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叙事的波澜
——悬念专题
海宁市紫微初级中学 濮凤林
教学目标:
1.边听边猜边续,让学生感悟“设置悬念对推动情节”的作用。
2.设置情境,当堂构思,学会使用悬念法写作。
3.修改习作,尽量使用悬念法实现情节突转。
教学重点:
学习设置悬念的叙事方法,在叙事中充实情节,使记叙文情节起伏,丰满鲜活。
教学难点:
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设置悬念,充实情节,不仅使文章曲折有致,生动可感,也要使文章的情节合情合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学情
课前师生交流,了解学生平时的写作情况。
二、实例阐释
讲故事,猜情节。教师讲述《一美元》的故事。
第一阶段: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你猜,富翁到底想借多少钱?
第二阶段: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你说,富豪会拿什么做担保?为什么?
第三阶段: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请续写一个结尾,富豪是如何回答银行行长的?(提示:内容既要在意料之外,但又必须合情合理)
交流之后,出示原文结局。让学生感悟设置悬念、情节突转的魅力。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明确: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悬念法一般运用于叙事性作品中,通常在叙事过程中有意结下一个“扣子”,以引起读者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急切关心。这种写法容易引人入胜,形成波澜。
悬念的设置一般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是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设置谜面,把读者置于悬念之中;第二是利用“悬”而有“念”的心理因素,使读者产生急切求解的心理;第三是拨开密布在读者心头的疑云,在山重水复之时,揭示谜底,让读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享受。
使用悬念法实现情节突转要以生活为基础,做到合情合理。
三、实战演练
1. 呈现材料,学生练笔:
“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声传入了我的耳朵,我急忙跑出房门,见父亲正站在走廊上向村委方向眺望。
要求: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构思一个小小的记叙文,200字左右。
2.交流分享。
四、学生重作
1.运用“设悬念”的手法,修改自己的作文。
2.6人小组互批,比一比谁的更富有悬念。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