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点学习视阈下职教师范生劳动能力培养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21514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点学习视阈下职教师范生劳动能力培养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点学习视阈下职教师范生劳动能力培养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点学习视阈下职教师范生劳动能力培养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J o u r n a l o f Wu h a n Po l y t e c h n i c30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二十二卷第四期(总第一百二十六期)地点学习视阈下职教师范生劳动能力 培养研究王伟(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丹阳师范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劳动力的培养诉求,劳动教育的变革势在必行。职教师范生担负着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贯彻劳动教育有效施行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人桥”。以地点为载体,在教劳结合中实现职教师范生教育培养的个人目标、社会目标和创新目标,达到变革性、创造性的发展,不仅是职教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必然

2、,也是推进未来劳动教育的必需。为了创造性达成职教师范生劳动教育的三个目标,需要以全新目光重新审视地点的价值和意义,围绕地点的联通维、主体维、创新维和涵容维,在劳动教育改革上校准劳动教育观念,确定劳动教育主体,创新劳动教育内容,涵容劳动教育氛围,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关键词:职教师范生;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地点学习视阈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31X(2023)04-0030-07D O I:10.19899/ki.42-1669/Z.2023.04.005收稿日期:2023-01-02项目基金:2022 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师范生劳动

3、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2299);2022 年度镇江市“金山文化人才”资助项目(项目编号:镇委宣 2022 41 号);2022 年镇江高专教学改革项目“OBE理念下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2YB02)。作者简介:王伟(1983),女,江苏镇江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丹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2022 年 5 月,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正式公布施行,指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普通中小学根据实际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和劳动教育。以普通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为例,职业教育能够为其提供相对丰富的劳

4、动环境、劳动设备、师资等劳动教育资源。1职教师范生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储备力量,是高职教育培养以创造性劳动为标识的高技能一线工作者的典型群体。只有通过创造性劳动,职业教育师资的价值和意义才得以彰显。2职教师范生劳动教育中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顺应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是在教劳结合的劳动教育原则下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创新的综合素养旨归,职教师范生劳动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需要突破传统认知,注重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一定地点为载体的劳动环境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地点作为多维结构资源并入职教师范生教育体系中,有利于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育。现 代 职 业31现 代 职 业Mo d e r n P r

5、 o f e s s i o n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二十二卷第四期(总第一百二十六期)结合地点学习的方法建构符合时代创新要求的培养体系,帮助职教师范生在地点上进行劳动,在劳动中学习,逐渐形成解决未来非良构问题的创造能力,促进职教师范生利用劳动中所获得真知和真能协助中小学推进劳动教育。一、奠基: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目标劳动贯穿人的一生,人类正是通过劳动不断创造出的剩余价值构筑社会文明以及实现人生意义。马克思指出,“劳动是指人有目的、有意识地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改变自然物,使之成为满足人类生活所需的活动。”3教育和劳动的深度结合,将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变革性、创造性发展。智能时代下不断提升社

6、会生产力使劳动方式和劳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劳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亦不断革新。4中小学开始尝试通过智能技术更新劳动教育内容,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教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是助力贯彻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施行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桥”。如果这一群体具有劳动认知和劳动精神,以及具备创造性的劳动能力,将助力受教育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劳动能力。深度融合劳动能力培养的师范教育将顺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在教劳结合中培养职教师范生的劳动综合素养,促进其创造性劳动能力的提升,实现变革性、创造性的发展,这是职教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推动未来劳动教育的必需。(一)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目

7、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5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中体脑结合原则一贯重视,邓小平同志强调“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也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这对于其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教育方针的高度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也正式确立了党“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6为了突破劳动教育创造力不足的困境,职教师范生劳动教育要聚焦发展创造性劳动能力,从系统化、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出发,并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建构体现知行结合、脑体结合、五育结合的劳动教育专业

8、培养体系。在集多功能、多要素、多途径整合实施的新时代创造性劳动教育过程中,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与实践是知行合一的现实表现,二者在彼此依存和促进中共同发展。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论证了自由王国作为必然王国的彼岸是借由创造性劳动中的自我实现而通达的,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的理想之境。7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创造素养是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石。”职教师范生劳动教育的能力培养将融通“五育并举”的理念,在劳中培德,在劳中强体,在劳中识美,在劳中求智,这将进一步丰润并活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兼容德智体美的多重维度,从而赋予职教师范生主动投身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促进职教师范生人才全面发展的内

9、在目标。(二)桥接社会良性关系的外延目标人类最初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世界的活动,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改变周遭环境,学会连接社会关系并使用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8任何职业都无法否认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在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地点,通过协同劳动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创造性地实现个人愿景和价值。杜威强调教育应与现实世界的问题相关,并且提出应以深度体验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面向职教师范生培养的劳动教育须向学生呈现完整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体现综合、实践、全面的育人价值,并具有实践与创新的社会生活意义。现代学校的劳动教育不能脱离自然和社会,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10、回归劳动教育本性发展轨道。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劳动的实践要求,又要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创造性的劳动教育师资。职教师范生的劳动教育是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能力,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我超越、高度协作和主体参与。职教师范生承载着教书育人的特定使命,学校更应该明确职教师范生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让职教师范生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创造意义和价值,认清劳动教育在个人和社会发王伟:地点学习视阈下职教师范生劳动能力培养研究32现 代 职 业Mo d e r n P r o f e s s i o n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二十二卷第四期(总第一百二十

11、六期)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职教师范生在合适的领域解决劳动教育或劳动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其思维发散和延展。因此,职教师范生创造性劳动能力体现劳动实践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是推动职教师范生自身以及培养未来学生建立人、自然与社会三者间良性关系的重要方式。(三)突出以劳创新的发展目标创新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新的产品、形式和未来活动的模型,是一种开放的、积极的、智慧的、策略性的思维方式。全球竞争的关键在于国家能否创造性地调动思想、人才和组织的能力。信息文明时代中的传统经济资源不断被富有创造力的新思想和新知识所取代。现代劳动教育应当协同不断更新迭代的科技手段,构建多元化、融合化、先进化的劳动综合教育

12、载体和平台,从田间地头、车间工厂的机械活动的粗放原始劳动中释放出来,实现面向以知识、信息、科技为依托的新型劳动形态的时代转向。9未来的创造性劳动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某种人机协作或在线融合的形式出现。10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形成基于不同地点所发生的包含模型建构的信息活动,由此形成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信息生态层次。11着重创造力生成的劳动教育将打破地域之间的限制,在任何地点都能使用合适工具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能在看似不同的想法之间找寻关联,同时能结合传统工具和新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学生作为人才后备,理应具有奋勇争先、砥砺创造的优秀品质,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的事业中。1

13、2职教师范生劳动教育中的能力培养应趋向未来世界发展需要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创造性劳动形式转变,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创意、创新、创客、创业等时代要素,要求职教师范生建立创新意识、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引导其主动参与并进行劳动实践,把研究设计、作品创制、实践实验、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创新创造等融为一体,从而培养职教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职教师范生在劳动教育中乐于创造和以劳创新,具体表现为信息交互、模型建构和情境生成,旨在推动职教师范生真实学习、研究和创造。二、锚定: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载体人类通过劳动完成对自然、社会的改造,而在自然世界、社会生活里以地点为表征的环境则是劳动的受动对象,也是劳动行为

14、执行的天然客体。地点环境是职教师范生劳动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创造性劳动能力的生成尤其依赖具有创造性的地点。一方面,创造性的地点为促进职教师范生形成劳动一体化创造能力提供了载体;另一方面,创造性劳动能力表现为纵向开拓和提取地点背后的学习价值、横向建立和分析地点间的信息关联。创造性劳动的执行者未来或成为教师的职教师范生,他们在多样的劳动地点借由一系列高阶思维活动形成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多变的劳动环境中衍生出丰富的创意,创造性地开发课程内容,将学科内容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一)地点的联通维: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性知识产生于有用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又提出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而转变成新的知识。

15、劳动是知识和实践的集中体现,是联结身体与认知对象的桥梁。然而,受应试教育习惯和“抑身扬心”二元论的传统认知观念制约,我国的劳动教育曾出现离身化、静态化和碎片化的倾向,缺乏加深与现实世界的真实联系。创造性劳动能力表现为个体在任何地点或环境下都能有机融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达到身心的和谐共存。作为职教师范生这一学生群体,更需要投身职业化的地点情境并挖掘和利用可学习的机会,在现实职业工作环境中融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与之产生联系、进而探索未知形成学习成果。在劳动实践中完成对接岗位工作的劳动任务,熟知岗位内容和职业标准,强化职业精神,能够缩短学校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的距离。13基于地点的劳动学习,带动

16、职教师范生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内化专业课程内容知识,同时拓展视角,发现新事物和建构新认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乃至职业实践都存在着各种地点学习的可能,交叉关联的多种地点学习资源共同作用于劳动教育,是创造性劳动能力发展的有力前提。基于地点学习的劳动教育活动,虽然地点的位置不同、形式多样,但都暗含着通过劳动去学习的功能共性,在不王伟:地点学习视阈下职教师范生劳动能力培养研究33现 代 职 业Mo d e r n P r o f e s s i o n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二十二卷第四期(总第一百二十六期)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性的劳动能力,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连通。(二)地

17、点的主体维:显现教育主体的实存性人人都需要劳动,也离不开劳动,人与劳动在本质上具有一体性。作为主体的人是劳动行为的能动者,人在地点中实施劳动行为,也在地点中实现劳动创造。如果不能洞悉地点的价值,就会使劳动主体和客体发生倒置,表现为劳动技能的传授,从而割裂劳动和创造的有机联系。这种“灌输”技能的劳动教育致使学生既未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也没有在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价值,从而出现“为了劳动而劳动,只见劳动不见人”的现象。职教师范生应以理性的方式定位自己,把自己融入自然或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挖掘其中蕴含的地点学习资源。地点学习资源的获得不仅依靠传统的课堂领域,还需要外延到社会,拓展学校与社会及职业实践场所之

18、间的广泛联系。有必要充分开发地点内在的学习资源价值并尊重职教师范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的意愿,实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充分融合,让职教师范生在多重地点的基础上、劳动的过程中即时呈现学习成果和经验,形成个人思维的创造性和团队共建的协作性,发挥解决问题的主体性。(三)地点的创新维:展现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劳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第一支点。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传统形式的劳动渐渐发展为信息化、数字化的劳动,劳动能力的培养必须体现时代性、创新性。传统的劳动教育存在内容窄化和形态单一的现象,未能完全体现创新的意涵。从本体而言,地点学习来源于英国开放大学 2019年 创新教

19、学报告 中提出的创新教学法一一具备面向未来教育的创新性。依托地点的学习鼓励职教师范生以新的提问方式认识地点,通过创新的思维去改造地点。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地点将蕴含着更大的价值,是助力职教师范生打通劳动与学习进而实现创造性能力发展的生态纽带。一方面,基于地点所蕴含的充足而真实的学习素材,职教师范生在实地的调查研究中综合运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通过查询信息、同伴研讨、思维风暴等方式在劳动中体会创造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地点学习可以开发职教师范生的想象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职教师范生在多元地点的滋养下,可能突破认知的限制。地点如同思想的孵化器,当职教师范生通过劳动将学习内容与地点关联,地点伴生的历史、

20、环境、文化、经济、文学、艺术等知识提供更多创造学习的机会,使其激发好奇心并获得生活化的体验。基于地点的学习还结合新兴的移动通信技术,以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共同课题或项目为基础,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课堂学习、家庭生活和社会职业体验之间的联系。职教师范生既可以在学校内外的地点中体验劳动学习的多元方式,也可把某个地点作为在线学习的组成部分。(四)地点的涵容维:变现教育氛围的安全性氛围包括物质氛围和精神氛围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足的问题。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仅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法规的支持,还存在周期长、见效慢的不足,部分建成的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使用率不高,致使资

21、源浪费。基于地点学习使劳动教育的实施可以联合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利用现有的、可及的地点学习资源,为职教师范生提供在劳动中学习的可能。另一方面,地点触发情感,具体表现为幸福感和依恋感。职教师范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的匮乏和异化并不是体力劳动机会的减少,而是因为难以在劳动教育中体会幸福感。马克思认为:“幸福来源于精神上的满足,贯穿于主体凭借创造性劳动实现理想和目标的过程”。基于地点学习将劳动教育的氛围建设体现在职教师范生所处的每一个位置,而地点的涵容性是使职教师范生获得幸福感的必要前提。另外,教师和职教师范生在地点学习中对地点逐渐形成某种爱屋及乌的依恋感,这种依恋感将使师生对教和学产生持续的热情

22、。14三、行动: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的路径职教师范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要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发挥地点学习的优势,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地点学习的职教师范生创造性劳动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发挥学校、社会和自然环境等不同地点王伟:地点学习视阈下职教师范生劳动能力培养研究34现 代 职 业Mo d e r n P r o f e s s i o n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二十二卷第四期(总第一百二十六期)在劳动教育中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在具体实施上,围绕地点的四个维度,从劳动教育观念、劳动教育主体、劳动教育内容

23、、劳动教育氛围等方面切入,调动整合学校内外多种地点的学习资源,从而促进职教师范生劳动创造力的发展。(一)地点上的标杆:校准劳动教育观念皮亚杰认为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真正的原因。换言之,个体有意识地通过劳动完成对地点的改造、深化对地点的认识、吸收地点的价值就是创造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和学习兼容的能力将迁移至未来的工作地点。其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作为未来教师的职教师范生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形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良好习惯,适应不同地点的劳动学习,挖掘发挥劳动的创造价值,传承良好劳动教育理念。职教师范生在校期间着重培养劳动意识、夯实

24、劳动能力和塑造劳动价值观,通过系统性的课程教学举措厚植职教师范生日后教书育人的劳动根基;在教育实习中注重诠释劳动创新、延展劳动价值和开拓劳动格局,通过实用性地跟岗观摩行动,不断提升授业解惑这种特定劳动的自知、自省、自明和自觉,进而做好立德树人的思想准备。其二,建立合适的纽带。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肯定人和文化在理解发展中的作用,地点作为人际互动的基础使劳动和学习具有社会性。劳动教育并非脱离社会生活之外去学习劳动技术,而是将人类的劳动回归到人的生活日常和成长必需,强调生活与劳动之间的“整体生存”属性,即回归到劳动的生活属性和对人的发展价值维度来推进劳动教育。生活属性依存于地点,对于职教师范生的创造性劳

25、动能力培养不应割裂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关联,应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增强职教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三,培养创新的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起点,职教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在接续传统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在基于地点学习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职教师范生通过劳动自然获得新知,具有对地点资源的利用和改造创新能力,将劳动创造的意识内化于心。(二)地点上的角色:确定劳动教育主体在基于地点学习的劳动教育中,学校、教师与职教师范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其一,学校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导者。

26、一方面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选择具有创造性的劳动项目开发,以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的方式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中开展各类创造性劳动实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具备创造性劳动能力的教师团队,如组织团建活动、培养教师沟通与协调的能力、引领教师参与创造性的地点课程设计培训、在教研讨论中增设创造性劳动培养的内容、举办劳动创造能力大赛等活动,助益教师在地点学习中具备更高的指导水平。其二,教师是劳动教育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探索者。一方面要能够结合地点资源有效协调职教师范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切切实实上好劳动课程,扎扎实实开展劳动活动,挖掘贴合不

27、同地点的教育内容,为职教师范生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鼓励职教师范生在社会实践中体悟劳动乐趣、树立劳动价值观、形成创新精神,进而坚守育人信念,真正彰显劳动教育的实践基调;另一方面需要帮助职教师范生建立地点和情感之间的关联,启发其在脑力劳动中探究知识背后的原理、鼓励其在体力劳动中摸索省时省力的方法,引领其在情感劳动中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教师通过基于地点学习开发和延展职教师范生的创想空间,整合学科壁垒间零散的知识点,以非文本化的方式建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其三,职教师范生是劳动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一方面要在沉浸真实学习的体验环境中观察、质疑和推导,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将直接经验发展为具体学习,形成

28、学习创造力;另一方面要发挥职教师范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结合数字技术发展职教师范生的多感官协调与精细劳动技能,培养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地点上的活动: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内容不能停留在提供资源的泛化理解上,而是要在融合劳动与学习的基础上,结王伟:地点学习视阈下职教师范生劳动能力培养研究35现 代 职 业Mo d e r n P r o f e s s i o n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二十二卷第四期(总第一百二十六期)合一定主题的项目制定科学而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形成行之有效的关联劳动教育的创新课程。其一,课程内容

29、呈现知识多维度。内容设置不仅是单向度的任务,借助基于地点的学习可以将多样化的地点位置融合到多维结构课程中去,它所具有的四种属性维度也表现在各种具体地点学习资源中。学校可以将基于多元地点的劳动教育课程添加至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突破原有的教学制约,从主题设计单元、项目化体验入手,鼓励专任教师设计联通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相关劳动教学内容;依托社会地点资源,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扶助、支教扫盲等实践活动拓展劳动实践育人空间,让职教师范生通过劳动体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学习机制,在劳动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主动探索的意愿,协调学习同伴之间的关系,建构劳动与学习互生的系统,最终生成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其

30、二,课程内容体现地点多元性。一是学校外部富含大量劳动教育的公共服务资源,如社区、街道、福利院、乡村中小学、幼儿园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地点结合创造性劳动教育主旨和专业课程主题开发出各式各样的创新课程,建立职教师范生爱心驿站,带领职教师范生投入志愿服务,在常态情境下强化职教师范生的公益意识。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课程中,职教师范生也可以通过观察、分类、测量、交流和判断得出科学原理,在真实情境下用多种劳动形式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职教师范生在徒步中学习制定路线的技巧、以团队协作的方式通过劳动搭建恶劣天气下的避难所、预测在困难地形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寻找天然材料制作保护自己的工具等。15二是进一

31、步整合校内资源,结合校园生活,在教室、宿舍、实验室里,除了进行卫生打扫等基础劳动锻炼外,还要发挥职教师范生的劳动创意和创新精神,让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职教师范生日常生活中去,在集体劳动中提升个人生活技能,增强对劳动精神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生活养成教育。学校内部的校园、花园和绿地提供丰富的跨课程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让职教师范生走出教室,尝试在校园的户外地点上实施创新改造,如在操场上开展育人项目、在花园里设计创意景观,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研讨融合专业课程内容的创新研究,从而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加深劳动与学习的联系。(四)地点上的感受:涵容劳动教育氛围地点中的劳动教育氛围是影响

32、职教师范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课程文化良性发展的关键。其一,职教师范生在安全和愉快的劳动教育课程文化中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对学习、生活、工作地点的热爱推动职教师范生关心与地点相关的劳动学习任务,从而更具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动力,让职教师范生逐步获得工作岗位的胜任力,逐渐打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适应力。其二,学校是以培养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群体所需要的人才为宗旨的,表达着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延续和发展的期望。职教师范生的培养教育中可以教师节为契机,组织开展劳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邀请教育战线上的劳动模范莅临校园介绍自己的劳动成果,让职教师范生近距离感受劳模风范;招引社会创

33、新创业团体走进校园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示范指导职教师范生如何开展劳动活动,引导职教师范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其三,学校不仅是师生共建的教学场,也是情感互动的生活园。劳动教育课程应该注重以文化人,以行导人。在基于地点的学习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学科教学有机生成,职教师范生通过劳动自然获得新知,将劳动作为一种学习和创造的方式,在积极参与和潜移默化下将创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参考文献:1 陶凤云,沈紫晴,胡斌武.新时代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价值导向与实践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5):16-20.2 张三元.论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5):83-92.3

34、文新华.论劳动、劳动素质与劳动教育J.教育研究,1995(5):9-15.4 刘飞君.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重塑及实施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2):8-12.5 裴小革.论创新驱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经济研究,2016(6):17-29.6 周洪宇,程光旭,宋乃庆,等.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5-28.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9.8 宋岭,张华.时代挑战与未来路向:劳动教育的当代诠释与实践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2)

35、:41-49.9 张利钧,赵慧勤,张慧珍.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与价值意王伟:地点学习视阈下职教师范生劳动能力培养研究36现 代 职 业Mo d e r n P r o f e s s i o n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二十二卷第四期(总第一百二十六期)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6):3-6.10 白惠仁.人工智能与创造性劳动评科学技术知识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西部学刊,2020(1):154-156.11 王天恩.创造性劳动的信息相互性与人的类权利J.天府新论,2017(6):1-7.12 王隼.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8):

36、75-80.13 彭谦.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87-91.14 Jensen,M.H.Cultivating a sense of place in religious studies.Teaching Theology&Religion,2015(1),3-19.15 Amanda Lloyd,Son Truong,et al.Place-based outdoor learning:more than a drag and drop approachJ.Journal of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

37、tion,2018(21):4560.责任编辑:许海燕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Ability of Voc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ce LearningWANGWei(DanyangNormalCollege,ZhenjiangCollege,Zhenjiang212000,Jiangsu,China)Abstract:Inthenewera,laboreducationneedstoadapttothedemandsofsocialandeco

38、nomicdevelopmentfor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laborforce,andthereformoflaboreducationisinevtable.VocationalNormalstudentsshouldertheimportantmissionoftrainingnewpeopleinthetimesfornationalrejuvenation,andareanimportantbridgeforeffectiveimplement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laboreducation.Takingthe

39、placeasthecarrier,realizingthepersonal,socialandinnovativegoalsofnormalstudentseducationandtraininginthecombinationofteachingandlabor,andachievingrevolutionaryandcreativedevelopmentarenotonlythenecessityofvocationalnormalstudentsprofessionaldevelopment,butalsothenecessityofpromotingfuturelaboreducat

40、ion.Inordertocreativelyachievethethreegoalsoflaboreducationfornormalstudents,itisnecessarytore-examinethevalueandsignificanceoflocationwithanewvisionfromthedimensionsofconnectivity,subject,innovationandinclusion,tocalibratetheconceptoflaboreducation,determinethesubjectoflaboreducation,innovatethecontentoflaboreducation,accommodatetheatmosphereoflaboreducationandcultivatecreativelaborability.Key words:vocationalnormalstudents;laboreducation;creativity;laborability;theperspectiveofplacelearning王伟:地点学习视阈下职教师范生劳动能力培养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