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 8 月第40卷 第 4 期三 明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ANMING UNIVERSITYAug.2023Vol.40 No.4doi:10.14098/35-1288/z.2023.04.013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探析叶志鹏1,2,张君诚3,杨红梅1(1.三明学院 创业管理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三明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3.福建省资源环境监测与可持续经营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 三明 365004)摘要:随着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共同选择。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创学院在建设过
2、程中主要面临组织定位不明晰、师资配置错位、内部资源未有效整合、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链条的行业性缺失等制约因素。因此,应通过构建双链条、双循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独立设置、运转有序的实体机构,打造校地共生、内外循环的生态系统,形成引领示范、影响广泛的双创品牌,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创新创业学院的独特模式。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343(2023)04-0095-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国家创新创业(简称“双创”)的大力推进,双创教育被提高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突破口的高
3、度,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1。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了高质量发展时代,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创业学院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产学研合作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发展,并由教育部主导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工作,明确了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内容应符合“专业导向、产业驱动、全面协同、开放融通”的原则,以此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在此背景下,通过系统回顾创新
4、创业学院的建设历程和发展现状,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探讨符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发展的新路径,能够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借鉴,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一、创新创业学院概述(一)创新创业学院的内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创新创业学院给出了不 同 的 定 义。Ceresia347-66、Reynolds4361-441,Kassean5690-708等将创新创业学院定义为通过提供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机会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机构。Busch 认为创新创业学院等创业支持机构应该向创业者提供有价值
5、的资源,开展有组织的活动,为即将成立的新独立公司提供便利,增加生存机会或促进长期发展6884-919。Cox 提出创新创业学院具有促进创新和创业文化发展的职能7229247。Secundo等研究发现,创新创业学院可以通过激活良性的交叉融合过程,促进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增值,从而培养所有大学生的创业思维8145-167。王志强等认为,创新创业学院是为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收稿日期:2023-07-10基金项目:2022 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重大项目(FBJG20220309);三明学院 2021 年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XG21004SZ)作者简介:叶志鹏,男,福建永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
6、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三明学院学报改革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而建立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内设机构,创新创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一系列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创业实践和资源支持等服务944-50。陈元媛等将创新创业学院定位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社会创新而设立的一种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创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0104-112。陈伟忠赋予了创新创业学院更为系统的概念,认为创新创业学院是一个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实践和服务为一体的内设机构;主要任务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
7、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同时提供创新创业的资源支持和服务11113-115。综上所述,创新创业学院被描述为一个专门致力于创新和创业的机构,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资源和环境,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同时,创新创业学院通常与企业、政府、投资者等外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学院还经常举办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学院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为中心,以产教融合、实践拓展为依托的“一体两翼”核心职能架构逐步清晰。(二)创
8、新创业学院的发展历程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普遍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特别是与高校、政府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从目前已知文献来看,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学院都来源于创新创业中心。美国是创新创业学院建设起步较 早 的 国 家,美 国 的 大 学 创 新 创 业 中 心(University Innovation Centers)起源于 20 世纪 70年代,如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中心(Stanford Universitys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Studies)于1973 年创建,是全球最早的大学创新创业中心之一。随 后,麻 省 理 工 学 院
9、 的 企 业 家 中 心(Entrepreneurship Center at MIT)于 1990 年成立,同样是全球最好的大学创新创业中心之一121-20。加拿大的创新创业中心以加拿大皇家学院的企业家中心(The Entrepreneurship Centre at the Royal Roads University)为代表。该中心于 1999年成立,以提供培训、咨询、支持和资源来帮助创业者为主要目标。欧洲的大学创新创业中心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代表性的创新创业中心包括瑞士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cole Polytechnique Fdrale de Lausann
10、e)和法国的尚泰企业家学院(EDHEC Entrepreneurship School)132-38。亚洲大学的创新创业中心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代表性的创新创业中心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家中心(NUS Entrepreneurship Center)和印 度 的 印 度 理 工 学 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4141-16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孕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第一个阶段是孕育期。随着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和推广,国内高校开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随即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
11、、创业孵化器等机构。这些机构分别具有创新创业学院的一小部分功能,但育人的核心功能没有凸显,创新创业学院的专属概念没有提出。这个阶段的起点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期,当时教育部发起了“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项目,鼓励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1542-51。这些示范基地中的一部分经过不断演变,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高校创新创业学院。2006 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器相结合,这为创新创业学院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期。2012 年,教育部
12、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一批全国示范性高校创业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学院的目标,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从功能和形态上看,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孵化育成中心从不同路径向创新创业学院逐步演进,极大地丰富了创新创业教-69-第 40 卷叶志鹏,等: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探析育生态,创新创业学院的概念也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 2014 年从国家层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开始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学院建设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截至 2021 年,已经有近千所高校建立
13、了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1639-57。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已然成为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2022 年,国家对创新创业学院的目标、任务和职责作出界定,评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并明确其建设标准。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的评选和建设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创新创业学院建设进入了一个更为规范和系统化的阶段,也为创新创业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指引。评选标准主要包括组织架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双创实践、社会影响等方面,目的是确保创新创业学院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面具有实质性的贡献。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在于推动创新创业学院朝
14、着更高质量要求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创新创业学院的概念进一步明晰,为创新创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逐步走向成熟。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的制约因素虽然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办学定位更加贴近产业,具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天然诉求,但是从教育部发布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的名单来看,地方应用型高校所占比例仍然较小。这不仅与地方应用型高校整体办学规模小、办学历史短有关,更与此类高校开始介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短、资金投入少、资源积累不足、机制建设不健全有直接关系。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资力量、科研设施、校园规模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
15、差距,这使得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面临资源的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实验室、工作室、创客空间等基础设施也可能相对匮乏。同时,缺乏具备丰富创业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也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深度。因此,现阶段地方应用型高校按照教育部的标准开展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教学与行政职能多态叠加下的组织定位不明晰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组织形式较为多元,造成此类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定位不清的问题,这将导致任务和职责不明确,无法为学生提供更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和成果展示。一部分创新创业学院的前身是以创业课程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机构,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教材编写等微观指导层面具有
16、明显优势,但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专创融合方面缺乏宏观指导和多部门协同的行政经验,在实践拓展 和 产 教 融 合 资 源 的 整 合 上 也 存 在 短板1724-27。而脱胎于教学管理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委员会等行政职能部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则存在着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入,过于强化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孵化等创业实践的作用,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向活动化和行政化发展的趋势。例如,福建省地方应用型高校中的莆田学院、武夷学院、宁德师范学院,其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均依托行政职能部门,属于管理协调机构。此类创新创业学院普遍存在缺少自主权,依赖于其他教育要素,学科专业协
17、同度低等问题18195-200。同时,由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自身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较为关注办学治校等关键指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普遍不高,在定位创新创业学院时,对于其定位与学校定位的符合度,以及是否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等考虑得不够充分,导致定位的进一步模糊。(二)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双重要求导致师资配置错位创新创业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创业人才,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师资力量尽可能来自多个学科领域,在具备有一定的跨学科合作能力的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师资的有限性和教师培养体系的局限性
18、,教师配置存在一定的错位。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普遍存-79-第 4 期三明学院学报在着师资数量短缺、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失衡、“双师型”师资比例偏低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配置错位现象的产生。首先,地方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师资数量短缺的问题,突出反映在“水平整体不高,质量平衡缺失”等方面19。师资数量的不足限制了学校在招聘和配置教师方面的灵活性,难以满足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重要求,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平衡。其次,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失衡是师资配置错位的另一个原因。创新创业学院需要教师来自多个学科领域,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取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由于学科资源和师资的限制,创新创业学院
19、往往难以实现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多样化。最后,地方应用型高校中“双师型”师资(具备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偏低也是导致师资配置错位的原因之一。“双师型”教师能够有效结合理论和实践,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由于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培养和选拔机制存在不足,“双师型”师资的比例相对较低,一些专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创业实践指导存在“本领恐慌”20161-164,这导致学生在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无法获得充分的双重指导和教学支持。(三)多属性的内部教育资源缺乏机制上的有效整合创新创业学院需要整合高校内部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科研创新中心、工程中心、教学实验室、实践基
20、地、实训中心、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创客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但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资源整合普遍较为薄弱,资源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甚至存在重复和浪费现象。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个二级教学单位间由于学科专业形成的横向壁垒,另一方面是二级教学单位与学校间两级管理形成的纵向壁垒,导致始终无法形成资源建设的有效聚合。对横向壁垒而言,各个二级教学单位及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科专业间存在着的天然差异性客观上阻隔了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与流动,阻隔了基于学科专业的各类平台资源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进而制 约 了 基 于
21、创 新 的 创 业 教 育 的 总 体 进程2172-74。对纵向壁垒而言,两级管理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其主要表现为学校对所属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在这种制度下,各级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都需要对各自负责的业务范围进行深入研究、合理规划,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多正面临着由“校办院”至“院办校”的管理转型,两级管理中责、权、利三者尚未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平衡点,本就有限的各类平台资源在管理的“效率”与“公平”间摇摆,形成了两级管理的纵向割裂,资源与平台始终无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最大作用2250-54。(四)实践性创新
22、创业教育链条的行业性缺失创新创业学院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需要结合实际行业和市场的需求,但在目前情况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办学规模、影响力、所处地域的限制,出现了两类行业性资源的缺失。第一类是与课程设置精准匹配的行业性教育资源缺失。在创新创业学院推动下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应该紧密对接实际行业需求,使学生能够获得与行业发展相契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由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自身局限性,导致这些学校在某些领域的专业特长和行业资源相对匮乏。例如,安徽省滁州学院面向经管类学生开设有专创融合课程“VBSE 创业综合模拟实训”,学生却普遍觉得难度较大,对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反映出其专业性、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尚未
23、完善的问题23105-109。这种行业性教育资源的缺失可能导致课程设置与实际行业需求不完全匹配,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缺乏与实际行业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竞争力和创业成功率。第二类是创新创业行业关键环节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的缺失。创新创业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设计、产品开发和营销推广等。然而,地方应用型高校相对而言科研实力较弱,与行业的深度合作程度较低,导致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对这些关键环节的深入-89-第 40 卷叶志鹏,等: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探析探索和指导,存在着企业实践平台建设缓慢,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24168-171。学生无法真实地体
24、验到创新创业的全过程,无法充分理解和应用关键环节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限制了他们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的优化路径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其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这些优势,使地方应用型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同时,创新创业学院还将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更加广阔的资源汇聚平台,使其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不断提高水平,提升竞争力。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属的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任务和目标,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聚焦、深化与探索,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面对教
25、育部大力开展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加快建设步伐,对标建设关键要素,更加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创新创业课题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核心指标,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协同创新机制,以此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构建双链条、双循环的培养模式地方应用型高校因其自身独特定位,普遍制定了应用能力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更加强调问题导向型、项目引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产学研的结合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引导学科建设贴合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要求;更加聚焦师资队
26、伍的应用型能力建设,引入资深行业导师、业界技师组成多元化创业导师队伍;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平台,帮助学生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25128-130。因此,首先,要在深入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所在区域的产业优势、产业需求的基础上,以优势学科专业的科研创新为依托,以“四新”建设为引领,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交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以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为载体,构建和完善以“学生教师校友”为主体和“学生学术科创”为特色的双链条培养模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要积极吸引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过理工融合、工管结合、“人工智能+”等跨学
27、科创新,探索出“双创+”卓越类、复合类、创业类等多元人才培养方式。最后,要始终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助推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推动专业内涵更新,持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实现创新链、创业链的双向循环。(二)建设独立设置、运转有序的实体机构地方应用型高校通常在办学资源获取方式上较为单一,在资源投入方面也与“双一流”高校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就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要采取更为系统集成的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配置与整合。在众多地方应用型高校多年的实践中,以独立设置、实体化运营的创新创业学院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新模式,替代松散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
28、小组、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创业孵化器等旧模式,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更为广泛的一种选择。首先,要明确其作为专职创新创业组织管理机构的职能和定位,使其具有完整的组织架构、准确的发展定位、明确的任务职责,并以此为中心合理配置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其次,在实体化的创新创业组织架构中,不仅要按照学校实际情况设置主要负责人岗位,同时需要下设教育教学部、训练实践部、产创融合部等隶属单位,根据实际需求推动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创新创业教研室、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延伸组织机构的设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合理配备专职和兼职创新创业管理人员和教师,确保创新创业研究、管理、服务进一步专业
29、化、精细化、职业化。最后,应充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以创新创业学院为中心,统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等行政管理职能,协调教务、团委、学工、校友会、创业园、科技园等部门,汇集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素,为创新创业人才培-99-第 4 期三明学院学报养提供多方面条件保障。(三)打造校地共生、内外循环的生态系统地方应用型高校扎根于地方的特性,决定了其通常与政府、企业和其他高校等建立了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来说,产教融合机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
30、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对于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机制无论是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还是从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上看,都能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换句话说,通过产教融合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成为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共同选择,即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建设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和实习实践导师团队,共同打造全要素、开放式、便利化、共享型的项目孵化平台。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立足区域行业产业需求,形成“依托学科专业,盘活教育资源,服务经济社会”的、开放循环的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首先,要深度融合产学研,优
31、化专业结构。地方应用型高校需将产业需求与高校学科融合,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与当地的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技术转移、创新创业项目等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四新”建设,实施产业、双创人才分类培养。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拓展教育资源。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以“校地共生”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协同,推动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全过程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依托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实验室、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最后,要深化校地合作机制,服
32、务经济社会。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深度的校地合作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当地的创新创业项目,与政府、企业共同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校地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为区域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四)形成引领示范、影响广泛的双创品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以服务区域为导向,深入挖掘地方产业、行业的需求和特点,建立与服务区域需求紧密匹配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品牌,提高服务品质和服务水平,进而提升区域大众创业、万众
33、创新能力。打造以服务区域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服务品牌是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的主要策略之一,对于区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确立创新创业服务品牌的定位和差异化,提升其学科专业对区域经济、地方产业的匹配度,以创新创业课程、平台等途径拉近创业者、企业、政府间距离,协助地方政府营造吸引创业者和创新创业企业的良好环境2699-101。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办学实力与社会影响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短板,因此需要聚集优势资源,形成符合自身办学定位及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品牌。首先,要凝练品牌文化。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创业品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开展前瞻
34、性研究,提出政策咨询建议,与地方政府共建孵化基地,通过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依托各类宣传阵地,塑造创新创业文化的外部形象,引领创新创业趋势。其次,要优化品牌载体。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当地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引导地方产业创新方向;还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比赛、讲座、实习等方式,加强校地双向交流,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业视野和实践机会。例如,通过组织、承办、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省级“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班、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等契机,进一步强化协同交流合作,展示育人成果。
35、最后,要强化品牌效应。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推广,深-001-第 40 卷叶志鹏,等: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探析化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参与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设,以此发挥品牌效应,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企业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来,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结语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缺乏系统性推进。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以此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这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这一
36、建设过程既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在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挑战。因此,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对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体制机制,加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虽然目前我国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标准趋于统一,但是各个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设置类型、目标职能、运行机制差异巨大。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将考虑从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视角梳理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演进路径,以组织行为学作为切入点比较各类建设路径的优劣,以期找到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学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色路径。参考文献:1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2019-05-15)2023-05-23.http:/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22-06-13)2023-06-17.https:/ CERESIA F.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Foster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Performances:A Review of 30 Years of ResearchJ.Revista Eq
38、uidad y Desarrollo,2018(31).4 REYNOLDS P D.Entrepreneur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future is nowJ.Foundations and Trends in Entrepreneurship,2011(5).5 KASSEAN H,VANEVENHOVEN J,LIGUORI E,et al.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 need for reflection,real-world experience and 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
39、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research,2015(21).6 BUSCH C,BARKEMA H.Planned luck:How incubators can facilitate serendipity for nascent entrepreneurs through fostering network embeddednes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22(4).7 COX L W,MUELLER S L,MOSS S E.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
40、on 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2022(2).8 SECUNDO G,GARAVELLI C,PAOLUCCI E,et al.Encouraging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It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Insights from the“Contamination Lab”CasesJ.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in Action
41、:From High-Tech to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2020(45).9 王志强.从“科层结构”走向“平台组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22(4).10 陈元媛.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2(3).11 陈伟忠,张博.以“创业学院”为载体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模式、困境与改进J.高教探索,2017(1).12 RIBEIRO A T,UECHI J N,PLONSKI G A.Building builder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an ec
42、osystem perspective at MITJ.Triple Helix,2018(1).13 KELLEY D,SINGER S,HERRINGTON M.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J.2011 Global Report,2012(7).14 KELLEY D,THOMAS H.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siaM.Camberley: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11.15 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16 孙菁.
43、我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的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1).17 林丹萍,董海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5).18 张三保,雷媛,罗志敏.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演进、比较与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4).-101-第 4 期三明学院学报19 崔艳.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20.20 肖灿.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研究 以三亚学院为例J.大学,2023(10).21 杨晓颖.基于模块化理论的本科高校“校-院”二级管理体系研究J.南方论刊,2020(10).22 程燕珠,杨
44、朝晖.高校校院二级管理 SWOT 分析及优化的若干思考 基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20(5).23 汪桥,刘兴宇,张丽惠.经管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 以滁州学院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22(6).24 王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 以安康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3).25 周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前瞻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26 彭友花,汪儒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萍乡学院学报,2019(2).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45、 and EntrepreneurshipSchools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YE Zhipeng1,2,ZHANG Juncheng3,YANG Hongmei1(1.School of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3.Fuji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Reso
46、urces and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Sanming 365004,China)Abstract:With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vancing in depth,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chools has become a comm
47、on choice for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al entrepreneurship schools mainly face constraints such as unclear organizational positioning,misplaced faculty allocation,in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resources,and lack of industry of practical innovatio
48、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hain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Therefore,the first is to build a dual-chain and dual-cycl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the second is to build an independent setup and orderly functioning entity,the third is to create an ecosystem of
49、 school-land symbiosis and internal/external circulation,and the fourth is to form a dual-creation brand that leads the demonstration and has a wide influence,thus forming a unique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chools of local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 words: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chool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责任编辑:肖振家)-201-第 4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