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审美素质提升的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20835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7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审美素质提升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审美素质提升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审美素质提升的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青年课题“晋国凤鸟回眸舞蹈活化的价值研究”(课题编号:YWQN202229)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耿婕(1989-),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工商学院美育教学部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育、教育管理研究。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召青年,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激励青年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与审美境界,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审美认知是建立审美意识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理想人生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以个体的需要为驱动,问题的情景

2、为对象,未来预见为目标,在头脑里进行加工与合成的图景,而形成的具有“未来、目标、价值、精神定格”等本质特征合理的、有实现可能性的美好想象和希望。它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呈现,也是知、情、意在未来目标上的理性表达。(一)审美认知心理的形成人的审美能力是伴随着认知活动不断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结构、性质、功能、价值、变化规律,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情感、联想、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构成信号接收、简约转换、编码合成、提取重建、形成概念的加工处理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固有的这种心理机制活动,是以需要为内在动机,且以满足生理需要(吃喝住行等)为基础,像阶梯

3、一样从低到高的心理动力活动过程。纵观人类从石器时代出发,所经历的铁器、机器到信息时代,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生存需要,而调动独特的心理机制,在不断认知和改造客观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人化自然(把自然的人改变为社会的人)与自然人化(把自然物质改造为满足人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过程。因此,无论是自然人化,还是人化自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在于人具有独特的感知事物、发现问题、创造改变环境的能力,在于人有着不断探索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为理想目标的内在动力,在于人有确证自我满足需要目标实现之后的审美情感表达。(二)审美意识产生的根源综上,人的认知活动是在生产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进行的,这种活动必然会出现两种结果

4、。一种是在获得满足人的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源的同时,掌握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所形成的概念与原理及方法,满足了姻耿婕摘要:审美能力伴随人的认知活动不断建构与发展,人的认知活动是在生产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进行的。审美认知是建立审美意识的心理基础。审美素质是审美实践的产物,只有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人的审美感官、审美态度、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才能从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因生命需要的多样性,构成了感知对象的多样性,表现为审美实践的丰富性,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知”的审美实践,更具有审美的深刻性。审美理想的建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美育具有育德、启智、健体、促劳的普遍意义,这是美育的本质特性所决定,而且也是德

5、育、智育、体育、劳育形式与内涵所体现的尚美树人的特征所决定。关键词:大学生;审美素质;审美认知;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境界;审美实践引用格式:耿婕.大学生审美素质提升的思考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7):8-12.中图分类号:郧642.0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员园园源原远猿猿载穴圆园23雪27原园008原园5教育理论与实践栽澡藻燥则赠 葬灶凿 孕则葬糟贼蚤糟藻 燥枣 耘凿怎糟葬贼蚤燥灶第 43 卷(圆园23 年)第 27 期第 8-12 页灾燥造援 43(圆园23)晕燥援27孕8原孕12大学生审美素质提升的思考*第 27 期人继续生产和更进一步探索的需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科学(自然

6、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另一种是在获得满足人的物质资料和社会资源的同时,人们会产生一种肯定和赞赏性的喜悦之情,实际上是对人自身价值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可见,心物相印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对事物形状、颜色、硬度、温度以及效应价值等性质表现的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是事物表现出的特点与人的情感情绪特点构成一致时,立象以尽意的审美移情表达。“审美意识是审美主体(人)获得心灵与情感的享受,情操逐渐陶冶的过程。这种愉悦感与源自本能的愉悦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满足;审美感受的邻域宽泛,现实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美。”可见,人的审美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物质与精神生产的认知活动。(三)审美标准建立的路径审美标准一般

7、界定为是衡量、评价对象审美价值的尺度。可分为实用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判断、科学价值判断、艺术价值判断、历史价值判断、文学价值判断、人性价值判断、爱情价值判断等类型。虽然在进行审美判断时,其主体受一定历史文化、地域区别、社会条件、感受心理与对象审美特质所制约,呈现出多元性,然而要真正掌握这种尺度又必须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认知。自然之美中有人工改造的与非人工改造之别;艺术题材中的诗歌、小说、音乐、舞蹈、电影、杂技等又各具美的特质;社会美的类型有社会生产实践美、生产活动及产品的美、人性美、社会交往美、人物美、环境美、生活美、社会先进力量、先进人物的美等1。认识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离不开对事物本身

8、的认知。这就如马克思所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能分别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可见,审美感性认识是审美理性认识的基础,审美理性基于审美感性认识。审美感性认识需要向审美理性认识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本质和规律。无论哪一类型的审美价值判断,必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在审美实践上的统一2。二、审美素质是审美认知实践的产物“所谓审美素质,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先天与后天因素,是主体审美系统的综合水平,主要由审美感官、审美态度、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等因素构成。”3审美感官主要指,审美主体建立审美感性所依赖的生理机能,如懂音乐的耳朵和懂

9、色彩的眼睛。审美态度是一种基于非功利视角,对事物美的持久而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正是由于审美主体具有情感记忆的愉悦性,使得审美主体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对审美对象的态度、兴趣与追求的情感倾向,构成了审美情趣。可见,人的审美素质是审美实践的产物。只有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人的审美感官、审美态度、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才能从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从不全面循序渐进地走向全面,从一般的审美境界发展到崇高的审美境界。(一)感觉通过实践走向审美境界的过程人的审美感性认识如何走向审美境界,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进了审美领域,揭示了人的感性审美生成的秘密。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指出,“人不

10、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事实上,人的感觉能力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逐步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4。可见,人们在实践中感觉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线条、色彩、乐曲、言语和图式等所组成的秩序与造形。正是这些可直接感觉到的形式,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使人感受到的美感来源于这种形式,并由于是人发现和创造的,人才会“听到了它自己”“嗅到了它自己”“看见了它自己”。这就是说,人从自己发现和创造物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感受到了其他动物只能按自己固有的尺度,人可学习和掌握一切尺度,并按已掌握的一切尺度,自由地按美的规律进行生产活动,才会产生由衷的愉悦感。(二)感知的多样性导致审美实践的丰富性人

11、感知的多样性,是由需要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如果按马斯洛需要理论看,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方面。正是这些需要构成了人对诸多方面的感知,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方面,如对劳动对象、人自身本质力量的感知、本质力量与劳动对象关系的感知;劳动群体协作的感知,对劳动成果分配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知等;还有生命安全方面,如何避免伤害、解除病痛、受到保护与保护其他人等的感知;如何融入集体,归属一定群体方面,对如何适应社会环境,与各种不同关系的人相处的,遵守群体规则的道德感知;对荣誉的感知方面,不仅感知别人如何能接受自己,还要感知尊重别人以及别人如何才能尊重自己;在精神理想方面,

12、感知如何让自我的潜能在社会实践中完全释放,感知实现理想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如何创造性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耿婕:大学生审美素质提升的思考9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正是这样的感知实践,感知现实活动不断地积累,不仅使人认知和掌握了现实生活的活动方式,也丰富了人对实践的感觉能力,使人凭着感觉在各种各样的审美实践中,就能分出美丑善恶来,使人的感觉世界成为人的,成为作为“社会的人”向人的自身的复归5,是由生命需要的多样性,构成了感知对象的多样性,表现为审美实践的丰富性。(三)科学认知推动审美实践走向深刻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传承的是人类创造的已有知识,从人文学科的文学学习实践活动中感知到记叙文、论说文、旧

13、体诗词、新体诗、小说、散文、戏曲等体裁的形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神话、寓言、咏物抒情、描写自然风光、阐明某个道理、反映社会面貌、歌颂真善美或鞭笞假恶丑的内容美。在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言辞美、篇章结构美、表达的情节美、书写的逻辑与节奏美等形式美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创作者的思维美、方法美、人格美、智慧美和思想美。当然,这样的审美学习实践活动,为的不仅是欣赏这样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具有了判断事物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审美素养,并能够在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转化为一种审美能力,能够以形式美表达和体现弘扬真善美与批判假恶丑的审美能力。从自然学科物理学的实践活动中可感知到,“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电磁作

14、用的基本规律,热运动的基本规律,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规律,波动光的波动规律,微观粒子的高速运动(和光速相比)规律”。物理学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统一美三个方面。但其真正的内涵美在于,人类利用这种科学技术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样,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科学家和工程技术的思维美、方法美、人格美、智慧美和思想美。可见,这种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知”的审美实践,更具有审美的深刻性。这样的成果不仅使创造成果的人感受到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创造带来的新产品形态与结构美,也感觉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智慧美,并深刻认识到人类一代一代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生命力量之美。感受到人

15、类延续的不仅仅是生物性的生命延续,更是审美智慧与精神的延续,是情感与意志力量的延续。三、审美理想的建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学对知情意关系的研究认为,审美认知的实践过程既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基础,又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们常说:唯有知之深,才会爱之切;知之愈深,才能意志愈坚。知之深,就是对事物发生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知和把握的过程。但知之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由知之较浅向知之甚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不断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获得的理性认识指导更为广阔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实践过程。(一)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时代特点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专业性,由于社

16、会职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一般公民道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职业道德;不仅具有学科专业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需要对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科学而又深刻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不仅作为公民与职业人员具有辨别善恶、真假、美丑的能力,而且具有强烈社会责任和勇于担当的审美品格,有理想、有抱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审美境界。这也就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义所在,是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等教育培养掌握学科专业科学知识与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正是这样的要求,构成了当代大学教育的特点,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既突出了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17、,又设置有人文社会及思想政治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点,强调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并渗透在各学科教育中。特点是不仅要将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认识美、判断美、创造美的个性、情感和意志等方面,而且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按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能力。认识到学生个体发展可以同社会发展形成的关联,认知中华民族复兴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每位大学生应具有的使命担当,而且要建构守正创新的审美意识,深刻认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目的性,科学认知专业知识的审美价值所在。(二)各学科审美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这是当代学校审美教

18、育中人们对审美具有的功能与价值理性判断基础上的表达,所反映的是在认识论上人们日益发现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美育具有育德、启智、健体、促劳的普遍意义。而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普遍意义,不仅由美育的本质特性所决定,而且由德10第 27 期育、智育、体育、劳育形式与内涵所体现的尚美树人的特征所决定。美育的本质特性在于对心灵的持久撞击。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我国学

19、者指出,“美能够形成对心灵的持久撞击,能够产生追求人生真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6。美是人创造的,离开人的创造任何美就不复存在;美是形式的,离开形式的美就令人无法感知;美是情感的,没有情感的表达与感受就不属于美的范畴;美是以真、善为前提的,缺乏真与善的美是毫无意义的。正是由于美的这些性质,决定了美具有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实践形式结构上的统一,才有了震撼心灵情感力量的功能,有了“纯洁道德、丰富精神、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价值。这符合事物的性质决定事物的结构,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事物的功能决定事物的价值这一哲学原理。在大学教育中,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使受教育者达到全面发展的

20、培养目标所开设的课程,都是人类智慧美的结晶,都具有美的形式、美的情感,都有持久对心灵撞击的功能。据此,近年来,国家颁发的关于学校美育系列文件中强调,要挖掘各个学科中美育元素。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运用这一规律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是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为此,有无数革命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这种崇高精神所形成的美感力量,无疑是后继者陶冶情志、实现创造活力的驱动力;通过对科学的公式、原理、符号形式认知掌握,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原理,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智慧美,还可以使其感受到应用科学原理进行创造以满足人们需要的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知的情感和意志;在体育教学

21、活动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器材的形式美、运动的姿态美、和谐的动作美、健康的体魄美,而且能促进他们认知身心健康的人生意义,认知身心健康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目的性认知,从而培育其自觉健身的审美能力;在公共艺术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是以美的形式,即生动的形象、集中的情节、典型的人物,表达情感反映思想的一种方式。正是艺术的这种特性,构成了学校美育的主渠道。特别是以音乐、舞蹈、美术和诗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戏曲、戏剧、电影,借以多媒体技术手段,使艺术审美成为经常。但引导学生科学的审美、守正的审美、创新的审美,以及按艺术的规律审美,是艺术美育的根本所在;融入审美意识的劳动

22、教育,不仅是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公益性的劳动活动,更重要的是培养劳动创造美的意识、涵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三)服务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审美境界的重要途径大学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不仅是高等教育规律所要求,而且从审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或是校园内活动,很难得到真情实感的审美体验。大学生只有有了服务社会的实践,掌握的书本知识才能与社会联系起来,具有的审美思想、审美情感、审美价值观也才能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体验中得到检验、淬炼和升华。1.服务社会美育实践的意义一是服务社会的美育实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延伸。服务社会的美育实践,是以服务社会中感受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带来效用之美、

23、体验奉献之美、创造之美,为目的教学活动,是大学教育的延伸,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审美价值判断的能力,认识到劳动创造之美,提升审美素养和境界。二是服务社会的美育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时代之美。服务社会的美育实践,就是要使学生到工厂、工地、乡村、社区,亲身感受社会的变化,亲眼看到时代发展节奏,切实感知应有的使命担当。三是服务社会的美育实践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服务社会的美育实践,是摆脱传统教学中知与美的割裂、纯技术要求与知识点灌输的有效途径。2.服务社会美育实践基地的原则一是积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2020 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

24、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 1 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高校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构建美育基地,把审美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到各实践场所与真实情景,美术耿婕:大学生审美素质提升的思考11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馆、音乐厅、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这样既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又有利于将传统文化中内涵的美育精神有效挖掘,发扬光大,服务于当今时代经济文化建设。二是参与国家振兴乡村建设服务。“开展对口定点帮扶、支教扶贫、社区服务等美育

25、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可以促进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国策,更好地去理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时,大学生也能利用所学专业和审美知识参与对农产品营销、品牌传播、城乡规划、旅游文体、卫生健康、公共管理等建设活动,感受新农村建设之美。三是参与当地经济文化建设。高校美育基地建设,要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产业学院的产业文化美研究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产业美学经济的意识,而且有助于促进产业经济文化具有美学意义的发展。3.服务社会实践提升学科专业审美能力审美理想信念与人生境界都是实践的产物。只有让个人理想高度服从社会理想且获得认可,才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学

26、科专业美的力量,从中产生愉悦感,形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真善美、批判性假恶丑的审美精神和守正创新的审美能力。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 中认为,美是真与善的桥梁。事实上,人人都有审美观,但人们的审美观的确有“正确与错误、高尚与庸俗、先进与落后、健康与病态”之分。大学生参加社会审美实践,不仅能了解社会、认识国情,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在审美实践中感受真理的力量之光、确立崇高的理想之光、认知复兴中华使命之光。参考文献: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00.2 樊德三.试论审美标准 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7、1987(3):29-32.3 李玉华,谷玉梅,江红.论当代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J.兰州大学学报,2005(4):143-14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2.5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 4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6.6 范一蓉.以美立德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作者单位:山西工商学院美育教学部,山西太原邮编030000Reflections on Improving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GENG Jie(Department for Aesthetic E

28、ducation,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Abstract:Aesthetic ability is constantly 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with human cognitive activities which arecarried out in production and social practice.Aesthetic cognition is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for establishingaesthetic consciousness.Aesthe

29、tic quality is a product of aesthetic practice,and only in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practicecan one s aesthetic senses,attitudes,experiences,tastes,and abilities gradually move from imperfection to perfection.The diversity of life needs constitutes the diversity of perception objects,manifested in t

30、he richness of aestheticpractice.The aesthetic practice of“knowledge”based on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is more profound in aesthetics.The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ideals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Aesthetic education hasuniversal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morality,e

31、nlightening intelligence,promoting physical fitness,and promotinglabor.This is determined by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esthetic education,and also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advocating beau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reflected in the forms and connotations of moral,intellectual,physical andlabor educations.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aesthetic quality;aesthetic cognition;aesthetic awareness;aesthetic ideals;aesthetic realm;aesthetic practice12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