差异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2 1,42(7):版),2 0 12,39(1):7 2-8 1.230-240.【2 8 陈彪,贺芒.农村公共事务治理中农民“漠视”现象解构15

44、李玲玲,杨欢,赵晓峰“三治融合”中乡村治理共同体及其破局一以C市Y村公共池塘资源治理为例 J.农林生成机制研究一以陕西省留坝县为例 J.西南大学学报经济管理学报,2 0 2 1(5):6 7 7-6 8 5.(社会科学版),2 0 2 2,48(3):10 0-10 9.29吴春梅,席莹.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境16刘欢.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D.吉林大与出路 J.科学社会主义,2 0 14(6):9 2-9 5.学,2 0 2 1.30何增科.农村治理转型与制度创新一河北省武安市17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一制三化”经验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社会体

45、制比较,社2 0 2 0:16 5.2003(6):74-82+144.18姚俊智.规则之治: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进路31高满良.农村治理中的非正式制度分析对砚山县J.领导科学,2 0 2 2(12):9 6-9 9.鲁都克村的个案研究 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 0 13,15(2):19詹小美,李征.文化强国建设价值引领的实践向度 J.133-136.学术研究,2 0 19(12):1-7.【32 可靖涵.产业兴旺的农民解读与现实困境 J.社会科学20 JLANE,M.B.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An Intellec-文摘,2 0 2 2(12

46、):8 7-8 9.tual HistoryJ.Australian Geographer,2006,36(3):283-299.33刘长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21杨嵘均.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互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动关系 J.江海学刊,2 0 14(1):130-137.(社会科学版),2 0 19(1):2 0-39.22姜晓萍,许丹.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维度透视与融合路径34金炜玲.理解生活富裕:农民的感知与需求 J.中国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9(4):2 9-37.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4)

47、:10 6-12 2.23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M.上35邓大才.走向善治之路:自治、法治与德治的选择与组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4.合一一以乡村治理体系为研究对象 J社会科学研究,24王冬梅,李小云.变化与稳定:非正式制度中的性别呈2018(4):32-38.现一以河北H村仪礼为例 J.妇女研究论丛,2 0 10(1):36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J.北京16-22+61.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3(2):13-18.25贺芒,陶或.构建乡村道德银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J.中国行政管理,2 0 19(5):155-156.(责任编辑:潘维永)1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