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策略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7071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策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策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策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德育与管理DEYU YU GUANLI 教师TEACHER 0152023 年 7 月Jul.2023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大别山精神为优化思政课堂提供了深厚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探析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意蕴,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而且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堂守正创新。一、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意蕴(一)创新教学素材,激活课堂氛围的理论支撑大别山精神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彰显马克思主义理念,是思政课堂教学铸魂育人的重要素材和理论支撑。大别山精神具有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先锋的丰富内涵与铸魂育人的时代价值。高校思政教师侧重理论教学,容易使学生

2、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感到枯燥。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授课的历史厚度、赋予学生听课情感温度,有益于使学生领会大别山精神,自觉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在一起,促使革命精神成为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新引擎”。(二)铭记光辉史迹,赓续不朽精神的重要依托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需要具有扎实基础的专业人才,而大学生是最佳储备人选。高校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课堂能够为红色文化研究提供场域。在历史发展中诞生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薪火相传的灵魂所依、力量所系,大别山精神是“人文史哲”有机统一的红色文化,蕴含着高尚的精神品格、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智慧,是高

3、校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素材,是升华大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助力。因此,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既是传承和赓续红色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引导师生铭记党的光辉史迹,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的重要途径。(三)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时代新人的鲜活素材当今社会中,各类思潮涌动,功利性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在现实中广泛传播,部分青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待加强,受西方意识形态冲击较大。高校在筑牢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尤为艰巨。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是党开展意识形态建设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成长为时代新人的力量

4、源泉。时代新人必须厚植爱国情怀,才能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史,让学生了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策略研究俞彤晖,高梦哲,彭荣胜摘 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大别山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红色血脉的“活教材”。文章阐述了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意蕴,分析了目前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面临着革命精神传承氛围不浓、思政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学生思政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等现实困境,并从具象化、数字化、实践化、趣味化等四个维度探讨了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策略。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5、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别山精神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2021SJGLX211Y);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2019SJGLX037Y);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教高2021175 号);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科研创新基金“红色乡土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教学研究”(2022SXY003)。作者简介:俞彤晖(1987),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梦哲(1999),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

6、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彭荣胜(1969),男,河南光山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4-1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3)20-0015-03关键词:大别山精神;高校思政课堂;立德树人;校园文化(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信阳464000)德育与管理0162023 年 7 月解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以优秀文化为滋养、以伟大精神为动力,从而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凝聚全民族力量,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现实困境(一)革命精神传承氛围不浓高校校园文化是

7、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因此,在强调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显性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然而,在现实中,一些高校仍然围绕传统的教育“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开展大别山精神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了情感教育,这容易让学生对大别山精神产生距离感,从而无法真正体会大别山精神的内在含义和价值。此外,忽视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建设,会产生革命精神传承氛围不浓、缺少现实载体等问题,也会导致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识不足,这与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不符。因此,对于高校思政课堂来说,教学改革十

8、分必要,高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二)思政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要求教师具备数字技能。因此,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是必然趋势,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但目前部分高校教师仅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难以充分利用新兴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在思政课堂中都未能充分运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表现为教师在讲述大别山精神时,过于依赖传统教学方式,如照本宣科、生硬融入或者过于依赖课件进行教学等。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营造出虚实交互、深度沉浸的学习氛围,易导致学生学习收效甚微。此外,

9、部分高校教师缺乏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这也是思政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的重要原因。因此,创新并深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拓展教学途径是推动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关键。(三)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大别山革命老区作为红军的摇篮,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客观存在性和现实可感性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征程的见证,也是广大大学生接受精神洗礼、领悟真谛的“活教材”。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度不足,一些高校的周边地区虽然有一些红色文化资源,但由于认知度不足,高校无

10、法充分挖掘其价值。这些资源可能被草率地利用,得不到充分的开发。第二,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相对单一,一些高校只是单纯地做些宣传、开展一些教育和纪念活动,无法引起学生持久的兴趣和关注。显然,在开放的环境下,高校必须要充分“盘活”地方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才能令大别山精神真正地进入学生内心。(四)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部分大学生更加关注时事热点话题,对历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11、和学习兴趣相对较低。然而,思政课程通常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设置也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不太相符。现代大学生习惯使用多媒体设备,常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往往比较单一和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同时,思政课程的内容也缺乏前沿性和创新性,未能很好地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再次,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尽管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普遍较低。这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堂中涉及的红色文化如大别山精神等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并不

12、深,学习相关内容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三、大别山精神赋能大学生思政课堂的策略笔者尝试提出“四化”路径,以解决前文所述的四大困境。首先是“具象化”,通过多样化形式传达大别山精神的内涵,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其次是“数字化”,采用多媒体和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再次是“实践化”,注重社会实践和深挖红色资源,让学生真正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最后是“趣味化”,将流行文化元素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营造校园文化,实现大别山精神具象化在探讨如何解决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现实困境时,首先需要将“大别山精神”具象化,以营造红色文化为学习基调的校园氛围。高校是社会主义建设

13、者和接班人的孵化基地,校园文化建设是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因此,高校在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时应立足大别山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位,积极发挥其育人功能。高校应将大别山精神的传承延伸到思政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各种形态的载体呈现大别山精神,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生态,为广大大学生领悟大别山精神的核心要义、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奠定基调。“大别山精神”具象化的形态主要分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三种。在物质形态方面,高校宜结合实际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高校打造名片;德育与管理0172023 年 7 月在精神形态方面,高校可开展丰富的文

14、体活动,号召全体师生参与,为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注入活力;在制度形态上,高校可建立完善的融合促进体系,为革命精神的长期融合提供组织保障,从而使大别山精神的育人价值得到更好发挥。(二)创新教学手段,实现大别山精神数字化为贯彻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这一战略,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高校必须开拓多种教育途径促进思政教学活动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丰富教学手段,以共享革命精神教育资源,同时高校应注重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过程中,建立智慧红色资源库是非常重要的,其能提高育人实效并实现革命精神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实现大别山精神数字化主要通过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来进行。首

15、先,开发、利用思政网络平台是传承大别山精神的重点。高校可构建基于红色资源的思政智慧教育平台,将经典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教学。例如,依托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平台开展大别山精神专题学习和互动交流,借助“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开设线上理论课堂。同时,高校应优化网络环境,掌握网络话语权,营造风清气正、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网络环境,并关注舆论导向,确保学生所处的网络空间时时处处都沁润着思想教育。其次,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是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手段的关键。高校教师应树立守正根基和创新思维相统一的理念,认清形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开拓弘扬大别山精神的新渠道。依托网络资源和“自助式”、翻转课堂教学法,立足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面

16、、及时、灵活地传承大别山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最后,健全“线上+线下”教学考评机制是传承大别山精神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可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群体学习大别山精神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状态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三)深挖红色资源,实现大别山精神实践化要将大别山精神实践化,可通过体验和研究两种方式来展开。首先,各大高校可以与学校周边的红色地标的负责单位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大别山精神的社会活动。例如,开展志愿活动、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促进学生传承革命精神,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时代青年。其次,教师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方式,以大别山革命遗址保护区为基地,讲述革命故事。由教师带领

17、学生实地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重温革命岁月、接受精神洗礼,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大学生。最后,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提出相关红色研学目标。大学生应该确立具有前沿性、探索性的研究目标,深入大别山革命遗址保护在等地实地考察,这有助于使学生开阔思路、拓宽视野,有助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的人才。文旅和研学的融合,可以让大学生抚今追昔、缅怀先烈,能为红色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注入新活力,能使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历久弥新。(四)融入流行元素,实现大别山精神趣味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兴事物的不断涌现,教师应考虑互联网时代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如果教师

18、仍用守旧的教育方式来开展高校思政课堂教学,难免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强等问题。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教师可将大别山精神趣味化,并将其与流行文化融合,从而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新的方案。流行文化具有更新迭代快、形式新颖、涉及面广等特点,对广大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强,青年群体在流行文化传播方面的参与度高。将大别山精神与流行文化融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规避不良导向、极端思想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和浸染。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将大别山精神趣味化。首先,高校教师可引入新颖的教学方式,如“红色剧本杀”沉浸式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行体会大别山精神。其次,教师可将大别山精神与时事热

19、点话题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其现实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作,在相关活动中融入大别山精神元素,并创造相关的文创产品,以此传承大别山精神和讲述与其相关红色文化故事。四、结语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为鲜亮的底色,是中国人民血脉里永不褪色的赤诚之色。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历史价值。笔者提出“四化”路径,希望能解决大别山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堂的四大困境,旨在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有效对策,引导高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肩负起责任和使命,在新征程中为实

20、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参考文献:1 肖 蓉.红色故事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契合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883(43):73-75.2梁家贵,蒲学红.大别山精神研究综述J.苏区研究,2022,41(1):103-116.3 吴云志,李子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范式嬗变与建构理路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676(13):17-21.4 冯 刚,张发政.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谱系引领时代新人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1,665(5):4-6.5 程建坤,熊川武.过度讲授:走向教学现代化的严重障碍 J.教育科学研究,2021,310(1):54-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