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了解花红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明确说明顺序,掌握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2.掌握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重难点突破】教师引导法 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分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本文准确科学的语言留待第二课时分析。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灼 (zhuó)伤 裸(luǒ )子 萎(wěi)谢 蜜腺( xiàn) 分泌( mì )
并蒂( dì ) 花萼( è ) 花卉( huì ) 蒲( pú )班克 虞( yú )美人
三棱( léng )镜 柑橘( jú ) 充沛( pèi ) 褪色( tuì )
二、设疑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是街边绿化带上的牵牛花。为何它们在一段时间内会有从浅蓝色到深蓝色再到红色的变化呢?为何自然界中很少有黑色的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祖璋的事理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起解开自然之谜。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题目中的“红”仅指红色吗?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 “红”指的是“五彩缤纷”,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花儿红的原因”。
2、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花红”的原因?课文分别从哪几个不同的角度对“花红”进行科学解释?(请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关键句,关键句出现位置:标题、首段、尾段;各段的起句、结句。)
明确:“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课文分别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四、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具体分析“花红”的六个方面的原因,完成结构图。
(小组合作:1-2,3-4,5-7排分别为一小组,前后座讨论,每小组完成两个结构图,如1-2组完成第一和第二个结构图,以此类推。先填写完本组的结构图,再填写其他结构图)
2、从全文看,作者紧扣标题,先提出说明中心:花儿红的原因,再巧妙地从六个方面具体分析花红的原因,六个方面都使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设问句,用一句话作概括解答,引出本段的说明中心。最后再高度概括花红的原因,所以,本文说明的结构是总—分—总。使全文脉络分明,中心突出。那么本文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花红的原因的呢? 明确: 由内因到外因,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结构图一: 细胞液:酸性 ( 红 )
( 细胞液:碱性 ) 蓝
花青素
细胞液:中性 ( 紫 )
物质基础(有无色素)
(胡萝卜素 ) 橙、黄
无色素 ( 白 )
结构图二: 在酸性液中 ( 红 )
( 在碱性液中 ) 蓝
花青素
在中性液中 ( 紫 )
物理原理(光波反射)
(胡萝卜素 ) 橙、黄
无色素 ( 白 )
结构图三:
在阳光强烈的地方 ( 红 )橙( 黄 ) 保护作用
生理需要
(保护作用)
在阳光弱的地方 ( 蓝 )( 紫 ) 吸收热量
结构图四:
( 红 ) 橙 ( 黄 ) ( 绿) 蓝 靛 (紫)
光 波 长 花色起点 光 波 短
热 效 应 大 (热 效 应 小)
结构图五: 结构图六:
风媒花 ( 花色素淡 )
加速进程
人工选择
(科技作用)
( 虫媒花) 颜色显眼 (增加新品种)
五、 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课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分别阐释“花 红”的原因,请从2-4段和第10段中举例分析。
(小组合作:前4列同学讨论2-4段的说明方法,后4列同学讨论第10段说明方法。同桌互相讨论,回答问题时一人说原句和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人进行分析。)
格式:运用(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
示例:“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
分析: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花青素在不同细胞液中呈现的颜色作比较,突出花青素对花朵呈现的颜色所起的作用。
明确:全文主要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另外还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等。
六、小结:本文的说明中心、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七、回答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
1.为何街边绿化带上的牵牛花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浅蓝色到深蓝色再到红色的变化呢?
色素变化;汽车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使牵牛花的细胞液呈酸性,花青素呈红色
2.为何自然界中很少有黑色的花?
黑色光波短,吸收热量大,不利于保护花瓣等组织
八、课后作业:1.家听本课勾画的词语 2.活页第3期 强化训练二
九、 板书设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说明结构 说明顺序
说明中心(1)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总
物质基础 内因
物理学原理 主
原因(2—10) 生理需要 分 (逻辑)
进化观点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次 外因
概括原因(11) 大自然的杰作、人工培育的成果 总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