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第 4 期SHENGPINGHUA声屏花175M传媒艺术Media Art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策略分析以流浪地球为例 晁雨轩摘要:作为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奠基之作,小说改编电影流浪地球,选取原著故事背景框架,以宏大的场景、逼真的特技、特殊的叙事等传递出别样的温情故事。本文将从电影的文本叙述调整、人物形象呈现以及主题意蕴表达这三个方面,全面分析电影的改编策略。关键词:流浪地球;影视改编;人物塑造;价值观;中国故事根据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自 2019 年上映以来,获得了许多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是“真正开启了中国的全球叙事”的里程碑之作。本文基于文学作品影视改
2、编的角度,从三个层面分析电影流浪地球的改编策略。一、流浪地球从小说到电影的文本改写小说流浪地球的背景是太阳会在四百年内因氢转氦速度过快而发生“氦闪”爆炸,地球及太阳系内所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类行星都将在爆炸中消亡。人们为了生存,在各州板块建立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借助其推力,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在太阳系外寻找适宜生存的家园。电影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叙事重点的改动。小说叙事开始于主角“我”的童年时代地球刚刚停止转动,踏上“流浪”之路,讲述了流浪计划的前因后果及一系列衍生灾难,结束于“我”在临终前,幻想中的美好景象地球安全抵达比邻星系,成为比邻星的一颗行星,人们快乐地生活在
3、美丽的宇宙中。其故事时间线长达数百年,电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全部内容。相较小说而言,电影将“刹车时代”“流浪时代”进行简单的介绍,对小说中的部分故事情节进行了改动。与此同时,以小说流浪地球为背景,将整体的故事聚焦于地球经过木星前的 17 年,地球即将经过木星的时间线则是电影情节重点展开的部分。其次,叙事焦点的转移。矛盾冲突方面,电影一改小说中的“人与人斗”,转而聚焦于“人与天斗”。小说文本的冲突高潮发生在地球流浪很久后,人类生存环境愈发艰难,之前观测到的太阳氦闪也没有发生,面对残酷的现实冲击和绝望的心理压力,人们失去了对联合政府的信任,于是暴动便产生了。就在愤怒的人们杀害了主张流浪地球方案
4、的科学家和政府成员时,太阳氦闪突然爆发,太阳行星皆被吞噬。争吵、猜忌、盲目狂热、丑恶可怖的人性让人震撼。“我”在临终前的幻想,也充满着未知、动荡和悲剧色彩。电影则是将叙事焦点放在了地球流浪途中突然遭遇的木星引力灾难上人类必须在 37 小时内解决地球发动机功率有限的难题,才能使地球摆脱木星的引力,否则地球将与木星相撞,人类文明将就此消亡。影片中,重点讲述了灾难面前,人类如何团结一心,永不放弃。最后,叙事基调的调整。小说的整体氛围是悲观绝望的,开篇便写到“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充满了沉闷与凝重。除此之外,每个人身上散发的恐怖绝望、面临灾难时的惊慌无措、为求自保的疯
5、狂荒诞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诗般的语言背后,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无措,悲观无望。相较小说而言,电影更多地关注面对木星引力灾难时,人类打破国界、互助合作、团结一心、不惧牺牲,以大无畏的精神拯救地球的过程。整体充满乐观积极的情绪,人性中的真善美得到了极致的彰显,“人定胜天”的“大团圆”这一中国式结局,更是将希望的2023 年第 4 期SHENGPINGHUA声屏花176MMedia Art传媒艺术星光撒满地球。由悲观到乐观,由满心绝望到充满希望,其叙事基调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符合观众的感情预期,更契合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二、流浪地球的人物塑造与英雄再造小说流浪地球并未塑造个性鲜明
6、的人物形象,每个人就像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尘,渺小又黯淡。“我”仅仅是一个旁白的形象,对父亲的感情平淡,对父亲的归来也很冷漠。父亲去世很久才得知的死讯、儿时玩伴的失踪、妻子成为“飞船派”并离开,等等,这一切丝毫没有引起“我”内心的波澜。正如小说中所写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如此淡漠理性的人物塑造符合小说中的整体世界观,却不适合在电影中展现。在电影中,人们期待看到形象鲜明的人物于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因此,电影虽然选取了小说中形象模糊的“我”的父亲这一人物,却没有原样照搬,而是进行了重点再造,
7、将“我”的父亲塑造成了一名“舍小家为大家”的中国式英雄宇航员刘培强。在影片中,刘培强因执行太空任务长期离家,心中惦念儿子,儿子刘启却因父亲放弃对母亲的治疗而心怀芥蒂,父子关系一度紧张僵硬。在随后的木星引力灾难中,刘培强最终决定驾驶空间站撞击木星,为地球躲避木星引力提供助推力。其牺牲了自己,保全了儿子,保全了人类。刘启对父亲的芥蒂也随刘培强的牺牲而释怀。至此,一个兼具中国式父亲与英雄形象的人物饱满立体了起来,一下子就点燃了观众的情感,引起普遍共鸣。同时,影片还将“我”塑造成了青少年刘启。从一个客观的旁白式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前期叛逆,后期充满责任感的形象。“启”是开始的意思,象征着开启人们美好的未来
8、,家人们叫刘启的外号“户口”,则更多地唤起了观众心中的归属感。“户口”一词,不仅仅与家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又符合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回家”的情感方向。“流浪”与“回家”相互交错,给观众心中埋下了对家园向往眷恋的情感暗线。刘启的妹妹韩朵朵,作为原著中没有全新塑造出的人物,肩负着“希望”的新诠释。韩朵朵幼时遭遇洪水,是众人用手托举,才迎来生的转机。“这些经历,使她具有人民的孩子以及祖国的花朵的双重设定。”她在联合政府发布公告决定放弃地球时,用自己的声音,传出最后的呼吁:“我相信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美好的东西。”她呼吁大家不要放弃希望,地球还有希望。除上述的人物塑造之外,电影流浪地球对英雄形象进行了再造
9、。与西方奉行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东方尤其是中国多是奉行集体英雄主义。西方好莱坞大片中经常设计一个主角拯救全世界的情节,比如漫威系列电影的钢铁侠、雷神、蜘蛛侠、奇异博士,等等。而在中国文化中,许多英雄不仅是作为个体的英难,更多的是一个集体英雄的代表。电影流浪地球中,没有一个人是仅凭一己之力就能拯救世界的英雄,但又人人都是英雄。刘启是个自大叛逆的普通青年,刘培强是个担忧儿子的普通父亲,李一一是个聪明怯懦的技术员,老何是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王磊是个执行军令的普通军人每一个人物,是那么普通,又是那么不普通。正是这些人,听到“流浪计划”失败时不屈服,看到如火车般的撞针时不放弃,火石装置被卡住时不畏险,互
10、相协作、互相关爱,最终完成了“点燃木星”的任务,挽救了地球,拯救了人类。“他们是英雄,但他们不是孤胆英雄,而是体现着集体主义的英雄。”三、流浪地球的中国文化与价值取向小说原著中,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类面对灾难、身处极端条件下的深刻思考,刘慈欣特地淡化了其中的国别背景。作为“中国科幻”的流浪地球,导演和编剧在改编时,选择融入特定的中国文化元素与价值取向。首先,中国特色文化元素在电影中随处可见。一是影片中大量穿插具有中国特色的象征物,如中国城市、中国救援队、大红福字、汉字广告牌、“春节十二响”、中国结、舞狮表演。二是地标性的建筑,如地下城的麻将馆、火锅店、冰川里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兰州拉面馆。三是特色语
11、言,如“别忘了穿秋裤”的提示语、“北京市第三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车载语音提示语、刘启被叫“户口”的中国式幽默,等等。这些中国文化元素,伴随着影片的走向,充斥在每个细节里,潜移默化地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带来亲切感。基于这样的文化元素设计,影片呈现出了在恶劣生存条件下中国人独有的坚韧、乐观、不屈的品质,使影片以中国为故事主线背景、以中国人为主角的设定更加自然,更加富有感染力。其次,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和原著一样,“故事2023 年第 4 期SHENGPINGHUA声屏花177M传媒艺术Media Art的内核和情感都是中国式的”。在西方科幻片中,当地球面
12、临灾难时,人类都是想尽办法逃离地球,而本片中,人类则是选择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这种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做法,本质上与中国人骨子里落叶归根、安土重迁的归乡情结十分契合。原著作者刘慈欣也参与了电影流浪地球的改编,他曾谈到:“在 2000 年的笔会上,杨平对我说,他从我的小说中感觉到强烈的回乡情结,当时我不以为然,认为回乡情结是最不可能在我的小说中出现的东西。但后来细想,对他真是钦佩之至其实,自己的科幻之路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回乡情结之所以隐藏在连自己都看不到的深处,是因为我不知道家园在哪里,所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找。”除此之外,影片中主人公的行为逻辑也隐藏着归乡情结。比如,刘培强的台词“我们还有孩子,
13、孩子还有孩子,孩子的孩子也有孩子,总有一天,冰一定会化成水的”,这其实是一种愚公移山式的对坚守家园的直接表达。再次,人物形象塑造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英雄主角由个人英雄转向“中国式父亲”,从好莱坞式扁平的英雄人物转变成一个个血肉丰满的英雄人物。尽管每个人都不尽完美:刘培强选择动用私权保护儿子;刘启冲动叛逆,不听劝阻;李一一怯懦胆小;老何贪生怕死但这也是“英雄”身上世俗情感的展现,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烟火的超人,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侠骨与柔情并存的中国式英雄。最后,舍生取义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彰显。流浪地球的改编最为成功的就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弘扬。流浪地球摒弃了“诺亚方舟”式的逃生方案,
14、转而选择“流浪地球”计划,这一选择的本身俨然打下了中国特色的烙印,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莫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派制定的“火种计划”。刘培强得知计划后,选择毁掉莫斯,获得空间控制权,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全人类的希望。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精神,所弘扬的是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群体英雄主义。这一叙事模式更是“打破了欧美科幻电影中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窠臼,变成人类共同改变命运的倡导”。此外,还有中国团聚主题的呈现:刘启坚持和韩朵朵在一起;刘培强牺牲之际,刘启渴望父子团聚;“流浪计划”失败时,倡议所有人回家与家人团聚。“愚公移山”式坚守精神的肯定:“我们还有孩子,孩子还有孩子,孩
15、子的孩子也有孩子,总有一天,冰一定会化成水的”的誓言。儒家文化中大爱精神“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诠释:韩子昂收养了毫无血缘关系的韩朵朵,并给她无私的爱与奉献。不难看出,影片流浪地球有意依循不同于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科幻电影的内在价值取向,在韩朵朵刘启刘培强地球与人类的联结中,构筑了由家到国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结,展现了中国人在家与国、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价值取舍,意在呈现其作为“中国科幻”的文化定位与价值内核。总的来讲,流浪地球是一部取材于小说原著的改编电影,仅仅取用原著的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小说的温情故事。除了对原著科幻场面的完美呈现以外,电影分别从文本叙述方面进行了叙事重点、叙事
16、焦点和叙事基调的调整;人物呈现方面进行了形象再造、赋予新内涵和英雄形象再造;主题精神方面进行了中国特色文化元素的融入和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彰显。尽管电影还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比如丛林法则下对弱者的抛弃行为。但瑕不掩瑜,其改编策略还是值得称赞与学习的。参考文献:1 魏家文.流浪地球的改编策略及价值观盲区 J.电影文学,2020(13):60-63.2 刘慈欣.流浪地球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3 电子骑士.体验转移与视觉建构从科幻小说到科幻电影C/影博影响(2017 年 第 01 期 总 第 109 期).出版者不详,2016:32-35.4 范娉婷.现代性视域下的流 浪 地 球及其电影改编 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21(11):149-152.5 李光.浅析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电影的情感诉求 J.新闻传播,2019(8):20-21.6 刘慈欣.刘慈欣谈科幻 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2013.7 詹秦川,武公衡.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 J.出版广角,2019(6):92(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